天天看点

此人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却成为无数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只有食物方能让生命延续下去,而只有生命能够得以延续,其他的事情才有了完成的可能性。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袁隆平老爷子发明的“杂交水稻”等的功劳,让如今的人们不再为了饱腹而烦恼,甚至于我们中国的美食品种成千上万,丰富程度难以置信,吃饱不再是人们的渴求,吃好才是人们日常的考虑。

然而,在古代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古时百姓日日为食不果腹而担忧,而拯救他们的人名为陈振龙。

陈振龙,他上世业儒,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后厌倦科举,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南台达道铺,并随众商人赴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被后人称为“甘薯之父”。这个称号是如何而来的呢?

此人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却成为无数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甘薯,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我国北方又称地瓜。甘薯有红、白、黄、紫等多种,可充饥,制淀粉,酿酒。酿出的酒,当地人称“番薯烧”。陈振龙能够被人称为“甘薯之父”是因为一个故事。

话说,古时的人民大多都靠农种为生,但是却收成甚少,并且古时的农作物对于天灾人祸等的抵抗能力极差,很容易便收成大减,再加上人力有效土地有限,在经历灾害的摧残,加上缴纳赋税之后,留给百姓们自己的,甚至连养活一家人的都不够,因此古时有很多人是因为挨饿而死的。

此人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却成为无数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而远到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意外的见发现当地种有一种农作物,不仅耐旱易活,并且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一想到这种农作物如此好养活,又能够饱腹,如果带回家乡的话,那么父老乡亲们就不用天天挨饿了。于是他赶紧打听如何种植这种农作物。

然而,在打听的过程中,他却意外的发现,当时的那块地方正处于西班牙政府的控制之下,若是没有得到其同意的话,将甘薯带出去是会惹来杀身之祸的。但是,陈振龙联想到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于是他便不顾西班牙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渡海带回福州培植。

此人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却成为无数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这都得益于陈振龙冒死带来的一根藤,他也因此而成为了无数百姓的救星,所以才被称之为“甘薯之父”。

甘薯有多好?除了充饥之外,甘薯也有很多好处。

此人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却成为无数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明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海中之人多寿,而食甘薯故也”。

甚至于,乾隆皇帝为推广朱薯,每餐必吃朱薯并赞:“好个红薯!功胜人参!”并且在乾隆四十一年,皇帝下诏书:“推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

而得益于番薯的推广、亩产量的提高,以及水利工程的完善、赈灾政策的推行,清代的人口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当时西汉人口已达六千万,然而直到明末人口还只有一亿人,可是到了乾隆就猛增到两亿,清末就是四万万同胞了。

此人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却成为无数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晚晴时期,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底层百姓背负着沉重的赋税,好在有番薯果腹,终不至饿死,熬过了屈辱的百年近代。

可以说,甘薯的引入,给古代的中国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更是大大的缓解了古代中国人民食物严重缺乏的问题,成为了亿万百姓的救命补给。

如今经过了千百年,甘薯依然还活跃于中国境内,并且是发展为诸多菜品的食材。而为了感激将甘薯带来中国的陈振龙,在清道光年间,福州人便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

对此,你怎么看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