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卻成為無數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隻有食物方能讓生命延續下去,而隻有生命能夠得以延續,其他的事情才有了完成的可能性。如今,随着生活水準的迅速提高,以及袁隆平老爺子發明的“雜交水稻”等的功勞,讓如今的人們不再為了飽腹而煩惱,甚至于我們中國的美食品種成千上萬,豐富程度難以置信,吃飽不再是人們的渴求,吃好才是人們日常的考慮。

然而,在古代時候可不是這個樣子,古時百姓日日為食不果腹而擔憂,而拯救他們的人名為陳振龍。

陳振龍,他上世業儒,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後厭倦科舉,棄儒經商,移家于閩縣南台達道鋪,并随衆商人赴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被後人稱為“甘薯之父”。這個稱号是如何而來的呢?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卻成為無數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甘薯,由于當初是由“外番”引進的,是以又稱“番薯”。因地下塊如瓜,我國北方又稱地瓜。甘薯有紅、白、黃、紫等多種,可充饑,制澱粉,釀酒。釀出的酒,當地人稱“番薯燒”。陳振龍能夠被人稱為“甘薯之父”是因為一個故事。

話說,古時的人民大多都靠農種為生,但是卻收成甚少,并且古時的農作物對于天災人禍等的抵抗能力極差,很容易便收成大減,再加上人力有效土地有限,在經曆災害的摧殘,加上繳納賦稅之後,留給百姓們自己的,甚至連養活一家人的都不夠,是以古時有很多人是因為挨餓而死的。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卻成為無數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而遠到菲律賓經商的陳振龍,意外的見發現當地種有一種農作物,不僅耐旱易活,并且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一想到這種農作物如此好養活,又能夠飽腹,如果帶回家鄉的話,那麼父老鄉親們就不用天天挨餓了。于是他趕緊打聽如何種植這種農作物。

然而,在打聽的過程中,他卻意外的發現,當時的那塊地方正處于西班牙政府的控制之下,若是沒有得到其同意的話,将甘薯帶出去是會惹來殺身之禍的。但是,陳振龍聯想到家鄉“閩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貧,賜雨少愆,饑馑存至,偶遭歉歲,待食嗷嗷”于是他便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植。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卻成為無數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采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于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甘薯引入我國,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饑的重要食物之一。據古籍記載,荒年時,“鄉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間,甘薯已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而這都得益于陳振龍冒死帶來的一根藤,他也是以而成為了無數百姓的救星,是以才被稱之為“甘薯之父”。

甘薯有多好?除了充饑之外,甘薯也有很多好處。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卻成為無數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明确記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海中之人多壽,而食甘薯故也”。

甚至于,乾隆皇帝為推廣朱薯,每餐必吃朱薯并贊:“好個蕃薯!功勝人參!”并且在乾隆四十一年,皇帝下诏書:“推栽番薯,以為救荒之備”。

而得益于番薯的推廣、畝産量的提高,以及水利工程的完善、赈災政策的推行,清代的人口實作了爆炸式增長。當時西漢人口已達六千萬,然而直到明末人口還隻有一億人,可是到了乾隆就猛增到兩億,清末就是四萬萬同胞了。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卻成為無數百姓的救星,了不起

晚晴時期,中國陷入内憂外患,底層百姓背負着沉重的賦稅,好在有番薯果腹,終不至餓死,熬過了屈辱的百年近代。

可以說,甘薯的引入,給古代的中國帶來的好處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更是大大的緩解了古代中國人民食物嚴重缺乏的問題,成為了億萬百姓的救命補給。

如今經過了千百年,甘薯依然還活躍于中國境内,并且是發展為諸多菜品的食材。而為了感激将甘薯帶來中國的陳振龍,在清道光年間,福州人便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紀念這一成功的引進。

對此,你怎麼看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