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黄册制度”的确立,来看明代对户籍丁口的管理

明代的户籍制度一直以来为人所诟病,不少人认为明朝这种强行划分户籍的管理方式弊端很多,这点不可否认,但是明朝时期古代国家户籍管理工作的局限性,以及前朝蒙元留下的混乱的户籍管理,这些对于明朝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明朝的户籍制度是在元末天下大乱的时期中逐渐形成的,元末明初之时,国家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流亡,版籍丢失,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导致很多人一批又一批的死去,这就使得新兴的政权对于人口管理不清晰,对于明朝政权建设方面有着两大威胁:第一就是元朝以前的户籍档案和当地实际的人口状况严重不符,户籍档案没有办法成为国家统计人口,征收赋税的工具,严重影响国家正常的管理和运行。户籍管理的混乱导致大量没有纳入统计的人口啸聚山林,成为了盗贼流寇,严重威胁了地方治安,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政权的统治根基,不利于国家的休养生息。

从“黄册制度”的确立,来看明代对户籍丁口的管理

明朝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研发出一套新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检查、整顿户籍,把大量的没有登记在案的流民或者黑户纳入户籍管理,建立新的户籍档案。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户籍管理工作的进行,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一定要严加保护前朝蒙元的户籍档案,虽然这个户籍档案存在极大的错漏,但是以此档案为基础可以减少很多户籍登记,重做档案的工作量。为此,明朝政府鼓励各地割据势力献出户籍档案归顺,并且必须保证元朝户籍档案的原貌,保障户籍档案的真实性以及凭证性。

按《明经世文编》记载:凡军、匠、民、医、阴阳诸色户计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可以看到明朝政府此时基本遵循的就是元朝的户籍管理方案,而这些明朝政府大力收集的户籍档案,就成了日后明朝户籍管理的统治基础。

从“黄册制度”的确立,来看明代对户籍丁口的管理

户籍制度的建设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朱元璋一开始只是简单推行了“户贴制”,何谓“户贴”,简而言之有点类似于古代的“户口簿”,将每户人家家里几口人,田里几亩地,财产有多少,每个人年龄有多大统统记录在案,十分详细。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发布法令的形式将户贴推行于全国,“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在做好户贴之后,将其统计整理成册,上缴给户部,这样互补就能知道各个地区的人口状况,每年登记一次人口,在此基础上统计人口增减,这就有乐一定的统治基础了,“籍上户部,(户)帖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荐之天,祭毕而藏之。”

但是光靠户贴制度就想完成对全国的赋税和徭役征发,是不可能的,增设大量的基层官吏会消耗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这对一个新兴的政权来说是极大的负担。于是在明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江南地区开始试点“小黄册制度”。

从“黄册制度”的确立,来看明代对户籍丁口的管理

何谓“小黄册制度”呢?简而言之就是以里甲制为基础,一百户人家以内,十户最富裕的人家为里长,管十名甲首,甲首就是竞争中的第十一到二十名,甲首管九户人家,由里长和甲首催办钱粮,十年一次轮换。

黄册里长甲首,洪武三年为始,编置小黄册。每百家划为一图,内推丁力田粮近上者十名为里长,余十名为甲首。每岁轮流。里长一名,管甲首十名;甲首一名,管人户九名。催办钱粮,以十年一周。

那么就有人可能会问了,人家凭什么给你当基层管理员呢?你又不发工资。这你就不懂了,这个里长是以每个地方一百户内最富裕的十家中选拔,而封建王朝各个地方基本上都是那种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同一个地方的人总是能沾亲带故的,这就导致形成了我们常说的那种“皇权不下乡”的局面,因为官吏下基层很可能一个村抱团抵制你,而统治权自然就在那些大家族手中。但这个里甲制正好戳到了那些大家族的痛处,将一百户人家分权为十个里长,也就意味着原本那些不得不俯首听命于大家族的人也有了统治的机会,因此一百户人家的治权就划分成了十份,再加上十年一轮换,就导致基层权力这块蛋糕由一个人吃,变成一群人吃,富户人家谁不想当统治者呢?这就使得虽然基层不设官吏,但明朝政府已然将基层权力纳入了自己手中,并且还剩下了极大的一笔开支。

从“黄册制度”的确立,来看明代对户籍丁口的管理

小黄册制度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效果,在经过十多年的谋划和布置之后,形成了正式并完善的“黄册制度”,于是朱元璋终于在洪武十四年正式下令,将黄册制度推行全国!所谓黄册指的是赋役黄册,这是各地编著的户籍档案,由于封面为黄色,故称之为“黄册”。

那么它比原来的户贴或者是“小黄册”又优秀在哪里呢?我们先来看一段史料:

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十户,名全图。其不能十户,或四五户若六七户,名半图。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各编一册,册首为总图。鳏寡孤独不任役者,则系于百户之外,着之图尾,日畸零带管。册成,上户部,而省、府、州若县,各存其一以侍会。皆十年,有司将定式给坊、厢、里长,令人户诸丁口、田塘、山地、畜产,悉各以其实自占,上之州、县。州县官吏查比先年册诸丁口,登下其死生。其事产、田塘、山地贸易者,一开除,一新收,过割其税粮。其排年坊、里长消乏者,于百十户遴丁粮近上者补之,有事故绝者附畸零。

粗看起来仿佛与小黄册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它却比小黄册细化了许多内容。

从“黄册制度”的确立,来看明代对户籍丁口的管理

首先就是一里之内若不能满甲首十户,那就可以减少为四五户或六七户,有些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之类的是免去赋税徭役的人,他们就不在这需要赋税徭役的百户以内,在黄册之后附上称之为“畸零带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条“其事产、田塘、山地贸易者,一开除,一新收,过割其税粮”,之前户贴虽然登记了人口财产,但是他并不会记录人口的增减变化以及财产的增减变化,看不出那种“变动”的趋势,到了黄册这里就不一样了,他比户贴多了四项内容,分别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所谓“旧管”,指的就是原有的人口和财产状况,“新收”则指的是本次造册的时候,该地区增加的人口数量和财产数量,“开除”则是指本次造册时该地区减少的人口和财产数量,“实在”就是指本次造册时的实际人口数和财产数。这就是黄册比户贴更加强势的地方,因为它会掌握人口、财产的变化流动,相比户贴更加直观和清晰。

我们打个比方,比如说某个人买通朝廷官员,想让他把本次造册的数据进行更改,少交点人头税或者田亩税,想偷税漏税是吧,直接将你上次的档案拿出来,发现前后数字对不上,直接把你当场逮捕,你就可想而知黄册有多么强势了。此后造册都依据上一次的数据更新,使得全天下的人口和财富都尽在大明的掌握之中,使得大明王朝天下的统治稳如泰山。同时这也造就了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完整,最系统的户籍管理档案,成就了封建王朝户籍管理制度的巅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