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史英华】从哭妻祭文读吴玉章的家国情怀‖刘刚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文史英华】从哭妻祭文读吴玉章的家国情怀‖刘刚

从哭妻祭文

读吴玉章的家国情怀

刘 刚

1946年,农历丙戌狗年。新年伊始,和平建国纲领等5项协议在国、共两党及民主党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上获得通过,山河破碎的中国眼看就要迎来百年复兴的历史机遇。然而,未等协议的热乎劲散尽,国民党即于春夏之交集结重兵进攻解放区,刚刚结束抗战不到一年的中国,再次徘徊在全面战争的边缘。围绕战争与和平,国、共双方开始展开明里和暗里的较量。

这一年,年届68岁的革命元老吴玉章以中共代表身份到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随即出任四川省委书记并留守重庆曾家岩。在这期间,吴玉章率领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和中共四川省委机关为反对内战及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直到次年3月全面内战爆发后撤回延安。

1946年6月,吴玉章70高龄的结发妻子游丙莲突发重病,急需丈夫回荣县老家照护。然而,此时的国家内战阴云密布,身处重庆的吴玉章正在全面领导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党的工作及新华日报社工作,根本没有分身的可能。无奈之下,吴玉章只好急命儿子吴震寰回乡侍奉病入膏肓的母亲,并祈祷妻子“必能获得康宁”。不想4个月后,百忙之中的吴玉章却等来了妻子去世的噩耗。悲痛之余,吴玉章怀着对亡妻的愧疚、感激与难舍之情,于民国35年(1946年)10月24日写下著名的哭妻祭文——《哭吾妻游丙莲》。祭文不长,仅1000余字,但读来感人肺腑、令人泪目,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浸透着吴玉章对失去爱妻的极度伤悲和对家国的浓浓情怀。

【文史英华】从哭妻祭文读吴玉章的家国情怀‖刘刚

舍小家·不辞艰险出夔门

清光绪四年(1878),著名湘军将领左宗棠率部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整个新疆,四川总督丁宝桢则在成都创办了全省第一个兵工厂——四川机器局,刚刚经历太平天国和捻军运动达十余年之久的清王朝似乎开始回光返照。这一年12月30日,吴玉章(原名永珊,字树人)在荣县双石桥一个叫蔡家堰的小村呱呱坠地。

吴家是一个教育子弟严谨而又特别注重道德操守培养的耕读人家。吴玉章父亲务农兼读书,母亲是家庭妇女,家中有两哥两姊,其中长兄吴永桪(号匡时)、次兄吴永锟(号紫光)均留学日本并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吴玉章先后在乡间私塾、成都尊经书院、贡井旭川书院和泸州经纬学堂等处读书,后因不满腐败学政而弃学回家。1896年,18岁的吴玉章经明媒正娶,与比他年长两岁的普通农家女子游丙莲结婚成家。游丙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子,不仅缠过脚,还几乎不识字。婚后,两人先后生下一女一子,即长女吴春兰、儿子吴震寰(又名吴宗陵)。

【文史英华】从哭妻祭文读吴玉章的家国情怀‖刘刚

吴玉章与妻子游丙莲合影

在乡期间,吴玉章先后目睹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眼见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催生着腐朽的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落。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让吴玉章逐渐意识到:要救中国,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寻找新的革命道路。1903年,吴玉章怀着对新学的向往,毅然走上奔赴日本留学的道路。当船过长江三峡时,吴玉章以“东游述志”为题,写下一首慷慨激昂的诗作:“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从此,吴玉章离开妻子游丙莲走上革命道路,44年间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次短暂相见外,两人几乎没有时间在一起好好过日子。

但性格坚强的游丙莲不但没有责怪丈夫,反而选择做丈夫坚强的后盾。她虽是一介文盲,却以一己之力含辛茹苦抚养子侄,在极度困难中独撑这个家庭,始终默默无闻支持吴玉章崇尚的革命事业。吴玉章对于妻子的牺牲和付出,一直心怀感恩,希望有朝一日能妻儿团圆,以安慰妻子的“渴望之心”。然而,积劳成疾的妻子没有等到这一天,吴玉章不禁在《哭吾妻游丙莲》中哀恸地写道:

“我哭丙莲,我哭你是时代的牺牲品。我们结婚有五十年,我离开你就有四十四年。我为了要打倒帝国主义的压迫、专制政治的压迫、社会生活的压迫,在1903年正月,离开家庭到日本,随即参加革命。家中小儿女啼饥号寒,专赖你苦撑苦挣。虽然无米无盐,还要煮水烹茶,使炊烟不断,以免玷辱家门。由于你的克勤克俭,使儿女得以长成,家庭免于贫困。满以为革命功成,将和你家园团聚,乐享太平。料不到四十年来,中国的革命前途虽然走上光明,而迂回曲折,还有一段艰苦的路程。你既未能享受旧时代的幸福,又未能享受新时代的光荣。今别我而长逝,成了时代的牺牲品,能不令人伤心。”

在祭文中,吴玉章特别感谢妻子“养育了一个好女儿”和“养育了一个好儿子”。同时,还着重述及妻子对大家庭的贡献:

“我本是一个革命的家庭。我二哥(吴永锟)因为倒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悲愤自缢而牺牲。我大哥(吴永桪)因为大革命失败,贫困残废而牺牲。我四侄鸣和因为土地革命而牺牲。这种种不幸,犹赖你能安慰寡嫂,团结侄辈,使家庭和顺,生齿繁荣。你待人忠厚、作事谨慎,使亲友称誉,得到人人的欢心。你不愧为贤妻良母的典型。”

从祭文中可看出,吴玉章的两位兄长及侄子相继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吴玉章为革命事业常年奔波在外,妻子只好以自己的独立坚守撑起了这个没有男人的家庭。从这个角度讲,妻子就是这个革命家庭的牢固基石,她的去世也是为革命而死。因此,吴玉章及妻子乃至整个家族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

为大国·救国图强一片心

毛泽东主席曾对吴玉章有过高度评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这段耳熟能详的经典言论,是毛主席于1940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为时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的吴玉章补办六十寿辰庆祝会上说的,可见毛主席对吴玉章是一片敬重之情。正因这样,他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等5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家并称“延安五老”。

【文史英华】从哭妻祭文读吴玉章的家国情怀‖刘刚

毛主席语录(吴玉章同志六十寿辰祝词)

的确,吴玉章从25岁离家探索“救国图强”之路开始,就不惜抛妻弃子,以牺牲儿女之情担负起救国救民之责,心中始终装着“群众”“青年”和“革命”,始终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即便面临丧偶之痛时,他仍能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率领四川省委在重庆坚持战斗,使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唯一公开成立的省级党组织在国统区巍然屹立。他深知作为一名省委书记的主心骨作用,更明白“坚持党命驻渝州,日报宣传争自由”的重要性,因此不可能为送别妻子而擅离职守。所以,他在祭文的最末写道:

“亲爱的丙莲,我们永别了!我不敢哭,我不能哭,我不愿哭。因为我中华民族的优秀的儿女牺牲得太多了!哭不能了事,哭无益于事。还因为我们虽然战胜了日寇法西斯蒂,而今天我们受新的帝国主义和新的法西斯蒂的压迫更甚。国权丧失,外货充斥,工商倒闭,民不聊生。而内战烽火遍地,满目疮痍,我何敢以儿女私情,松懈我救国救民的神圣责任。我只有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之精神,团结我千百万优秀的革命儿女,打倒新的帝国主义、新的法西斯蒂,建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繁荣的新中国。丙莲安息罢(吧)!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广大的人民,以慰你在天之灵。”

吴玉章在整篇祭文中三次写下“我哭丙莲”,却在文末一再强调“我不敢哭,我不能哭,我不愿哭”,并进一步激励自己“哭不能了事,哭无益于事”,生怕“以儿女私情,松懈我救国救民的神圣责任”,前后看似矛盾、不合常理,实则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真正的家国情怀。

笔者以为,之所以吴玉章三次“哭丙莲”,一方面因为妻子“是时代的牺牲品”而“令人伤心”,另一方面妻子是“贤妻良母的典型”而令他感动。夫妻二人有44年的时间天各一方,作为丈夫的吴玉章对家庭、妻子和子女非但谈不上关心,更鲜有付出,甚至到夫妻永别的那一刻也不能见上最后一面,这种“哭”必定发自内心深处。与其说“哭”是缘自“伤心”与“感动”,还不如说是对妻子的真爱和不舍。笔者相信,当吴玉章写到“亲爱的丙莲,我们永别了”时,他不仅会哭,而且一定是痛哭流涕。

但是,为了最终实现“建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繁荣的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吴玉章毅然选择深藏对妻子的爱,变“哭”为“不屈不挠、再接再厉之精神”,准备用“最后的胜利”告慰妻子的“在天之灵”。这是一位“大丈夫”对家国的承担,而非一个“小丈夫”对妻子的爱恋。

【文史英华】从哭妻祭文读吴玉章的家国情怀‖刘刚

吴玉章与游丙莲之墓

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教育工会主席等职,直至1966年逝世。

2001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吴玉章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回荣县归根故土,与妻子游丙莲合葬家乡、长相厮守,实现“家园团聚,乐享太平”的愿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 刚(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文史英华】从哭妻祭文读吴玉章的家国情怀‖刘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