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保全连队到杀身成仁,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为何死战不退?

首先祝贺电影《长津湖》票房突破30亿!虽然有遗憾,但是影片能将满满的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展现给观众,还是值得欣喜的。

从保全连队到杀身成仁,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为何死战不退?

提起长津湖战役,除了震撼人心的“冰雕连”,最让人难忘的,就是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的场景。这一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曾经的经典影片《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形象就是按照杨根思发展出来了。但其实,杨根思在战役中的表现并非只有最后那个高光时刻,在战役打响前,他就创造过一个不小的奇迹。即使杨根思在战斗中没有牺牲,也会因为这个奇迹和立功。可又是什么原因,让杨根思死战不退,和敌人同归于尽呢?

从保全连队到杀身成仁,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为何死战不退?

杨根死在1922年出生于江苏泰兴,本名羊庚熙,是个绝对的苦出身。年仅8岁时,他的父母就离开了人世,杨根思只能随哥哥一起生活。兄弟二人辗转来到上海,在一家地毯工厂做童工,每天累死累活也难得温饱。1942年,工厂倒闭,杨根思又回到家乡,受新四军抗日事迹的影响,加入了保安团下的基干队。

1944年2月,杨根思报名参加了新四军。在登记时,工作人员问他叫什么,他回答“羊庚熙”。可能是口音问题,记录员误给记录成了"杨根思",从此就有了他这个新名字。参军不久,他就参加战斗攻打伪军据点,用长矛杀敌立功,还缴获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杆枪。

不久之后,杨根思系统学习了爆破,成为了“华东爆破大王”。1945年6月,他在浙江和国民党军战斗,用两枚手榴弹炸掉了敌人的火力点,为部队开辟了通道,因此被评选为战斗模范。1946年攻打泰安天主堂,杨根思巧妙地用18颗手榴弹攻下了全城的制高点,又被评选为“战斗英雄”。在此后的兖州、鲁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杨根思又多次创造爆破奇迹,因此被提拔为连长,并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从保全连队到杀身成仁,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为何死战不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由宋时轮将军指挥的第9兵团奔赴朝鲜。刚刚参加完英雄大会的杨根思也随队出征,率领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奔赴战场。由于情报泄露,第9兵团不得不在准备尚未齐备的时候仓促出发,厚棉衣严重缺乏,这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困难。

按照战略设想,由彭德怀元帅率领的先行入朝兵团在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之后,迅速摆出示弱的姿态,引诱已经被打跑的敌人回来。在美国前线司令官沃克的指挥下,敌人分东西两路齐头并进。杨根思所在的第9兵团,主要负责在东线长津湖一带对敌人的陆战一师进行分割围歼。而上级交给杨根思的任务,是坚守位于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方向的小高岭。杨根思的3连在接到命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一段相当远的距离,他不得不带领部队进行了4天的急行军。

从保全连队到杀身成仁,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为何死战不退?

4天的急行军,在军事训练时已经是一个强度很大的科目了,在朝鲜战场更是困难重重。由于缺少飞机的掩护,美军握有绝对的制空权,在白天进行不间断的侦查和轰炸。为了避开敌人,志愿军只能尽量在夜间行军,这相当于每天可以行动的时间减少了好几个小时,单位行军强度必须再次提升。这对于行军全部靠双腿的志愿军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

除了行军强度和敌人的轰炸之外,志愿军面临最可怕的对手,就是极度的严寒。此时的朝鲜半岛正经历着几十年不见得大寒流,气温极度低下。而长津湖地区往常也已经是朝鲜最寒冷的地区之一,此时更是冷得让人抓狂。在白天的时候,气温就已经下降到了零下30多摄氏度,晚上的气温更是有可能下降到零下40度以下!而第9兵团在国内没来得及装备厚棉衣,进入朝鲜之后补给线又被美军空袭,导致御寒装备紧缺。志愿军所穿的“军鞋”,其实就是上海工厂制造的回力球鞋,在严寒之下胶皮的弹性损失殆尽,又硬又冷如同铁板。再加上夜间行军不敢点火取暖,这4天的急行军,真不知道杨根思的3连是怎么熬过来的。

从保全连队到杀身成仁,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为何死战不退?

不得不说,杨根思确实是一位善于动脑筋的连长。他因地制宜,竟然找到了一些御寒的“土办法”。在部队行军时,他会让战士们用毛巾裹住帽子,给自己多加一层防护;鞋底又硬又冷,他就命令战士用玉米叶子当鞋垫,或者把脚包住,分隔开人体和冰冷的鞋底;如果实在冻得僵了木了,就用雪搓脸搓脚,促进血液循环;的宿营时,他会命令战士用积雪筑起一道道雪墙,用以阻挡凛冽的寒风;休息时,他会让战士们搜集树枝撑开油布铺在地上,然后班为单位挤在一起取暖;而且,杨根思还会在连队中不停地巡视,时刻提醒战士们保持运动,不能睡觉。这些办法当然无法彻底的赶走严寒,但是却能有效地保持人体的活力。在到达指定区域时,3连169名战士无一人因严寒而减员!这在当时的志愿军中,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由此可见,杨根思绝对是一个爱兵如子的好连长。可接下来的几天里,满员的3连却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承受了极大的伤亡。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为了战役的胜利,但是战斗的残酷仍然超乎想象。因为他们守卫的,正是美军从长津湖往南撤退的唯一通路——下碣隅里。

从保全连队到杀身成仁,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为何死战不退?

朝鲜半岛多山,少平原,长津湖地区也是如此。美国军队是机械化部队,车辆、坦克等重装备多,严重依赖现代化载具和公路。他们在长津湖一带唯一可以进行陆路运动的,几乎只有下碣隅里附近的一条公路。一旦战役开打,必然会有大量的敌人部队从这里突围。如果想要成功地全歼陆战一师,杨根思的阵地绝不能失守!所以上级给杨根思下达的命令,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只有他这里守住了,把敌人彻底的封死,后方包围掩杀的部队才能完成全歼敌人的目的。

这样重要的阵地,为何仅仅派一个连去守卫呢?其实事情也并非如此。

老实说,第9兵团此次除了在御寒装备上配置不顺利外,在其他方面也都出现了一些状况。

以最开始的估计,敌人的总兵力应该是一万多人,这是从“师”这个建制上推算出来的。志愿军的一个师,就是这么多人。所以第9兵团以4个军、15万人的总兵力进行围歼,人数上有接近十倍的优势!而且,开战以来,美军的推进速度极快,经常一头钻入口袋阵。如果真的是这样,这场围歼战是很有把握的。

从保全连队到杀身成仁,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为何死战不退?

但是,美军的实际兵力,却超过了想象。仅陆战一师,总兵力就在2.5万以上,更何况还有一同行动的第七师部分兵力,总数在3万以上。这就造成了志愿军原本十倍的兵力优势变成了五倍。如果再考虑双方的火力差距,第9兵团并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居于劣势。而且,陆战一师的师长奥利弗·史密斯少将,也是美军中少有的“老狐狸”之一,从他踏上长津湖地区之后,就觉得此地凶险。所以他不敢让部队轻易动作,而是先修建机场,保证撤退道路的通畅。在陆路方面,他的行军速度也降到了令人发指的每天3公里,几乎是在爬。这让他们始终没有完全进入志愿军预设的伏击圈。

战场情况必须东西呼应。11月27日,眼看彭德怀方面即将开火,宋时轮决定不再等陆战一师完全陷入死地,就地发起进攻!在做出这一决定时,就已经注定了全歼敌人的战略意图无法实现了。

从保全连队到杀身成仁,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为何死战不退?

等到11月29日美军向下碣隅里方向突围时,杨根思的3连已经等了他们3天了。这三天,可真的是不轻松,不再移动的部队要钉死在阵地上,白天还必须保持静止状态,这让寒冷更加难以忍受。战士们左等右等,敌人就是不来,他们的脑袋都快冻疼了。如果再过两天敌人还不来,3连很可能成为第一个“冰雕连”。所以等到敌人过来时,所有人都异常兴奋。

这种兴奋,很快就体现在了战斗力上。美军的1团3营作为探路者,抢先踏上了下碣隅里的这条公路,结果立即就遭到了杨根思部的迎头痛击。稍稍冷静之后,美军开始向1071高地发起进攻,而杨根思和3排首当其冲!他们凭借地形优势和灵活的战术,让敌人的每一次冲锋都付出惨重的代价。

美军的冲锋绝不仅仅是人海战术。他们虽然在人数上占优,但是没有勇气正面对抗志愿军的火舌。他们采用的,是空地一体、步炮结合的进攻方式。一旦步兵受阻,就召唤飞机轰炸、重炮轰击,在火力压制一段时间后才会再次冲锋。杨根思和3连3排的战士们在这种立体的打击下,虽然也是损失惨重,但是仍然打退了敌人8次进攻,让敌人撂下了百余具尸体,而阵地始终纹丝不动!

不过,这也已经是极限了。此时的阵地上,只有杨根思和排长两个人了。他们的弹药已经耗尽,能用的石块也已经用完,能用来杀敌的只剩下了几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此时,杨根思命令排长抱着宝贵的重机枪,跑回营部报信。自己则利用剩下的装备,独自迎战敌人。在排长走后,敌人发起了第九次进攻,有40多人爬上阵地。杨根思扔出了最后的手榴弹,然后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随着一声惊天的爆炸,杨根思与几名美军同归于尽,时年28岁。

从保全连队到杀身成仁,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为何死战不退?

事实上,杨根思并非一定要拼死在阵地上。他所面对的,表面看是敌人的一个营,但实际上后方却是整个陆战一师的有生力量。这条公路,绝不是他不到二百人的一个连能守住的。他在阻挡敌人几次进攻之后如果选择撤退,也完全情有可原。但是多年来党对他的教育,让他没有选择退却。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多坚持一下,兄弟部队就多一分胜利的希望。

很遗憾的是,在杨根思身后负责阻挡敌人的志愿军战士,已经全部冻僵在了阵地上,这就是著名的“冰雕连”。而陆战一师的残余兵力,也最终突破了包围。但是第9兵团和杨根思勇敢作战、以弱击强的勇气,却永载史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