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乐德乐|直言不讳,荀子批孟轲;打击报复,荀卿遭雪藏

今天,我们谈谈荀子对儒家内部子思和孟子学说的批判及其后果。

荀子说,效法先王之道,但粗略而不解其根本,还没有自知之明,仍然一副自得的样子,以为自己才堪重任,志向远大。他们的学识广博而见解杂碎,继承前人的陈旧学说,臆造出一套新理论,号称五常(仁义礼智信)。他们的这套东西乖僻不合常理而无法普遍适用,隐晦不明而无法解说,封闭禁锢而不包容开放。他们通过著述来包装这套学说,然后让大家像神一样的敬奉,说:“这是孔圣人的教诲。”

荀子直言不讳地指出:子思最早倡导这套理论,孟轲随之附和,世俗那些鄙陋无主见、低眉顺目的愚昧儒生便喧嚣雀跃起来,不知道这些东西并不是孔子的学说,于是接受下来,并到处传扬,他们以为这些就是孔子及其传人子弓的学说,是滋养后代的精神财富。这都是子思和孟轲的罪过。

史称孔子门下有七十二贤人,据《韩非子·显学》的说法,孔子之后,儒学分成八大门派,我们不管韩非子的区分是否确切,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之后儒学不再铁板一块,门人各有阐发,最后夺得正统地位的是思孟学派,但荀子并不认可,指名道姓地对子思和孟轲进行了批判,称他们肆意歪曲篡改了孔子子弓的思想,是儒家的罪人。

子思即孔伋,孔子的嫡孙,师从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参),有人说孔子曾经教导子思,这是不可信的。孟子则师从子思的门人,发扬了子思的学说,后人把他们称为“思孟学派”。

《汉书·艺文志》记载,那时还有《曾子》十八篇、《子思》二十三篇、《孟子》十一篇、《孙卿子》(《荀子》)三十三篇。在汉代,荀子和孟子看来还具有同等的地位,但是到中唐时期,韩愈《原道》认为只有孟子才真正继承了孔子的道统,从此,孟子的地位不断上升。

孟子心性之学在宋代被发扬光大,南宋朱熹再把《孟子》与《论语》、《大学》(曾子著)、《中庸》(子思著)合为“四书”,宋神宗把《孟子》一书首次列入科举考试科目,接着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配享孔庙。元朝再追封孟子为“亚圣”,封子思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年间子思被封为“述圣”。可见,子思、孟子被官方认为得了孔子的衣钵真传。

儒家曾子—子思—孟子的思孟学派的主张完全占据了官方主流意识形态,那么指名道姓“污蔑”思孟的荀子及其学说自然遭到排斥甚至清洗了。历代注释四书的著作多如牛毛,而不但荀子本人被排斥于孔庙之外,除了唐代杨倞的《荀子注》外,荀子的著作也几乎无人注疏。

现在,我们把荀子和孟子并列为孔子儒学的两大传人,却要归功于清朝《四库全书》馆总阅谢墉。谢墉在《荀子笺释序》中非常感慨地写道:”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

那么荀子和孟子谁更胜一筹呢?司马迁说:“(孟轲)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着数万言而卒。”

总体而言,荀子的言论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融合各家之长,不拘泥于先圣的理论,注重现实,认为人性本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其运行的规律,具有较强的唯物主义色彩,主张用“礼”、“法”维护社会秩序。

孟子的学说则更保守,以儒家正统自居,认为人性本善,天性和人性是一致的,强调天命,主张仁政、德治,具有更多的唯心主义色彩。宋代朱熹把孟子的心性之学发展到极致,思想更加狭隘保守,明代则有王阳明的心学,流播深远,南怀瑾先生就对宋儒理学深恶痛绝。

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备受列强欺负,民族衰亡之际,爱国青年们便把满腔的愤怒倾泄到孔丘身上,不能不说是思孟种下的祸根,而要孔子最终完全来背锅。打倒孔家店,就是要推翻整个儒学。

如此看来,荀子说他们是罪人,言之确当,且有先见之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