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跟随孙策创业打江山的主要有:以吕范为首的嫡系心腹、朱治为首的孙坚旧部、孙贲为首的孙氏宗族、吴景为首的舅表亲族。
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从跟随孙坚开始,为孙家拼尽全力,立下汗马功劳的,还有以徐琨为首的姑表亲族。而且徐家一度发展的势头非常高,在孙吴很有影响力,现在我们就聊聊富春徐家的兴衰荣辱。

(徐琨)
富春徐家的家底
徐家与孙家同县,都是吴郡富春县人。徐琨的父亲徐真,与孙坚早年关系很不错,孙坚将妹妹孙夫人许配给了徐真,生下了徐琨。
徐琨年轻时在州郡里任职,跟着舅舅孙坚征伐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偏将军。
史书记载往往字不多,但是信息量特别大。当时婚姻讲求门当户对,徐真应该和孙坚一样当时是郡县里相当于现在处科级的官员。徐真不像孙坚有大本事,但对为官之道很有研究,把子女安排得非常好,徐琨年纪轻轻就把他安排进了家乡的公务员序列,然后让他跟着有本事的舅舅剿剿匪立几个功,捞足政治资本,小小年级就做到了偏将军。
偏将军是个什么概念?黄盖跟着孙家父子一辈子,到死干到了偏将军。
(婚姻门当户对)
这是个到现在仍然不变的历史规律,你别不服气,为什么你拼命干活升职涨薪慢,为什么别人悠悠闲闲升官发财?有空闲的时候可以细品下。
归纳一下:在孙坚死之前,甚至连孙贲、吴景都没徐琨级别高,说明徐家应该是孙坚所有亲戚里家境最好的,官场上最能混的。但徐家终究只是中下层的普通官吏人家,和汝南袁术、下邳陈氏那种动不动太守二千石的高官,一抓一大把的高门大族完全不能比。
现在不能比,不代表将来也成不了这样的大家族。
徐家是孙策的创业功臣
历阳之战是孙策创业的第一步,当时孙策率军已打败了刘繇军驻在江北横江津大营的樊能、于糜,要去攻打下游当利口刘繇另一大将张英的营地。但是历阳和张英大营之间隔了长江的一条支流,孙军没有那么多船过去,于是孙策下令先驻营,等船凑齐了再渡河进攻。
孙策的姑妈、徐琨的母亲孙夫人当时正在军中,听到这个消息,就给徐琨说:你们等在这里,刘繇得到消息,就会派援军从南边来夹击了,兵贵神速,你们应该抢在刘繇得到消息前,用芦苇做成筏子过河攻打张英。
(芦苇为筏)
徐琨赶紧把孙夫人的话告诉了孙策,孙策立马执行,打败张英,获其战船南取刘繇,立足江东。
没有当利口孙夫人的芦苇为筏之策,贻误战机,刘繇援军赶到,或许孙家的创业史就此打住了,因此徐家对孙家是有大功的。
袁术派孙策到历阳抗击刘繇时,只给了他一千多人马,但一路上都有追随他的人,到历阳时孙策兵力已达到五六千。这其中就有徐家的人马,孙夫人都来到了军中,可见徐家当时是举家支持孙策。这种全力支持,徐家对孙家又是大功一件。
徐家的鼎盛时期
孙策立足江东后,先拥有了吴和会稽两郡。朱治本来就是吴郡都尉,孙坚时代就被委以重用,与孙家私下关系又非同一般,担任吴郡太守顺理成章,孙策自任会稽太守。
此时袁术任命族弟袁胤为丹杨太守,孙策就想派个得力大将,把袁术势力赶回江北去。历阳之战后,吴景和孙贲都又回到了袁术处复命,孙策便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表兄弟徐琨。
当时孙策最信任倚重的人,非吕范莫属,但这个社会是讲求资历,排资论辈的,提拔后进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然难以服众。吕范当时做宛陵县令已是提拔,像徐琨有偏将军职位,又是孙策表亲,能力家世又超过孙静、孙暠等宗亲,做这丹杨太守就能让人心服口服。
“驱逐”一词,可得知徐琨夺取丹杨郡之战是一边倒的战局。一可以见他能力不错,二可知他带的军队规模不小,加上袁胤的降兵,徐琨此时拥有的军队已经让孙策有所顾忌了。
本来孙策已上表徐琨为丹杨太守,但碰巧这时候,吴景最终与袁术决裂,加入了孙策阵营。因为吴景的资历老,而且做过丹杨太守,在这里很有威望,加上孙策对徐琨兵力的顾忌,最终吴景取代徐琨成为了丹杨太守。
(徐琨差点成为丹杨太守)
虽然错失成为封疆大吏太守的机会,但这并没妨碍孙策对徐琨的重用。徐琨领兵回去后,孙策任他为督军中郎将,掌握军权。
孙权继位后,徐琨跟随孙权讨伐庐江李术,因功受封广德侯(县侯),升为平虏将军。这基本上是讨虏将军孙权,当时能给予部下的最高官爵了,可见当时徐家在江东的被重视和显赫程度。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跟随吕范攻打广陵郡海西陈瑀的徐逸,孙家老三孙翊的妻子徐氏,很可能都是徐家的族人。女儿也与江东的世家陆家联姻,整个徐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徐家与同为宗亲的孙家、吴家掌控着当时江东权力结构的上层,从普通的官吏家庭,已发展为江东望族,假以时日成为名门大族几乎已成为必然。
徐琨中箭身亡
在孙权三次征讨黄祖的其中一战,徐琨中流矢身亡。
(徐琨中箭身亡)
这说明徐琨以他的身份地位仍战斗在第一线,可以看出他非常勇猛,他完全可以在安全距离外指挥战斗。
或许这是他本性使然,杀红了眼就不要命,为孙家舍生冒死,在所不惜。
或许他有更高的追求。孙家军在袁术手上那几年,孙贲、吴景得到袁术的重用,地位名声大振,徐琨排在他们之后,一直再没机会做到太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更多的功业,争取有机会做到太守。
那时候太守,或者与太守一样二千石俸禄级别的官位,是衡量一个家族地位的重要硬性指标。
徐琨不像吴景,他还年轻,还有很多的机会。如果活下去,我们可以预见徐家将会贵不可言。但徐琨突然离世,徐家再无这样优秀的人物,徐家的快速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
徐夫人及后来的徐家
徐夫人是徐琨的女儿,先嫁给了陆家的陆尚,结果陆尚年纪轻轻就没了。孙权还是很怀念徐琨这个表哥的,就娶表侄女徐夫人做了二老婆,表示对古人这个有点无语。
孙权对徐夫人宠爱了几年,把长子孙登交给她抚养,但是后来孙权移情别恋到步练师,徐夫人性格又妒忌,孙权就慢慢失去耐心了。你父亲大哥都已死了,弟弟的本事又很稀疏平常,对你徐家的照顾我觉得仁至义尽了,于是让徐夫人离开建业,回旧都吴县独自生活去了。
(徐夫人因妒忌而失宠)
后来孙权做了吴王,群臣请求立徐夫人为后,孙权不听,立步练师为后,徐夫人独自抑郁病死,只有太子孙登始终只认她是自己的母亲。
如果徐琨还在世,孙权多少还会给他点面子,对徐夫人更多些耐心吧!如果徐家还有能干的人,孙权后来也不至于对她这么绝情吧!
看看人家吴景的儿子吴奋、吴祺双双封侯,特别是孙权征讨荆州时留吴奋为吴郡都督,镇守东方;再看看人家朱治的儿子朱然,江东世家朱家的家主,根本都不用袭他老爸的爵位,自己奋斗成东吴重臣,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候;人家吕范的儿子吕据官至骠骑大将军。
这些新贵旧贵,家家都在孙权的统治下走向了兴盛。而徐琨的长子徐矫尚无后,便已亡故,弟弟徐祚袭了他们的广德侯,官至芜湖督、平魏将军,没能超越其父,表现平平。
总结
徐琨这号人物如果没被黄祖军射死,也许东吴的政治、世家格局会有所不同。而像徐家这样发展得正高歌猛进时,突然戛然而止的例子并不少,人居安时当思危,非必要时,不要去冒承受不住的风险。
欲速则不达,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己的人生、家族的进步,只要大的方向在正确发展的方向,有时候比别人慢一点,差一点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理想之国7》)
上篇:孙权第二次讨伐黄祖之战,伤害性不大,但是恶心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