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秘密立储制值得肯定,但也有三个致命缺陷,就连乾隆也吃过大亏

自西汉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都遵循着立嫡立长的这一古制。理由也很简单,因为立嫡立长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皇子争储,直到明代这个制度一直被沿袭不变。

秘密立储制值得肯定,但也有三个致命缺陷,就连乾隆也吃过大亏

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由于他们固有的思想和文化,在立储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雍正以前清代诸帝都没有实行过立嫡立长,也没有将此形成制度。

众所周知,太祖努尔哈赤在立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失败后,临终留下八王共议国政的制度;皇太极由于暴亡没来得立遗诏,从而引起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到了顺治和康熙时期,皇帝当国基本明确了立贤而不立嫡长的基本原则。

应该说立贤而不立嫡长是一种进步,因为立嫡立长制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所立的储君有不少是不合格的君王,远得且不说,就拿明代为例,其中就不乏昏君庸君,而那些真正有才华的皇子则被立嫡立长这一古制排除在外。

秘密立储制值得肯定,但也有三个致命缺陷,就连乾隆也吃过大亏

清代的立贤制虽然可以杜绝那些不合格的皇子被立为储君,所选出来的太子无论在品德、才能上都是皇子中的最优者。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立贤制同样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容易引起国本之争,突发萧墙之祸。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康熙皇帝一世英名,文治武功不输任何历代明君,然而就是晚年的皇子储位之争给他抹了黑,可以说自从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康熙就被储君人选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治理。

雍正皇帝就是从众多的兄弟中被康熙选中的,为了坐上这个皇位,雍正确实花了不少心思,甚至还留下过骂名。至于他登基后手足相残迫害宗室,也都是康熙晚年皇子争储的沿袭。

秘密立储制值得肯定,但也有三个致命缺陷,就连乾隆也吃过大亏

雍正是一个务实的皇帝,在立储方面经历过血与泪的教训,所以他继位后便首开秘密立储制。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就是不公开皇太子人选,而是拟定两份遗诏,一份随身携带,一份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等到皇帝驾崩由大臣开启宣读继承人选。

从立贤制到秘密立储制,清代的储位继承制度在一步步向前发展。客观地说,秘密立储制就解决了立嫡立长和公开立太子的诸多弊端。不过雍正发明的这个制度,真正实行的却只有两次,一次是雍正立乾隆,另一次则是道光立咸丰。当中的嘉庆虽也是乾隆秘密立储,但却是禅位制。道光以后的皇帝都是独苗或是无嗣,因此秘密立储制也就形同虚设了。

秘密立储制尽管较为科学,但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其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秘密立储制值得肯定,但也有三个致命缺陷,就连乾隆也吃过大亏

其一、皇位过渡突然新君措手不及

清代以前由于明立太子,并成立东宫配套的官僚体制,这是皇帝为了让太子尽早地接触国家大政,并且皇帝出巡或出征期间太子监国代行皇帝之权,因此在理政方面可以积累经验。

比如明成祖在位期间,多次远征漠北时间都很长,他所立的太子朱高炽几次监国,所以朱棣去世后,朱高炽顺利接手半点也没耽误军国重事,这样的过渡十分自然。

清代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以乾隆皇帝为例,我们知道乾隆是一个天赋极高且才华出众的皇帝,他继位时已经25岁。可是乾隆刚继位时却不知道怎么来当这个皇帝,对于国家的政务完全是云里雾里。

因此在乾隆初期,朝中的具体事务都是由军机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一手操办的,这也导致了张、鄂两人权力过大从而形成门派之争,直到乾隆十年以后,乾隆才真正大权独揽。

秘密立储制值得肯定,但也有三个致命缺陷,就连乾隆也吃过大亏

其二、不利于皇子积极上进

因为是秘密立储,那么皇子们自然知道太子的名分已经定下了,只不过他们不知道具体是谁。可问题上道光以前各帝都有不少皇子,但皇位只有一个,故很多皇子认为自己没有这个福气,所以也就不图上进,只求做一个富贵王爷。

还以乾隆朝为例,乾隆有十几个儿子,这些儿子中除了那些早夭的以外,剩下的几个基本上都没有经过太多的历练能力一般,至少和康熙的皇子们比起来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谁以后要当皇帝,因此也不敢造次,深怕做错了事而遭到父皇的责骂,如果一个皇子只求本分,那么在处事能力上必然有所欠缺。

秘密立储制值得肯定,但也有三个致命缺陷,就连乾隆也吃过大亏

其三、不利于大众考核

立嫡立长制是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作为大臣他们只能规劝皇帝教育太子,以儒家伦理规范未来的皇帝。清代的立贤制则不同,由于标准是贤,所以朝臣有很大的发言权,秘密立储制则是由皇帝一个人考核,这显然就不够客观实际,充满了太多的个人情感色彩。

以道光立储来看,如果他不是实行的秘密立储,那么咸丰大概率就不能当上皇帝,而是由才能更加突出的皇六子恭亲王继承皇位,事实也证明,恭亲王当皇帝确实比咸丰更为合适,这就是缺乏朝臣监督所带来的后果。

秘密立储制值得肯定,但也有三个致命缺陷,就连乾隆也吃过大亏

所幸的是清代的皇帝既勤政又不昏庸,心中始终有祖宗社稷和天下苍生,所以不管是以什么办法选出来的继位人,大多都能胜任皇帝这个角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