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宫案”,当时的后宫到底有多乱

作者:许多先生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年仅 16 岁的朱由校还没有继位就陷入了前朝后宫的争斗中,这场争斗史称“移宫案”,其中包括两次移宫 :一次是“储皇移宫”,另一次是“西李移宫”。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宫案”,当时的后宫到底有多乱

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直到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惨死,临终前遗言:“我与西李(即李选侍)有仇,负恨难伸”,但泰昌帝朱常洛非但不深究她的死因,竟还将朱由校交给李选侍照顾看管。与其母一样,朱由校从小饱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也因此形成了软弱的性格。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宫案”,当时的后宫到底有多乱

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意识到自己获封皇后的计划落空,便想控制朱由校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李选侍联合太监李进忠(后改名“魏忠贤”),密谋在乾清宫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受控期间,朱由校无法自由出入乾清宫,甚至不能去为刚刚驾崩的泰昌帝守灵。随后,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在太监魏忠贤等支持下,郑贵妃和李选侍结成了联盟,企图逼封皇太后。此举引起朝臣怀疑,认为他要垂帘听政。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宫案”,当时的后宫到底有多乱

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于本月六日举行登基大典。为了朱由校的安全,诸大臣暂时将他安排在太子宫—慈庆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这便是“皇储移宫”。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宫案”,当时的后宫到底有多乱

众大臣将朱由校保护在慈庆宫

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还要立自己为皇太后,遭朝臣们强烈反对。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宫案”,当时的后宫到底有多乱

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

朱由校御乾清宫登基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若西李不移宫,便无法如期举行登基大典。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最终,杨涟等大臣以其干预朝事为由,不顾一切逼迫李选侍,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宫案”,当时的后宫到底有多乱

李选侍被迫离开乾清宫

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成化影。不久,群臣又以熹宗名义宣布削去李选侍封号,对郑贵妃也不予理睬。这就是所谓“移宫”案。

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紧接着,不少反对移宫的官员开始散播谣言,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则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谣传。后来,朱由校又晋封李选侍为康妃,加以安置。至此,“移宫”风波才算结束。它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一直是天启朝党争的题目,史称晚明“三大疑案”。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宫案”,当时的后宫到底有多乱

明末皇室关系图

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比他多活了10年,她被认定是祸国殃民的妖孽,得不到朝中群臣的同情。这10年,她住在紫禁城一座寂寞的宫殿里,和她的爱子福王天各一方,饱尝母子分离之苦和世态炎凉。1630年,郑贵妃死去,葬于银泉山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

明晚期的皇帝,疏于政事,荒淫无度,肚子里也没有真才实学,已经完全失去了明初几位帝王的雄才伟略。后宫也是霍乱不断,致使整个朝政没有主心骨能主持。这样的结局不免有些让人唏嘘。遥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永乐大帝不仅开疆扩土,还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不免还是有些惋惜。一代王朝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