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宮案”,當時的後宮到底有多亂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萬曆、泰昌兩帝相繼而亡。年僅 16 歲的朱由校還沒有繼位就陷入了前朝後宮的争鬥中,這場争鬥史稱“移宮案”,其中包括兩次移宮 :一次是“儲皇移宮”,另一次是“西李移宮”。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宮案”,當時的後宮到底有多亂

新帝即位之事關系着國家的命運,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天啟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萬曆皇帝的寵愛,他自幼也備受冷落,直到萬曆帝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雖位尊于李選侍之上,但因李選侍受寵,她備受李選侍淩辱而慘死,臨終前遺言:“我與西李(即李選侍)有仇,負恨難伸”,但泰昌帝朱常洛非但不深究她的死因,竟還将朱由校交給李選侍照顧看管。與其母一樣,朱由校從小飽受李選侍的“侮慢淩虐”,也是以形成了軟弱的性格。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宮案”,當時的後宮到底有多亂

泰昌帝即位後,朱由校與李選侍一起遷住乾清宮。一月後,泰昌帝駕崩,李選侍意識到自己獲封皇後的計劃落空,便想控制朱由校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李選侍聯合太監李進忠(後改名“魏忠賢”),密謀在乾清宮挾持朱由校,欲争當皇太後以把持朝政。受控期間,朱由校無法自由出入乾清宮,甚至不能去為剛剛駕崩的泰昌帝守靈。随後,李選侍控制了乾清宮,在太監魏忠賢等支援下,鄭貴妃和李選侍結成了聯盟,企圖逼封皇太後。此舉引起朝臣懷疑,認為他要垂簾聽政。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宮案”,當時的後宮到底有多亂

泰昌帝駕崩當日,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選侍的阻攔。在大臣們的力争下,李選侍方準朱由校與大臣們見面。楊漣、劉一燝等見到朱由校即叩首呼萬歲,并保護朱由校離開乾清宮,到文華殿接受群臣的禮拜,決定于本月六日舉行登基大典。為了朱由校的安全,諸大臣暫時将他安排在太子宮—慈慶宮居住,由太監王安負責保護。這便是“皇儲移宮”。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宮案”,當時的後宮到底有多亂

衆大臣将朱由校保護在慈慶宮

李選侍挾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過目,然後再交朱由校,還要立自己為皇太後,遭朝臣們強烈反對。朝臣們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居哕鸾宮,遭李選侍拒絕。李選侍又要求先封自己為皇太後,然後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們的拒絕,沖突日漸激化。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宮案”,當時的後宮到底有多亂

朝臣們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

朱由校禦乾清宮登基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選侍尚未有移宮之意,若西李不移宮,便無法如期舉行登基大典。并傳聞還要繼續延期移出乾清宮。内閣諸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促李選侍移出。最終,楊漣等大臣以其幹預朝事為由,不顧一切逼迫李選侍,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在乾清宮内力驅,李選侍萬般無奈,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宮内的哕鸾宮。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宮案”,當時的後宮到底有多亂

李選侍被迫離開乾清宮

九月六日,朱由校禦奉天門,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天啟元年。至此,李選侍争當皇太後、把持朝政的企圖終成化影。不久,群臣又以熹宗名義宣布削去李選侍封号,對鄭貴妃也不予理睬。這就是所謂“移宮”案。

李選侍雖已“移宮”,但鬥争并未結束。“移宮”數日,哕鸾宮失火,經奮力搶救,才将李選侍母女救出。緊接着,不少反對移宮的官員開始散播謠言,指責朱由校違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則在楊漣等人的支援下批駁謠傳。後來,朱由校又晉封李選侍為康妃,加以安置。至此,“移宮”風波才算結束。它與萬曆朝的梃擊案、泰昌朝的紅丸案一直是天啟朝黨争的題目,史稱晚明“三大疑案”。

明末三大疑案三“移宮案”,當時的後宮到底有多亂

明末皇室關系圖

萬曆皇帝寵愛的鄭貴妃比他多活了10年,她被認定是禍國殃民的妖孽,得不到朝中群臣的同情。這10年,她住在紫禁城一座寂寞的宮殿裡,和她的愛子福王天各一方,飽嘗母子分離之苦和世态炎涼。1630年,鄭貴妃死去,葬于銀泉山下一座孤零零的墳墓。

明晚期的皇帝,疏于政事,荒淫無度,肚子裡也沒有真才實學,已經完全失去了明初幾位帝王的雄才偉略。後宮也是霍亂不斷,緻使整個朝政沒有主心骨能主持。這樣的結局不免有些讓人唏噓。遙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永樂大帝不僅開疆擴土,還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化财富,不免還是有些惋惜。一代王朝就這樣退出了曆史舞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