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党重要领导人,26岁英勇就义,有一个外甥后来当了总理
在中国共产党艰苦而漫长的斗争历程中,不仅有与敌人面对面作战的公开战场,还有一条为夺取革命胜利起过重要作用的隐蔽战线。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同样充满着战斗的硝烟。斗争的成败胜负,甚至直接影响到革命的每一进程。
1927年,因叛徒出卖,我党隐蔽战线遭受重创,损失了很多重要的人物,其中就包括赵世炎同志。

赵世炎,1901年4月13日出生在四川省(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赵世炎的二哥赵世珏,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来参加北伐战争,他常把新思想传播给自己的弟妹,从外地寄回许多介绍民族英雄的书籍,使赵世炎从小就受着爱国主义的教育。他效法二哥,果断地剪掉了自己头上的辫子,表示与清朝封建统治者决裂,不当清王朝的“顺民”。
1917年,经人介绍,赵世炎结识了李大钊并深受其赏识,成为“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之一,先后创办主编了《平民周刊》《少年》半月刊等进步刊物。
1920年,赵世炎赴法勤工俭学。
1923年,赵世炎奉命去苏联学习考察。
1924年回国,在李大钊主持的北方区党委领导下,出任北京地委书记。
1926年,奉命到上海后,同周恩来等同志合力组织、领导了第一、第二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1927年3月的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是聚集了80余万人的总同盟罢工。赵世炎亲临闸北区前线指挥,经过两天一夜30余小时的激烈战斗,消灭了反动军队,占领了全上海。武装起义取得了震惊中外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1927年7月2日黄昏,风雨交加。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根据叛徒的口供,包围了北四川路志安坊190号赵世炎的住所。此时,赵世炎外出并未在家中,敌人就守候在家中等待着抓捕赵世炎,当赵世炎的岳母夏娘娘从窗口中看到正在返回家中的赵世炎时,不顾敌人的阻拦推下了窗台上用作信号的花盆,可是呼啸的风雨声掩盖了花盆落地的声音,赵世炎未能发现落地的花盆,回到家中后,当即被敌人逮捕。
赵世炎在狱中经受各种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开始,他不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说自己叫夏仁章,湖北人,是因为家乡闹土匪携巨款来上海避难做生意的,弄得主审这个案子的汪啸崖一时真假难辨。国名党又提审叛徒,叛徒一口咬定对方就是赵世炎。
赵世炎身份暴露后,宁死不屈,1927年7月19日,英勇就义于上海枫林桥,时年仅26岁。
吴玉章在回忆赵世炎时曾赋诗评价:龙华授首照丹心,浩气如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碧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值得一提的是,赵世炎的姐姐赵世兰,和妹妹赵君陶,也都是著名的革命者,建国后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而且,赵君陶的儿子叫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