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捐献给国家近千亿文物,病危时想住单人病房,却被告知不够级别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近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历朝历代皆有不少优秀的作品遗留下来,而这些作品则被后世统称为文物,不过令人无奈的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寇在我国掠夺的古董字画就多达几百万件,如今分别收藏于多个日本博物馆内,仅东京博物馆就珍藏了接近9万件文物。

他捐献给国家近千亿文物,病危时想住单人病房,却被告知不够级别

近代史上的中国积贫积弱,任由列强压榨欺辱,以至于我国的文物不断流失于海外,今天笔者要讲到的一个人物,就为中国的文物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无偿捐献了价值近千亿的文物给国家,他的名字叫张伯驹。

1898年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 他7岁时被父亲张锦芳过继给了兄长张镇芳,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任直录总督,张镇芳虽然位高权重,却膝下无子,因此他对张伯驹视如己出,倍加宠爱,而张伯驹也不负众望,7岁就读于私塾,9岁便能写诗,素有神童的美誉。

不过尽管出身于官宦世家,张伯驹却对从政没有一丁点兴趣,偏偏痴迷于琴棋书画和京剧等传统文艺,为此其母哀叹道:坐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干,出去当官他也不肯,随他去吧,怕张伯驹玩物丧志,张镇芳硬是将他安排到了自家开办的盐业银行挂职。

他捐献给国家近千亿文物,病危时想住单人病房,却被告知不够级别

当时张家参与并创办的盐业银行与满清皇室和各路政治人物的渊源颇为深厚,所以那些满清贵族将大量的古玩收藏品都抵押给了银行,好换取贷款,而张伯驹得以品鉴了不少只有皇室才能接触到的珍贵古玩,这也造就了他日后超乎常人的鉴赏眼光。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依靠近水楼台的优势,张伯正式迈入收藏界,与那些二流的收藏家不同,张伯驹视金钱如粪土,甚至为了收藏古玩不惜散尽家财。

上世纪三十年代,张伯驹在得知了《平复帖》的消息后,几乎彻夜未眠,这件文物乃是西晋大文豪陆机的真迹,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书法真迹,上面盖满了历朝历代的名家章印,如果就这样被无良的商人买去,最终还不知道流落何方。

他捐献给国家近千亿文物,病危时想住单人病房,却被告知不够级别

为了保护这等珍贵的文物,张伯驹委托相关人员,诚挚的向溥儒(溥心畬)购买,但溥儒狮子大开口,一张口就要20万大洋,张伯驹异常沮丧,他根本没有那么多钱,不过事情后来有了转机,1937年底,溥儒母亲过世,几日之后他自己派人将《平复帖》送了过来,只要价四万,这让张伯驹笑得合不融嘴。

在听说《平复帖》被张伯驹购得以后,日本人找了上来,开口说愿意以20万银元高价收购,却被张伯驹坚决回绝了,他不可能将国宝卖出中国。

处于民国的乱世之中,前清的世家子弟大多过惯了坐吃山空的生活,不少人还做着复兴大清的白日梦,可张伯驹却为了保护民族瑰宝,毅然地走上了一条收藏文物的道路,为此他不惜散尽家财,像之前提到的《平复帖》、范仲淹的《道服赞》均被他收藏。

他捐献给国家近千亿文物,病危时想住单人病房,却被告知不够级别

1941年,日本人伙同臭名昭著的76号将张伯驹绑架,还威逼利诱他交出国宝并献上300万银元,好换取一条活路,然而张伯驹誓死不从,最终在家人的广泛动员下,张伯驹被关押了整整八个月后,家人交了40万银元作为赎金,日本人才同意放人。

为了保护《平复帖》等珍贵文物,张伯驹将文物缝入了棉被中,带着家人连夜逃往了西安避难。

后来伪满洲国覆灭以后,张伯驹听闻素有天下第一卷的《游春图》被北京的古玩商马霁川所得,他本想联合国民政府和故宫博物馆一起出手,但那时的故宫博物馆财力困窘,无奈下,张伯驹心一横,直接卖掉了清朝大太监李莲英一座占地15亩的旧宅,那是父亲留给他的,之后他又再东拼西凑240两黄金才买下了这幅民族瑰宝。

在那个风雨飘零的年代,为了防止这些珍贵的文物流失海外,张伯驹散尽家财,以个人名义收藏的文物就多达118件。

他捐献给国家近千亿文物,病危时想住单人病房,却被告知不够级别

在他的眼中,这些古董字画的价值要远高于自己的生命,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6年张伯驹竟把这些文物全部献给了故宫博物馆,他无偿捐献了价值近千亿的文物,政府本想奖励张伯驹2万元现金,但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政府只能给他颁发了一张褒奖令。

不久后,张伯驹又向吉林省博物馆捐献了一些珍贵的古董字画,亦是如之前一般,分文不取。

不过拥有这样一位高尚品德的是大收藏家,晚年却过得异常凄凉,十年动荡,让他饱受摧残,不过即便命运多舛,面对磨难时他依旧淡然自若,唯独一次,当有人将他的字画卷轴扔进火里焚烧时,这位曾作为民国四公子的老人,却跪了下来,他苦苦哀求:要烧就烧我吧,这都是国家的宝贝,烧了就再也没有了。

他捐献给国家近千亿文物,病危时想住单人病房,却被告知不够级别

晚年时期的张伯驹生活过得很窘迫,据画家黄永玉回忆,他在北京城西的莫斯科餐厅吃饭时,看到张伯驹一个人蹒跚而来,坐在小偏桌旁,当时这位富甲天下的豪门子弟,如今只能靠着每个月80元的工资和妻子勉强度日。

当时潘素因为生病无法外出,所以张伯驹仅仅点了两片面包,自己吃了一片,另外一片沾了点果酱和黄油,他小心地从口袋中掏出一片小方巾,将面包包好,准备带回家给妻子吃,虽然清贫度日,但他始终保持着最后的绅士风度。

也就在这半个月后,85岁的张伯驹因病重被送入了北大医院,可因为级别不够,这位老人被安置在了一间八人间的病房中,因为担心交叉感染,家人向院方申请单人病房, 可院方的回应却是级别不够。

他捐献给国家近千亿文物,病危时想住单人病房,却被告知不够级别

本来张伯驹的家人想申请调换医院,结果手续还没办好,张伯驹老先生就突然离世了,几天后张老的一位学生气不过,跑去了北大医院找院方理论,他说:老先生捐赠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好几座你们这样的医院了。

现如今,张老捐赠的文物仍旧在故宫博物馆中被安置着,它们的存在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的一生,张伯驹的一生充分展示了一个文人的风骨,他的精神,值得令后世铭记和学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