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雪芹骂李纨不积阴骘,那么什么是“阴骘”?李纨该不该被骂?

“秉刀斧笔,具菩萨心”,这是脂砚斋对《红楼梦》作者的评价,而且是极为精准具深具高度的评价。曹雪芹先生确实用笔如刀斧,不惜把某些奸恶之人砍得鲜血淋漓,但他同时又拥有一颗菩萨心,对书中每一个人物都饱含着悲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具菩萨心”的人,却对青春守寡、谨言慎行、从无错处的李纨给出了“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的批判。可以说,纵观红楼中各色人物,再也没有比这更重的批判了。

曹雪芹骂李纨不积阴骘,那么什么是“阴骘”?李纨该不该被骂?

很多读者为李纨鸣不平,她一个寡妇,在没有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带着年幼的儿子艰难生存已是不易,哪有能力帮助落难的贾府子弟?曹先生这样批判她,实在是过于苛责了。

是啊,“具菩萨心”的曹雪芹先生,为什么唯独对李纨这么苛刻呢?

其实,并非曹先生苛刻,读者有此反应,主要是因为没有弄明白什么是“阴骘”。只有弄明白了什么是“阴骘”,才能知道李纨是不是不积“阴骘”,该不该被骂。

什么是“阴骘”?

“阴骘”一词其实不止出现在第五回李纨的判词里,它还出现在第十回贾珍转述贾敬的话里:“你们必定说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众人些头,莫过你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叫人好好的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

没错,关于什么是“阴骘”,我们可以在《阴骘文》中找到答案。

贾敬是修道之人,他这么看重《阴骘文》,正是因为《阴骘文》是道家劝善经典。

曹雪芹骂李纨不积阴骘,那么什么是“阴骘”?李纨该不该被骂?

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红楼梦》,走进道家文化。

“阴骘”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里:“惟天阴骘下民。” 阴的意思是悄悄地、默默地;骘的意思则是安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天爷默默地使万民安定。

是不是还有些难懂?没关系,《道德经》里有句更通俗的话给予了解释:“(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天爷对于世间万物的态度是这样的:让万物生长,却并不想拥有万物;对万物有所作为,却不以此居功;把万物养育大了,却并不想做万物的主宰,这就是玄德。

玄德之玄,很多人理解为玄妙,其实这种理解也没错。所谓玄,本义就是指黑色,引申为阴,比如黑夜,没有光,看不见,可不就容易出现玄妙之事吗?事情怎么来的,看不见,只知道结果,这就是玄妙。

所以,玄德就是阴德,看不见的,悄悄地、默默地进行着,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阳德,发生在阳光下,有人看见,有人传颂。

世人多爱行阳德,做点好事巴不得到处宣扬,道家却提倡阴德,行善不欲人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当然,行善不欲人知,不是指刻意隐瞒,而是当成日常,不必刻意去做。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总把行善当成必须付出很多的大事,其这就是走进了误区。道家所提倡的阴德,指的就是保留本性之善,拥有恻隐之心。大多数的行善之举都是举手之劳,随手就能做到。比如看到一个孩子摔倒了,我们会自然地去扶;比如看到一个人渴得到处找水喝,而我们身边正好有水,我们会自然地递上一杯水。做这些事时,我们并不觉得我们是在行善,也不觉得这是值得宣扬的美事。它就像我们每天吃喝拉撒一样自然,遇上了就伸一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限大小多少。所付出的一切,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不会因为扶过一个摔倒的小孩就要求他感恩,我们也不会因为给过一个口渴之人一碗水就要求他记住我们,这就是“为而不恃”,是一种阴德。

再回到《红楼梦》里提到的《阴骘文》,其中对积阴德有一句总写:“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别人有难时救一把,别人需要应急时帮一下,别人孤苦时予以怜悯,别人有过错能够包容,这些都属于积阴德。具体怎么做呢?文中有很多描述,都是我等普通人随手就能做到的,比如“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尤其是“施茶水以解渴烦”,真是太平常不过了。哪怕别的做不到,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都算是积了“阴骘”。

理解了什么是“阴骘”,我们就很容易判断李纨该不该被骂了。

李纨有没有不积“阴骘”?她该不该被骂?

在贾府下人的眼里,李纨就像个菩萨,是“第一个善德人”。确实,在80回文本中,李纨实在无可指摘之处。身为寡妇,她“清净守节”;作为长嫂,她带着小姑子们“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尽职尽责;在侍候太婆婆和婆婆方面,也做得相当周全。这样一个“大菩萨”,怎么会被“具菩萨心”的曹雪芹先生骂为不积“阴鸷”?

曹雪芹骂李纨不积阴骘,那么什么是“阴骘”?李纨该不该被骂?

根据人物个性与情节发展,贾府败落后,李纨应该确实做过不积“阴鸷”之事,大概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贾府遭受抄家之时,李纨因守节之举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得以独善其身,带着积蓄领着儿子离开贾府,另找地方安身。贾府其他人则“树倒猢狲散”,凭着各自的社会关系及谋生能力,如“飞鸟各投林”般,消失在不同的角落里。此时,唯有贾宝玉境况凄惨,因为他既无谋生能力,又因平时过于自负不通人情世故,没有亲友愿意帮他。于是,他沦落为乞丐,沿街乞讨。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砚脂斋的批语“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得到验证。在寒冬腊月,只有酸齑可吃,只有破毡可围,在太平盛世,这是落魄得不能再落魄的乞丐才会有的境遇。

曹雪芹骂李纨不积阴骘,那么什么是“阴骘”?李纨该不该被骂?

正是在这个时候,她偶遇了李纨。这种偶遇,有两种情况,一是街头偶遇,二是宝玉在乞讨时无意中敲开了李纨家的门。此时,劫难之后故人相见,本应百感交集互诉冷暖,但李纨却冷漠地装作不认识,连一碗水都不肯给宝玉喝,更别说收留宝玉了 。

上面分析过了,哪怕是“施茶水以解渴烦”都属于积“阴鸷”的行为,作者说李纨不积“阴鸷”,说明这么简单的事李纨都没做。这不是她没能力,而是不愿意。

想当年,这对叔嫂一起住在大观园时,宝玉对李纨这个大嫂子还是挺尊重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李纨会如此冷漠无情。

受到冷遇的宝玉继续乞讨,直到遇到了蒋玉菡和袭人夫妇,才结束了乞讨生涯,这也是脂砚斋在批语里所透露的。

由此可见,李纨确实不积“阴鸷”,这也是对她“第一个善德人”的讽刺。

曹雪芹骂李纨不积阴骘,那么什么是“阴骘”?李纨该不该被骂?

《阴鸷文》中说:“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此时的宝玉,是又难又急又孤,一碗热水,一句问候,对他都是极大的温暖。然而,他在他所尊敬的大嫂子这里,体会到了什么叫雪上加霜,这让他怎能不难过?如果不是接下来遇到了蒋玉菡和袭人夫妇,他很可能就因冻饿而死在街头了。

所以,不是曹雪芹先生不肯对李纨施以“菩萨心”,实在是李纨做得太过分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着实该骂。

在这里,我们也可看出曹雪芹先生的价值观:做人失了本性之善,远比选择性地作恶更可恨。所以,他安排作恶多端的王熙凤“偶因济刘氏”(济人之急)而荫及女儿巧姐,却让不积“阴鸷”的李纨失去了儿子贾兰。这就是“须要阴骘积儿孙”,积阴德通常影响的是子孙后代。

曹雪芹骂李纨不积阴骘,那么什么是“阴骘”?李纨该不该被骂?

默默地行善,让举手之劳的善举成为习惯,做到“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这就是曹雪芹先生通过李纨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不为别的,只为我们的儿孙能够健康平安,像巧姐一样,哪怕遇到劫难,也能够“遇难呈祥,逢凶化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