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浅析小说设计中“个人冲突”的三个层面

作者:唐糖小君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浅析小说设计中“个人冲突”的三个层面

图 | 网络

文 | 达琳的精神家园

小说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作者以文字为基本原料,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想写好一部小说并不容易,除了设定类型、背景、结构之外,还要考虑如何表达主题、如何与读者产生共鸣等问题。而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要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需要很多条件,比如:人物必须有行动力、有想要达成的欲望、有强大的动机,并且要有缺点以使人物更真实、让读者产生移情。

要想维持读者的兴趣,让读者跟随人物的脚步按照情节点一直走下去,就要让中间的大段篇幅充满紧张的情节,并且让人物的心态产生变化。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计出主要人物的“个人冲突”,通过冲突塑造人物、通过人物在冲突中的选择推动情节。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理论中,把人物的世界定义为一系列以本真知觉为圆心的同心圆,将“个人冲突”分为三个层面:内心冲突、个人冲突和个人外冲突。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浅析小说设计中“个人冲突”的三个层面

《故事》中对“个人冲突”三个层面的定义

本文将借用这套理论,以欧·亨利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为例,浅析人物琼西“个人冲突”的三个层面,并以此得到小说创作中冲突设计的基本原理。

“个人冲突”的第一个层面是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它是人物的自我以及“产生于其头脑、身体和情绪等自然要素的各种冲突”。这是人物世界中离自己最近的对抗力量。

琼西在肺炎肆虐时不幸感染,“活下来的几率只有一成”。她“几乎一动都不能动,躺在一张刷漆的铁床上,只能透过小小的荷兰窗玻璃,凝望着隔壁砖房那堵单调的侧墙。”

医生说,琼西能不能活下来完全看她自己的求生意识。琼西面对自己的肺炎,产生的却是消极情绪。

她盯着窗外几乎枯萎的常春藤,想要随着最后一片掉落的叶子一起死去。面对好友苏的关心,也只是冷冷地拒绝,只想一心求死。这时,琼西内心的情感价值全是负面的。

经过一夜的风雨,琼西以为第二天早上常春藤的叶子会全部掉落,但最后一片叶子依然挂在藤条上,这让琼西产生了多活一天的想法。

又过了一天,叶子还在那里,琼西求死的信念开始动摇。她想要吃东西,并且开始关注除了常春藤之外的事物:“先给我面镜子,再给我加几个枕头,我想坐起来看你煮汤。”

坚守在常春藤上的叶子让琼西的思想与情绪产生变化,她甚至开始计划“找一天去那不勒斯湾写生”。

到这里,琼西内心的情感价值已经转向了正面。有了求生的信念,琼西很快就脱离了危险。

在内心冲突这一层面,人物琼西的对抗力量是自己“求死”的想法。

作者一开始就将人物置于危险的境地,让对抗力量和人物力量势均力敌,赋予死亡和康复各五成的可能性,营造出一种紧张的状态。

这也让故事更有张力,使人物的情感价值在正负极之间合理地转换。

第二个层面的冲突是个人冲突,它来自于比人物的常规社会角色更加亲密的关系,比如:人物的父母、子女、密友等。

在《最后一片叶子》中,琼西的个人冲突对象就是好友苏。

琼西倒下后,医生把苏叫到走廊,告诉她琼西活下来的几率只有一成。苏“跑进工作室,哭湿了一条日本餐巾”。

苏决定支撑好友,她坐在琼西的房间里,一边陪她一边画插画。但她发现琼西随着窗外不停掉落的常春藤叶子倒数,并决定随着最后一片叶子死去。

在琼西拒绝吃饭后,苏终于忍不住,跑去向楼下的穷画家贝尔曼哭诉。

苏对于好友琼西的病情感到绝望,害怕她会像叶子一样飘走。这时,苏的情感价值也是负面的。

第二天,最后一片叶子依然挂在常春藤上,但这并没有让苏好过。琼西已经不再回应苏的话,这让苏更加绝望,感觉琼西“与友情、与世界的那些纽带一根一根松开了”。

不过,当琼西因为最后一片叶子开始求生时,苏也看到了希望。苏的情感价值在小说的高潮处,随着琼西的变化得到了转变。

苏的行为从被医生叫到走廊变成“跟着医生溜到走廊里”,她双手“颤抖着”,听到了琼西脱离危险的好消息。

虽然对苏的描写占了很大篇幅,但她的行动和情感价值始终随着琼西的变化而变化。

琼西是“个人冲突”的中心,通过琼西自己的努力解决危机,从而带动苏的情感转变,这让聚光灯始终打在琼西的身上,使苏这个角色不至于喧宾夺主。

第三个层面的个人外冲突是指“超出个人之外的所有对抗力量源”,例如:

人物世界中的其他个体、环境、社会等。对琼西来说,她的个人外冲突来自两个方面:肺炎和环境。

肺炎是直接击倒琼西的冲突,作者把它比喻成一个“摩拳擦掌、气势汹汹的老混蛋”。

肺炎的价值是负面的,它横行肆虐,让琼西的存活率降到一成,并且丧失了求生意识。

这种负面价值贯穿了小说的大半,直到后来琼西在最后一片叶子的鼓励下打败肺炎,它的价值才转向正面。

环境是摧毁琼西精神的冲突,“深秋凛冽的寒风”直接摧毁了代表琼西求生欲的叶子。

作者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冰冷的十一月,地点安排在苔藓丛生的廉价街区里“荒芜凄凉的院子”,给负面的环境加码。

琼西产生随“可怜又疲惫的叶子”赴死的想法后,环境的层面依然置入了冰雨和寒风,并且变得愈加滂沱和凛冽。

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琼西靠着贝尔曼画到墙上的叶子,撑过了危险期。

不论是肺炎还是环境,它们的力量都远远超过琼西,这种安排让她在冲突中,一开始就失去胜算。

艰难的求生路放大了琼西的抗衡力量,当她克服种种困难在冲突中取胜时,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虽然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设计都非常简单,但是作者同时制造了三个层面的冲突,让简单的设计变得复杂。

作者赋予对抗力量比人物更强大的能力,让人物在走出困境的过程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变化。在小说开始时,所有层面的冲突都是负面的。

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在故事的高潮中有了新的领悟、懂得了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所有层面的情感价值也随之转向正面。

在小说写作的过程中,为了使人物更加立体,可以同时引入三个层面的冲突,让人物随着情节点产生根本的转变。

三个层面冲突的情感价值,也必须在正负之间摆动,不能停留在中间状态。

所以,在制造冲突时,就要找出能发生在人物身上最坏或最好的事,再把它转变成最好或最坏的事。

正如罗伯·特麦基说的那样:

“与其在时间、空间和人物之间玩着跳房子的游戏,还不如克制自己去设置一个具有合理限定的人物阵容和世界,并将精力集中于创造一个丰富的复杂型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