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最後一片葉子》為例,淺析小說設計中“個人沖突”的三個層面

作者:唐糖小君
以《最後一片葉子》為例,淺析小說設計中“個人沖突”的三個層面

圖 | 網絡

文 | 達琳的精神家園

小說是一種常見的藝術形式,作者以文字為基本原料,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想寫好一部小說并不容易,除了設定類型、背景、結構之外,還要考慮如何表達主題、如何與讀者産生共鳴等問題。而小說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要塑造一個成功的人物需要很多條件,比如:人物必須有行動力、有想要達成的欲望、有強大的動機,并且要有缺點以使人物更真實、讓讀者産生移情。

要想維持讀者的興趣,讓讀者跟随人物的腳步按照情節點一直走下去,就要讓中間的大段篇幅充滿緊張的情節,并且讓人物的心态産生變化。

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設計出主要人物的“個人沖突”,通過沖突塑造人物、通過人物在沖突中的選擇推動情節。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理論中,把人物的世界定義為一系列以本真知覺為圓心的同心圓,将“個人沖突”分為三個層面:内心沖突、個人沖突和個人外沖突。

以《最後一片葉子》為例,淺析小說設計中“個人沖突”的三個層面

《故事》中對“個人沖突”三個層面的定義

本文将借用這套理論,以歐·亨利經典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葉子》為例,淺析人物瓊西“個人沖突”的三個層面,并以此得到小說創作中沖突設計的基本原理。

“個人沖突”的第一個層面是來自人物内心的沖突,它是人物的自我以及“産生于其頭腦、身體和情緒等自然要素的各種沖突”。這是人物世界中離自己最近的對抗力量。

瓊西在肺炎肆虐時不幸感染,“活下來的幾率隻有一成”。她“幾乎一動都不能動,躺在一張刷漆的鐵床上,隻能透過小小的荷蘭窗玻璃,凝望着隔壁磚房那堵單調的側牆。”

醫生說,瓊西能不能活下來完全看她自己的求生意識。瓊西面對自己的肺炎,産生的卻是消極情緒。

她盯着窗外幾乎枯萎的常春藤,想要随着最後一片掉落的葉子一起死去。面對好友蘇的關心,也隻是冷冷地拒絕,隻想一心求死。這時,瓊西内心的情感價值全是負面的。

經過一夜的風雨,瓊西以為第二天早上常春藤的葉子會全部掉落,但最後一片葉子依然挂在藤條上,這讓瓊西産生了多活一天的想法。

又過了一天,葉子還在那裡,瓊西求死的信念開始動搖。她想要吃東西,并且開始關注除了常春藤之外的事物:“先給我面鏡子,再給我加幾個枕頭,我想坐起來看你煮湯。”

堅守在常春藤上的葉子讓瓊西的思想與情緒産生變化,她甚至開始計劃“找一天去那不勒斯灣寫生”。

到這裡,瓊西内心的情感價值已經轉向了正面。有了求生的信念,瓊西很快就脫離了危險。

在内心沖突這一層面,人物瓊西的對抗力量是自己“求死”的想法。

作者一開始就将人物置于危險的境地,讓對抗力量和人物力量勢均力敵,賦予死亡和康複各五成的可能性,營造出一種緊張的狀态。

這也讓故事更有張力,使人物的情感價值在正負極之間合理地轉換。

第二個層面的沖突是個人沖突,它來自于比人物的正常社會角色更加親密的關系,比如:人物的父母、子女、密友等。

在《最後一片葉子》中,瓊西的個人沖突對象就是好友蘇。

瓊西倒下後,醫生把蘇叫到走廊,告訴她瓊西活下來的幾率隻有一成。蘇“跑進工作室,哭濕了一條日本餐巾”。

蘇決定支撐好友,她坐在瓊西的房間裡,一邊陪她一邊畫插畫。但她發現瓊西随着窗外不停掉落的常春藤葉子倒數,并決定随着最後一片葉子死去。

在瓊西拒絕吃飯後,蘇終于忍不住,跑去向樓下的窮畫家貝爾曼哭訴。

蘇對于好友瓊西的病情感到絕望,害怕她會像葉子一樣飄走。這時,蘇的情感價值也是負面的。

第二天,最後一片葉子依然挂在常春藤上,但這并沒有讓蘇好過。瓊西已經不再回應蘇的話,這讓蘇更加絕望,感覺瓊西“與友情、與世界的那些紐帶一根一根松開了”。

不過,當瓊西因為最後一片葉子開始求生時,蘇也看到了希望。蘇的情感價值在小說的高潮處,随着瓊西的變化得到了轉變。

蘇的行為從被醫生叫到走廊變成“跟着醫生溜到走廊裡”,她雙手“顫抖着”,聽到了瓊西脫離危險的好消息。

雖然對蘇的描寫占了很大篇幅,但她的行動和情感價值始終随着瓊西的變化而變化。

瓊西是“個人沖突”的中心,通過瓊西自己的努力解決危機,進而帶動蘇的情感轉變,這讓聚光燈始終打在瓊西的身上,使蘇這個角色不至于喧賓奪主。

第三個層面的個人外沖突是指“超出個人之外的所有對抗力量源”,例如:

人物世界中的其他個體、環境、社會等。對瓊西來說,她的個人外沖突來自兩個方面:肺炎和環境。

肺炎是直接擊倒瓊西的沖突,作者把它比喻成一個“摩拳擦掌、氣勢洶洶的老混蛋”。

肺炎的價值是負面的,它橫行肆虐,讓瓊西的存活率降到一成,并且喪失了求生意識。

這種負面價值貫穿了小說的大半,直到後來瓊西在最後一片葉子的鼓勵下打敗肺炎,它的價值才轉向正面。

環境是摧毀瓊西精神的沖突,“深秋凜冽的寒風”直接摧毀了代表瓊西求生欲的葉子。

作者将故事發生的時間安排在冰冷的十一月,地點安排在苔藓叢生的廉價街區裡“荒蕪凄涼的院子”,給負面的環境加碼。

瓊西産生随“可憐又疲憊的葉子”赴死的想法後,環境的層面依然置入了冰雨和寒風,并且變得愈加滂沱和凜冽。

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瓊西靠着貝爾曼畫到牆上的葉子,撐過了危險期。

不論是肺炎還是環境,它們的力量都遠遠超過瓊西,這種安排讓她在沖突中,一開始就失去勝算。

艱難的求生路放大了瓊西的抗衡力量,當她克服種種困難在沖突中取勝時,人物形象也更加豐滿。

在小說《最後一片葉子》中,雖然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設計都非常簡單,但是作者同時制造了三個層面的沖突,讓簡單的設計變得複雜。

作者賦予對抗力量比人物更強大的能力,讓人物在走出困境的過程中,産生更加深刻的變化。在小說開始時,所有層面的沖突都是負面的。

随着情節的發展,人物在故事的高潮中有了新的領悟、懂得了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所有層面的情感價值也随之轉向正面。

在小說寫作的過程中,為了使人物更加立體,可以同時引入三個層面的沖突,讓人物随着情節點産生根本的轉變。

三個層面沖突的情感價值,也必須在正負之間擺動,不能停留在中間狀态。

是以,在制造沖突時,就要找出能發生在人物身上最壞或最好的事,再把它轉變成最好或最壞的事。

正如羅伯·特麥基說的那樣:

“與其在時間、空間和人物之間玩着跳房子的遊戲,還不如克制自己去設定一個具有合理限定的人物陣容和世界,并将精力集中于創造一個豐富的複雜型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