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作者:高三青云老师

这世界上的人与事,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比如一颗熟透的苹果,偶然间砸中了牛顿的头,牛顿经过思考和推演,发现了天地间必然的规律,也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同样的,2006年,常州天宁宝塔发生大火,高温使熔化的铜水流了一地,在普通人眼里,那是一场灾难,但对于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来说,当他看到大火熔渣中藏着的晶莹生辉的熔铜结晶体,那夺目的美时,让他捕捉到了一丝新工艺形式的灵魂,他把这种偶然的铜结晶体运用到了艺术创作之中,创立了新的工艺门类,“熔铜艺术。”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朱炳仁在工作中

2006年,也成为了熔铜艺术的发韧之年。

朱炳仁是“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唯一传承人,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艺术 背景,炼就了他卓绝的艺术之眼,才使得熔铜艺术发展成为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每夜梦回,那熔铜漫流而演绎出来的惊人之美,都让朱炳仁沉浸在熔铜艺术 的创作之中,不能自拔。

15年间,朱炳仁创作出了众多“融抽象的形态之中,捕捉到具体的意念”的熔铜艺术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文旅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等国内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

试举几件,供朋友们赏评。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阙立》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所谓“阙立”,即是将阙立于世,阙立于史之意,这幅壁画简练明快、传统而又时尚、对立而又统一,可以说是揉和了铜雕、国画、书法及油画多种技法。

在经氧化、磨抛而筋骨突现的贴铜杉木基板上,呈现着黑古铜色的神秘深沉,以熔铜工艺中自然流淌挂落而产生的精灵般的艺术浮雕造型,闪耀着富贵而祥和的光彩。

在表现上,莲荷的大写意的枝叶与失腊精铸的极为写实的莲蓬园雕别具匠心地组成一幅挺拔阙立、独具质感的艺术作品,视觉冲击力惊人,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抽象与具象竟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人惊叹。

此作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稻可很稻非常稻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说,道是不能道的,如果道可道,则非道也。

朱炳仁以《道德经》为灵感来源,以“稻可道,非常稻”为题,种出了一片金色意境的文化铜稻,实在是意境深远。

有评论家解释,用另外一种断句,为”稻可,道非,常稻”。那意思是说,稻子太重要了,离开稻,什么道理都是非的,这是常识,常理,记住常稻。

这也正从另外一个侧面,验证了此作的艺术生命力,是有无限可能的。

接着我们再看朱炳仁为博鳌亚洲论坛创作的巨幅铜壁画。

该壁画正面取名《万泉归海》,呼应了博鳌亚洲论坛会址所在的万泉河畔。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万泉归海》在博鳌亚洲论坛收藏

取意海纳百川,涓涓细流,终归于大海,与博鳌亚洲论坛20周年整个精神结合起来得异常巧妙,

此作现陈列在博鳌亚洲论坛大堂。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博鳌亚洲论坛大堂

2009年12月,法国达利基金会将在中国的杭州,设立首家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作品纪念馆。

朱炳仁的百余件熔铜作品与达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东西方对话,朱大师特意创作了《我想象的达利》熔铜肖像。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我想象的达利

这件作品展现了荒诞、怪异,这正是达利的创作风格,在虚无缥缈的艺术中,达利的潜意识在驰骋,用熔铜艺术惟妙惟肖地创作出达利超现实主义的面目,展现了中国艺术的卓越水准。

当时达利纪念馆参展方负责人居雍看到这件作品时,非常震惊,连称世界上还从未有过这种类型的作品,并且称赞:“我从中看到了达利的精神。”

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朱炳仁的熔铜艺术创作中始终存在,他是影响世界的熔铜艺术大家,他用这种无模可控、无可复制的艺术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倾诉着自己的想法。

熔铜艺术在朱炳仁手里越发成熟,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国的青铜文化的第二次高峰似乎已经来到。

自2006年创立熔铜艺术以来,已足足过去了15年,朱炳仁创作了大量的熔铜作品。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溶化的梵高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跳舞之人

为了将铜文化发扬光大,朱炳仁为了筹措资金,把几十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买铜,还把自己和孩子的房产拿到银行做了抵押,在杭州建立了“铜雕艺术博物馆”。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博物馆规模宏大,面积近3000平方米,共耗费原料铜125吨,被誉为“江南铜屋”,每年吸引百万游客驻足观看,逐渐成为杭州旅游景点之一。

朱炳仁说:

“每一件重要的铜制品, 我都将其视为交给时代的作品、 留给历史的文化财富。”
熔铜艺术,世界铜史上的奇迹

工作中的朱炳仁

朱炳仁在抽象的熔思之中寻找到了他的艺术理想,对于形体的解构,更能使得“意义”熔铸到对形式的追求之中。这种解形熔意也使得传统的工艺美术走向了更为富有新鲜语义的境界之中,这是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升华,物质和精神的转换,熔铜艺术意义深远,当永世长存。@朱炳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