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玄宗一日之内杀三子?

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夸张,按照史料记载,李隆基只是将三位皇子废为庶人,随后三位皇子才死于非命。当然,三位皇子虽被废为庶人,但毕竟是龙脉之后,非得李隆基默许,也无人敢谋其性命,所谓虎毒不食子并不适合危机四伏的皇家!

唐玄宗一日之内杀三子?

事件经过

李隆基所废三子分别是二皇子太子李瑛、五皇子鄂王李瑶、八皇子光王李琚,这三个人关系密切,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太子党”。在众多皇子中,李琚与李瑶又最有学识,深得李隆基喜爱。而李瑛则是由于母亲赵丽妃深受宠爱而被立为太子,李瑛上边其实还有个哥哥名叫李琮,由于年龄上没有优势,且在打猎中被猴子抓伤面部,可能造成了破相,故而李隆基未立长子为储,又因太子妃无子,论资排辈便到了李瑛身上。

唐玄宗一日之内杀三子?

(赵丽妃剧照)

李瑛之母本是市井娼妓,由于擅长歌舞才受宠爱,所以在其子立为太子以后,赵丽妃本应进位为后,但诸多大臣因出身问题反对,故而王皇后被废以后她也未得册封。倒是武惠妃的日益受宠,使赵丽妃的地位逐渐下降,一方面武惠妃正值年轻貌美之际,一方面又有父亲恒安王武攸止的武家背景,母亲郑国夫人杨氏的杨家背景,也成为朝臣相互巴结的对象,其中就包括奸相李林甫。

唐玄宗一日之内杀三子?

(右为武惠妃剧照)

开元十四年(726年),赵丽妃病逝,李瑛更失去了依靠,武惠妃便趁机开始为自己子嗣的将来规划,即李敏、李瑁、李琦(杨玉环本就是李瑁之妻)。惠妃的女婿杨洄时常为她搜集太子的动向,有所把柄就密告之,惠妃也通过这些把柄向玄宗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她们母子。为此玄宗还曾一度要废掉太子,好在张九龄劝阻才作罢,但当张九龄卸任以后,李林甫上位成功,他便在圣人面前大肆褒奖李瑁,这也赢得了惠妃的青睐,当时朝内“反武之声”高扬,武惠妃当然也需要一个政治依靠,因此相妃二人很默契的达成统一战线。

唐玄宗一日之内杀三子?

(李林甫剧照)

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新唐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七》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杨洄这个投机者再次构陷“太子党”,告发说太子与二王欲联合外戚谋反,这个外戚指的是太子妃兄长薛锈。惠妃抓住机会,宣称宫中入贼人,请太子帮忙擒拿,李瑛也未多想,带着二王披甲持刀就进入了后宫。与此同时,惠妃立即向玄宗告发太子披甲持刀入宫,意在谋反,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惠妃所言,立即问李林甫如何处理。李林甫推脱不语,称皇上家事不便多嘴,没有为太子力争一句,玄宗便下定决心,废太子与二王为庶人,赐薛锈死。

事件分析

这件事情的发生其实就是后宫斗争的结果,当时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朝内反武、反杨的政治态势正热,但难以撼动武家树大根深的政治势力。李林甫是正宗的皇家宗亲后裔,晋升时还要向武家寻求政治支持,其中就包括武三思府里出来的大宦官高力士,只不过高力士并没有提供太大便利,所以李林甫与武惠妃的统一战线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联盟,武惠妃正值受宠之际向李隆基吹了不少枕边风,李林甫能够成为黄门侍郎多半要归功武惠妃,为其后来成为中书令(右相)打下基础。所以作为政治回馈或者自己培植新君,他非常想推崇武惠妃的儿子李瑁为储君。

唐玄宗一日之内杀三子?

(李隆基剧照)

所以当李隆基得知李瑛“造反”的消息后,最为倚仗的大臣李林甫不发一言,这个态度就很明显了,就是要置太子于死地。当时的李隆基已经52岁,他是经历过唐中宗遭韦后及安乐公主谋杀的,因此对于宫内叛乱心有余悸。加之年事已高,对于这种“造反”更是不可容忍,人越老越需要安稳的环境,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如汉武帝对待太子刘据一样,因为太子的“造反”就是现任皇帝的催命符,这种罪名是不可能饶恕的。

唐玄宗一日之内杀三子?

(李亨剧照)

其实这件事情的获利者并非李林甫支持的寿王李瑁,而是后来被立为太子的李亨,李亨的生母也是名门杨氏,但位份却不高,当初李亨出生前,由于太平公主的威胁,李隆基一度想让这个孩子堕掉,以免祸及自身,杨氏生下李亨后为保住儿子,干脆送给了李隆基正妻王氏,也就是后来的王皇后,王氏由于没有儿子,所以待李亨视如己出,所以李亨才是最有机会成为太子的。

唐玄宗一日之内杀三子?

(贺知章剧照)

李亨两岁时就被封为陕王,五岁时就开始遥领节度使,始开唐朝诸王遥领节度使之先例。只不过李瑛被立太子时,李亨只有四岁,否则李隆基能绕过李琮立老二,也可以绕过老二立老三。加之李亨自幼被李隆基重点培养,以当时大唐的学问担当贺知章为其师,并以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为侍读。李亨成年之后担任过河北道大元帅,抗击契丹立下军功,并在军中威望颇深,如皇甫惟明、王忠嗣这些疆塞重将都与李亨友善,他在开元二年(732年)就被加封为司徒,在朝内外皆培植出自己的政治势力,要说李瑛被废,我觉得李亨背后的这些势力不会没有插手。

唐玄宗一日之内杀三子?

早在王皇后在世时,武惠妃就多次诋毁她,这在明面上是争宠,背后则是对李亨的忌惮,武惠妃所做的努力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但王皇后将李亨视为己出,这在身份上就高出李瑁一头。所以惠妃构陷太子李瑛,实际上也帮了李亨一个大忙,李亨上位之后,便出现了李林甫与李亨的明争暗斗,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综上,李隆基废三子的事情从本质上讲,是后宫为储位进行的斗争,惠妃与李林甫一方成为明面上的恶人,而李亨与贺知章成为笑到最后的幕后玩家,从而也造就了后来太子与宰相之间的权力斗争,只能说李隆基在前期处理储位问题上过于草率,而到了李亨为储君时,任凭李林甫、杨国忠如何构陷,李隆基守住了底线,没有造成二次悲剧,也成就了唐肃宗李亨拯救大唐江山的丰功伟绩。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