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报告文学是舶来品?中国作家线上争论它的前世今生

作者:红星新闻
一直以来,报告文学都被称为是舶来品,起源于欧洲,在中国被定名于20世纪30年代。百年来,报告文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随着非虚构写作在美国的兴起、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的设立,以及白俄罗斯纪实文学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报告文学展现出了巨大的拓展空间和蓬勃生机。

近日,一场关于“报告文学的前世今生”主题讨论在线上进行。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小说家、编剧陆天明,小说家、编剧朱秀海,评论家张陵,小说家刘醒龙,报告文学作家徐剑,评论家梁鸿鹰等参与了这场讨论。

报告文学是舶来品?中国作家线上争论它的前世今生

作为主持人,《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佟鑫谈到,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突飞猛进。相对而言,报告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关于报告文学的定义至今依然有诸多分歧。所以,她邀请这些报告文学作家、小说家、评论家、影视编剧和制片人等相关人士,从不同的角度畅谈报告文学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的各种可能。

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谈到所谓“报告文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用文学手法写的新闻报告。这里的关键词是“报告”“新闻”和“文学”,掌握了这三点,就不难理解什么是“报告文学”了。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延伸一下它的外延与内涵:即那些能真正震撼你心灵世界、能真正燃烧你情感火焰、能真正愉悦你阅读观感的“报告文学”,那它一定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作家徐剑认为报告文学不是舶来品:“我不知道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还能准确地说出茅盾先生对报告文学的定义,有多少报告文学写作者笔下的作品真正具备报告文学最基本的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他认为,“报告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根本不叫问题,茅盾先生对报告文学的定义毫无指摘、发挥、讨论的空间。但有一点,在关于报告文学是舶来品的说法上,他是持反对意见的。报告文学这个文体不是舶来品,中国古来有之,其本质是“史”。在他看来,《史记》是世界级的报告文学典范之作,如果中国的报告文学书写能抵达《史记》的文心和原点,那就是不朽的文学著作。

评论家梁鸿鹰的观点恰恰与之相反。他认为,报告文学是舶来品,在中国得到的发展是切切实实的。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主要是运用文学化的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彰显作者一定立场及观点。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的根本不同在于不能任意虚构。也就是说,这种文体不允许采用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环境、事件等手段去进行文学表述。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报道和散文的特点,既具新闻报道意义上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又具有时政的议论性。无论是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还是夏衍的《包身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都是通过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地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

红星新闻记者|陈谋

编辑|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报告文学是舶来品?中国作家线上争论它的前世今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