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记忆中长大 之上学(2)

作者:耳东思安

女儿上三年级了,她上的小学虽然不是市里出类拔萃的名校,但因为是新建的,室内体育馆、塑胶跑道标准操场、多功能报告厅、图书馆等设施样样俱全,比很多所谓名校的硬件都好,很是让我这个80年代农村出身的人羡慕。

有时和女儿聊天,稍一表露羡慕她现在的学校环境,女儿很不屑地回怼我,“爸爸,你小时候也太菜了,这都没有吗?”“爸爸,你小时候没见过多功能黑板吗?”“爸爸,你那时候是不是学习不好上不了好小学呀!”。面对女儿的回怼,我无法很好地解释。八九十年代对于13年出生的她太过遥远,而且在她上幼儿园以后,就基本没有回过农村老家了。回去见到的,也和三十年前的完全不一样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的提高,儿时的乡愁在一点点地消逝了。对于已不惑之年,只有回忆了。

我具体几岁上的学,已经不记得了。那时农村没有幼儿园,学前儿童大都跟着爷爷奶奶,和同龄的小孩玩泥巴,父母忙着下地干活,基本没有时间管孩子。所以年龄差不多大时,能送到学校就送到学校,跟大孩子们一起玩,大人们能空些时间干活。

农村的学校普遍都很破旧,一般都是村里自己筹钱修建的。我们村的学校离我家很近,不到100米的距离,还没到上学年龄时,就经常跟着表哥到学校玩,对学校的一切都很好奇。特别是上课下课的敲钟。等长大了看地道战,学校的就是小了很多。

我们村的小学有两排青砖平房,在学校的西侧。北边一排有三间教室,南边一排两间教室和老师们办公室。每间教室都不大,地面没有硬化,铺了一层青砖,比大多数人家里都好。那是家里大多是土坯房,外边一层砖,地面都是土地面锤结实。直到90年代初期,很多人家里翻盖房子,才有铺砖或浇筑地面。

我上学时也就5、6岁的样子,我们学前班的教室在西北角的第一间,房间很小,好像也就30平米的样子。没有课桌,大家上学就从家里带个小板凳,排队坐好。有没有黑板我忘记了。记得全部大概有20多个小孩,分小、中、大三组。我好像是中队。很多都是哥哥、姐姐在大组,弟弟、妹妹在小组,差一岁的堂兄弟们在一组,上学就成了兄弟姐妹们的聚会。大家都没有书,因为一年级才发书。老师是学校年龄比较大的男老师,在村里属于大辈分,全班孩子都叫他爷爷。现在应该90多岁了,还健在。我都不记得当时老师上课讲些什么知识了,就记得老师都是讲故事,讲笑话,经常逗得我们笑得前俯后仰。

现在回想起来,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教室发水。村里刚安装上自来水不久,但不是24小时都有水,水井一般在早晨或晚上送水。这个时间大人都在家,方便大家接水。家里都有水缸,接一缸水能用好几天,但只要放水,基本都要把水缸接满。因为那时村里经常停电,有时候会停好几天,大家都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没水吃。小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没水了就用扁担到邻居家接水,有时候都没有水了,村里才找发电机发电送水。

学校的自来水管从我们教室下通过,我们这些小孩都不知道。记得有一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早,老师们都还没有到。我们几个小孩发现教室门不点往外渗水。教室的门是铁门,用铁板和三角铁焊的,关闭后比较严实。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叽叽喳喳的在门议论。过来一会,拿钥匙的小孩来了,开开锁子后,我们怎么也推不开门,好像有人在里面挡着。大家跟惊奇了,一个个睁大眼睛呆在那。教室的窗户太高,我们想从窗户看看都够不着,最后有个机灵鬼出主意,两个叠罗汉,就能看到了。于是我们选了两个班里最淘气的孩子,让他俩看看是怎么回事。俩人很自豪的站出来,个子高些的蹲在窗户边,瘦小的骑到他脖子上,我们在边上扶着。站起来后,瘦小扒着窗户往里看,兴奋大叫“屋里全是水,全是水,我们的小床都飘着,发水啦!”

我们慢慢把他放下来,都有些兴奋。商量着怎么办?不知道谁说了句,告诉某某老师吧,他家就在学校对面。但那位老师不是我们班的老师,谁都不好意思去。这是正好这位老师的外甥过来了,他家在村西边住,离学校距离远些。我们全部推举他赶紧到他姨家说。没一会,他就把他姨夫叫过来了。我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屋里的情况。他姨夫看了看,让我们让到一边。他把裤腿挽起来,脱了鞋,用力把教室的门推开。我们都躲得远远地,就看见我们的小板凳随着水一下子冲了出来,谁都到大人的膝盖了。同学的姨夫告诉我们不要进教室,到院里玩。说完进教室看了看,好像还在冒水。那时候没有手机,如果有肯定给村里管放水的打个电话,告诉他停水。

同学的姨夫看完后,鞋都没穿急匆匆地往外跑,到村里供水水井那告诉管水的,把水井停了。我谁都不敢进去,都在院里远远地看。一会学校老师们都来了,我们一下子围上去,叽叽喳喳地把事情经过告诉老师。老师让我们先把自己的小板凳找了,拿到干净的地方晒干。

“还上课呗”不知道谁问了句,老师回答:“今天上午不上课了,都回家吧”。我们很是兴奋,谁都不回家,因为回家了也没人一起玩,还不如在学校里玩。再说,谁都想看看到时怎么回事。

大家都围在教室附近不走。又过了好一会儿,村里管放水的、电工还有村干部、校长都来了。其他班级都按时上课,我们一帮小孩在教室前面玩,不时有胆大小孩的跑到教室了看看。

大人们拿着铁锹、钳子、管子等工具从屋里进进出出,不时有人说“怎么水管会崩了,埋得那么深”“先挖出来看看”。大人们不在说不让我们看了,大伙不时地进去看看。只见大人们在西北墙角的地上挖了个半人身的大坑,泥土堆得老高。“妈呀,不会把房子挖塌吧”不知道谁让了句。大人们笑呵呵地说“小孩还挺操心,房子不会挖塌的”。我们都笑着跑开了。

大概得有快到中午了,水管才修好。等村里干部走了,就听见村里大喇叭喊“村民们,现在村里准备放水,在家的把水管打开。”我们都不知道啥意思,现在想想,因为家里都没什么人,如果放水,谁都不开水龙头,水井一开,肯定得把水管憋崩了。最后试水不漏了,大人们才把大坑填上。因为教室太潮湿,我们下午也没在上课。好像是好几天我们都在学校的院子里上课,因为教室太潮了。

我们在学前班还没上完,学校就开始改新的教室了,在院子的东边,我们的教室就都拆了。高年级的学生那段时间好像都去村里大队上课了,我们没有去,都在院里上课。

想想现在的孩子,别说教室破烂了,家长们都削尖脑袋给孩子择校,花钱去更好的小学。但真的有用吗?我们80、90年代的人,已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儿时的环境那么差,不一样改成社会栋梁的还是栋梁,该平庸的还是平庸吗!那时候虽然条件很差,但能上学,能和一发的朋友天天见面玩,就觉得很开心幸福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