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作者:久久锡

提起西方名画,哪怕对艺术一知半解的人,脑海中也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等作品的印象,也能说出达·芬奇、梵高以及拉斐尔等绘画巨匠的名字。

然而,我们慨叹完大师巧夺天工的手法,再想进一步体会画作的内涵时,便有种知识不太够用的感觉。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梵高《向日葵》

因为这时,我们的审美活动已经走出直观感知,触达作品更深的层面——理解和创造阶段。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王尔德也说过,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

可见,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感知艺术》这本书里,作者丹尼斯·J. 斯波勒也认为,艺术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带着背景知识跟艺术作品进行互动,我们能够看到和听到更多的不同,并了解艺术如何渗透我们的生活。

斯波勒曾担任美国多所大学的终身教授,拥有人文与美术等学科领域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享誉国际的学者、获奖作家和艺术家。他出版过多部艺术教育的经典作品,其中,《感知艺术》已经出到第11版。

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艺术是触手可及的,可以使用感知技巧去接近它们。在书中,作者从“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是如何刺激大众知觉的”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等8种艺术门类。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图片来源于书籍图组合,侵删

细细品读此书,你会掌握到易于理解艺术作品的方法,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谈到艺术,人们对它最普遍的认知就是,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

关于它的定义,古今中外的学者、哲学家和美学家们为此争辩不休,最后也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

有人认为,“艺术”必须满足社会功用;而有的人认为,“艺术”只需要为美存在,不用迎合其他目的。

在书中,作者也不试图去解决这一难题,他完全尊重艺术的定义是开放的说法。

就像“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你很难从单一的角度去断定,哪一个排前哪一个在后,因为每一方都有他的道理。

不过,斯波勒认为,我们可以检视艺术的特点,这样能够增进我们对它的理解。

比如,生活在不同房子的人们,经常听各种曲风的音乐;室内的墙上,挂满绘画、摄影等作品;寻找一处安静的地方逃离喧嚣,构思小说创作;在公共建筑物前的雕塑四周徘徊,迎风起舞。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些情景,无一例外都包含了一种名为“艺术”的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是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和分享的。

它渗透人们的生活日常,抒发人们的喜怒哀乐,可以欢快,也可静谧,亦或灵动,甚至是其他。

作者在书中还告诉我们,不同的艺术形式也有不同的关注。“电影是美学交流”,“音乐是纯粹艺术”,“舞蹈是动作艺术”······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内涵和蕴味,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各种信仰和文化。所以,我们可以从具体的形式去对艺术展开探索,进而体会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慧开禅师给《无门关》作序开头的两句佛偈。

有人会想,慧开禅师讲的春天百花艳丽秋季冷月无声,这我早就知道了,说它做什么?

然而,知道后你有在当下领略过它的滋味,欣赏过它的独特吗?是不是在冬季时向往夏天的丽日,在夏季时渴望冬日的白雪?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拥有时就珍惜,而要事后怀念甚至追悔呢?因为我们老是有“闲事挂心头”。

由此,慧开禅师告诫我们,人生起伏就像四季变换一样,若能顺其自然,以平常心去对待,着眼当下,我们或许才能真正感受到人间的美好。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图书来源于网络,侵删

以上举例的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最令我国古代文人喜欢。他们或寓情于景,或借物言志,既能在抒怀中治愈自己,又能使他人洞悉经验和收获感悟。

也就是作者讲到的艺术具有的功能之一,艺术为我们提供愉悦的享受,并且将我们置身于社会背景之中。我们在享受中得到治愈,艺术也发挥了它的作用。

同时,创作和体会艺术作品,还可以治疗多种生理或心理问题。像校园心理剧,就是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再者,艺术兼具工艺样本的作用。作为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产物,一件艺术作品代表了该时间和地点的理念和技术。通常,艺术作品不仅是让人惊叹的样本,偶尔还能成为某一人群唯一的实物记录。

此外,艺术可能还有政治或社会功能,如表达对领导者的某种态度,或者影响大量人群的行为。

作者在书中举例的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就在他的戏剧作品《鸟》中使用喜剧的形式,去攻击古代雅典社会领导者的政治思想。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当然,作者也强调,上述的四个作用也不是艺术仅有的功能,只是指示了艺术在过去和现在如何发挥功用的。

有的时候,艺术单纯为自身而存在。比如,19世纪末出现的“唯美主义”,支持者们就认为艺术除了美,无其他存在的理由。

无论艺术有多少种功能,都是为艺术家提供各种可能,也是从不同角度去丰富和影响我们的生活。

如果要问欧洲历史上,哪个国家文化最繁荣、艺术最多元、人民最追求美,那一定是古希腊。

他们虽然国土不大,但是却创作了大量的雕塑、绘画和戏剧等艺术作品。

《断臂的维纳斯》至今仍被公认为是希腊女性美的典型,她遗失的手臂更是引发人们的诸多猜测。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还有,奠定古希腊哲学地位的伟大哲学家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提出和钻研的思想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为什么古希腊能够成为欧洲文明的瑰宝?

当你真正站到希腊的土地上,也许就能明白这一点。

希腊人常年在各个海岛上流动,接触新鲜事物,见多识广。并且大海近在咫尺,视野开阔。看到海天连成一线,看到活泼的孩子和美丽的景色,很容易把自己融入自然,对大海产生浪漫的沉思。

闲暇自由的生活,安宁祥和的氛围,让希腊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苦思冥想中创作,求新求异。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套用作者在书中介绍的三个感知方法,“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是如何刺激大众知觉的”,我们也能一一去接近希腊艺术的美。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它是什么?

艺术对于希腊人而言,是记录和欣赏自然美的一种方式。比如,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将雕像的稳定感与强烈的动感结合得无懈可击,人体健美而又充满表现力的瞬间也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希腊人这里,艺术不仅仅是描绘生活,更是表达对一种理想的追慕。

我们看到古希腊的神大都以人的形象存在,像宙斯、海神波塞冬和美神阿芙罗蒂特的雕像,让我们浮想联翩,仿佛进入一个神话世界。在希腊人眼里,人神可为一体。

只不过,当他们意识到人身上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时,比如生老病死,便把这种理想状态寄托给他们的神和艺术。因此,古希腊的艺术中有一种对“理想人体”的向往。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接着,我们可以探究艺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

就好比问,一棵树是怎么长成的。除了先把种子埋于泥土下,还需要充足的阳光、合适的水分和养料,这些都是必须的生长条件。

同样的,艺术作品也要使用相关的技术元素才能完成。例如雕塑,分为圆雕、浮雕和线性雕塑,它们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材质和工具等制作。

斯波勒在书中告诉我们,雕像类型还能反映艺术家的美学思想和实际操作水平。圆雕相比浮雕,对作品稳定性的要求和工艺手法的可行度,限制更多,也更具考验。

所以,我们在鉴赏一座雕像时,可以观察它的类型、构成、使用材质,那里面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至于,艺术作品给我们的直观感受,就涉及到它是如何刺激大众知觉这一方面。

古希腊艺术家注重人自身潜能的开发,由衷地相信人的伟大。他们善于用细致的观察,展现人体最自然的一种姿态,并通过雕塑的方式传达出来。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要理解希腊人为什么喜欢用雕塑进行人体创作,这就不得不联系它所处的环境和社会文化。

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古希腊,夏季气候宜人,冬季温暖,每隔二十年才结一次冰。天气决定了人的衣着,而且希腊人还好运动,穿衣服多会束缚或阻碍。所以他们常常裸体运动,不然就是极少穿衣。

同时,由于古希腊人重视体育锻炼,以锻炼出健美的身体为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些随处可见的矫健身躯,为人像雕刻的创作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不只是古希腊的雕塑,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是一样,使用作者介绍的三种感知技巧,就算对艺术的了解有限,也能慢慢探寻到艺术的美。

《感知艺术》用真实而直接的方法介绍艺术,每一章节的末尾还附上“提纲和批评分析示例”表,对读者平易近人,并且尊重与读者的交流。

发现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就像阳光、空气和水

马云曾在两次公开演讲中感慨“学习艺术不能当饭吃,但却是阳光、空气和水。”在他看来,受过艺术熏陶的人,看人、看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能让大家发现艺术给我们生活的一些启发,以及学习到欣赏艺术的一些方法。

#书籍##阅读##生活日记##艺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