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莫斯科地铁里的中国建造

作者:行业报协

在新开通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米丘林地铁站内,红色立柱、团寿纹、祥云等元素构成的浓郁“中国风”吸引了乘客们的眼球,他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这座车站已经成为彰显中俄友谊的新地标,展现出“一带一路”上的跨文化盛景。

莫斯科地铁里的中国建造

乘客打卡莫斯科地铁“中国风”车站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中国铁建承建的中国企业在欧洲首个地铁工程——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正式开通。俄罗斯总统普京以视频连线形式出席通车仪式,宣布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10个车站开通。

莫斯科地铁里的中国建造

中国铁建负责建设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维尔纳站

2014年5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下,中俄双方签署莫斯科市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备忘录,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合作基础。2017年1月,中国铁建中标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这是全球最长地铁环线——全长70公里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的一部分,标段全长5.4公里,包含阿米尼站、米丘林大街站、维尔纳大街站3个车站和9条盾构隧道建设任务。这是俄罗斯首次在地铁施工领域引进中国企业。

莫斯科地铁里的中国建造

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就受到中俄两国高层领导的持续关注。2019年9月25日,正在俄罗斯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的陪同下,到中国铁建承建的莫斯科地铁项目视察。索比亚宁先后4次来到工地了解情况。2021年9月16日,索比亚宁乘坐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线试运行列车,视察该线西南段地铁站建设情况,向中国建设者致以感谢。

技术融合,树起友谊地标

莫斯科地铁历史悠久,建设体系成熟、规范严谨,有“地下艺术博物馆”的美誉,漫步其中,仿佛走进一座座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有莫斯科地铁珠玉在前,如何让中国工程技术与当地规范标准有效结合,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线西南项目施工招标前,中国铁建与俄方最先签署的是该项目的初步设计合同。”项目设计负责人周济民表示,俄罗斯的预算审批程序复杂,初步设计十分重要。

项目团队邀请当地工程师和预算师讲解,与当地标杆同行企业交流,积极学习行业规范和标准,建立起规范和标准索引平台,对照地铁项目设计进行应用交流。他们通过优化阿米尼、米丘林车站基坑开挖提高人工作业比例,给米丘林车站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加入场地拥挤系数等措施,主要设计优化的创效项达11项。

莫斯科地铁里的中国建造

乘客在阿米尼站等候列车

“加入中国铁建以后,我感受到了中国企业设计理念的不同。”该公司设计事业部俄籍设计经理伊戈尔·鲍里斯维奇·齐比诺克表示,刚开始他并不适应项目部的工作思路,因为设计人员要经常去施工现场,了解项目进展,发现施工技术问题,还要与物资、工程预算部门沟通,当他看到实际成效后,便欣然接受了这种工作方法。

在初步设计合作过程中,他们不断向俄方介绍中国铁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以优秀设计咨询工作业绩,获得业主认可。

周济民带领的项目设计团队将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呈现于米丘林地铁站,受到莫斯科当地首席建筑师等专家称赞,获得该国最高设计管理机构的认可。带有浓郁“中国风”的米丘林站还没开通就成了“网红”,赢得了中俄人民的广泛关注。车站位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友谊大街旁,被中俄两国媒体称作“中俄友谊的新地标”。

中国技术,闪耀欧陆市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地铁专家帮助中国规划设计了我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中国铁建的前身铁道兵是当时1号线施工的主力军。如何成功地把地铁修到昔日“师傅”家,成为摆在刚刚到莫斯科的中国铁建建设者面前的难题。

标段内施工工序复杂、土壤构成与国内不同,周边存在大量建筑物、运营车站、河流,特别是在冬季施工温度远低于之前承建过的项目,这就要求盾构机能够耐低温。

为成功实施该项目,中国铁建在俄罗斯投入了“强强联合”的最佳配置,铁建国际作为外经平台发挥“领头羊”作用,牵头负责项目商务、设计、财税等工作;中铁十六局选派精兵强将,发挥地下工程强项,管控好现场施工和技术;铁建重工负责研发制造适应高寒地区掘进的盾构机。3家单位协调分工,密切配合,成为系统内“舰队出海”的合作典范。

莫斯科从10月底就进入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很多俄籍工程师对中国盾构机能否在极寒气候里正常工作十分忧虑,就连有8年地铁隧道施工经验的工程部俄籍部长弗拉基米尔也有此疑问:中国的盾构机会不会出现问题?

中国铁建专门开发了可耐零下30摄氏度低温的盾构机驱动系统,整机关键部件均采用耐低温材料制作,另外还增加了诸多辅助措施,如耐低温选型设计、保温、加热等功能,完全适应俄罗斯的特殊施工环境。项目所用5台盾构机均以俄罗斯家喻户晓的热播剧《爸爸的女儿们》中5个女儿的名字命名,分别为玛利亚号、达利亚号、耶甫盖宁号、加丽娜号、波丽娜号,“5个女儿”一下子走进了俄罗斯人民的心里。施工中,中方盾构掘进团队创造了俄罗斯最快施工纪录。项目进度、安全、质量以及文明施工等各项指标在全线70公里、31座在建车站中遥遥领先,莫斯科有关负责人在施工企业大会上发出“向中国铁建学习”的号召。

莫斯科地铁里的中国建造

2018年6月11日,中国铁建自主研发的“波丽娜”号盾构机在维尔纳至米丘林区间始发

在中俄建设者合力下,项目部成功应用盾构施工地表沉降控制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克了盾构下穿运营中的百年铁路、老旧地铁车站和水量丰富的古河道等多项世界级难题,实现了9次安全始发、9次安全接收,10次穿越重大风险源,创造了17天始发3台盾构机和日掘进25环、35米等多项全俄施工纪录。

中国铁建项目负责人薛立强用“集大成者”来形容莫斯科地铁。他说,莫斯科地铁在建设管理、施工技术和盾构设备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俄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针对两国技术差异,建设团队成功应用钢筋混凝土箱体接收工艺等多项创新技术,开了俄罗斯地铁施工先河,在业界产生重大影响,编写了中企首部中俄双语地铁施工专业手册,创造性地形成一整套具有中俄特色、世界水平的地铁建造技术,为后续欧洲地铁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莫斯科地铁里的中国建造

2021年4月30日,项目三座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封顶并移交,标志着中国首个欧洲地铁项目主要施工任务完成。

“感谢你们为莫斯科城市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2020年1月,莫斯科市建筑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席谢尔盖·瓦列耶维奇向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8名项目管理人员颁发了由时任莫斯科市副市长胡斯努林书写的感谢信,向5名技术人员颁发了由莫斯科市建筑与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安德烈·尤里耶维奇书写的表彰书。

设施联通,推动民心相通

“中国祥云是怎样飘进莫斯科的?”2021年7月,中国铁建举办莫斯科地铁项目海外“云开放日”活动,通过Vlog视频形式,用镜头带领公众走进莫斯科地铁项目建设现场。视频中,参加过中国综艺节目,并且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粉丝的俄籍“网红”阿克毛作为讲解员,探班中俄合作的地铁项目,真实展现了中俄两国员工的工作生活状态。活动线上发布中、俄、英等不同语言版本的视频在中俄两国各媒体平台综合传播量达6000余万次,引发中俄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在多个平台发稿70余篇,俄罗斯塔斯社、俄新社、俄罗斯报等多家当地媒体和美通社等海外媒体刊发报道,在新浪微博、央视频、B站等多个平台形成传播热潮。

莫斯科地铁里的中国建造

乘客体验新地铁线路

“两国员工成了工作中的亲密伙伴,生活中的朋友。”能够使用俄语开展基本交流的中国员工说,他们邀请俄罗斯员工参加中国传统节庆活动,共同包饺子、吃月饼;在新春佳节为俄籍员工送上福字;组织中俄宝贝在“六一”儿童节画下共同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美好祝愿;办起中俄员工生日会、中国企业海外开放日……莫斯科地铁已成为一条“友谊线”,打破地域隔阂,促进了中俄两国人文交流和交融。

凭借在项目建设中的良好表现,中国铁建于2019年2月和4月分别签约了第三换乘环线东段大盾构项目和通往莫斯科新城科穆纳尔卡的地铁西南线项目合同。

随着工程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当地员工加入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3个地铁项目中俄员工达2068人,其中俄籍员工约1900人,属地化比例约91%。

“期待有一天能带着家人到中国看看!”今年32岁的亚历山大毕业于莫斯科汽车公路大学建筑专业,在莫斯科地铁项目工程师岗位已有4年。他说,中国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很高,与大家交流交往非常多。在施工一线,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组成的多元化、国际团队携手合作,助力工程建设发展。在项目工地、办公场所,随处可见中俄员工相互沟通、合力协作的场景。

莫斯科地铁项目的成功实施,也让中国铁建在俄罗斯打响了品牌,接连进入设计咨询、轨道交通、房建总承包、高速公路、跨境索道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中国文化、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设备、中国资本集群式“走出去”,形成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硕果。

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报

作者:王秉良 李 子 张媛媛

责编:焦瑞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