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图鉴」边麻沟 话幸福

作者:大美青海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开栏的话: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路上,青海儿女坚定不移跟党走,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今日起,本报开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图鉴》专栏,我们将深入乡村和农牧区群众家中,记录脱贫后农牧区群众的故事,用镜头留住他们幸福的笑脸。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连起来,便是一幅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冬日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一派安静祥和。村道上,有村民晒太阳聊家常。说到脱贫后的新生活,他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大伙儿都说:“多亏了花海,既富了村子,又富了乡亲。”

边麻沟村全村现有162户612人。2017年,边麻沟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去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953.65元。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图鉴」边麻沟 话幸福

郑生奎和赵守英在边麻沟村做小吃生意,走上了致富路。摄影:祁晓军

入股景区每年领1000多元分红

“共产党的政策好!去年,我不小心摔伤了腿,医疗费用几乎全部报销了。”56岁的王占梅说,自己体弱多病,长年吃药,药是从村卫生室免费领取的,吃完了就去领。

2016年,因王占梅长年生病,他们一家被认定为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他们将一家三口每人5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边麻沟花海景区,同时将部分土地流转给了景区。

“我们家每年都能分红,一年能拿到1000多元分红。”说到一年的收入时,王占梅满脸笑容。她说,现在儿子在工地开挖掘机,一年能赚七八万,丈夫是村里的护林员,一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图鉴」边麻沟 话幸福

王占梅的儿子刘世云帮助母亲晾晒洋芋粉条,他平时在工地开挖掘机赚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摄影:祁晓军

家门口就业 既能照看家又能赚钱

自从村里有了花海景区,李生萍不再只是一名家庭主妇。边麻沟花海景区开建时,李生萍主动报名,每天到景区打工。

每年从4月下旬开始,李生萍就在花海景区忙碌。种花、锄草、维护游乐设施……这样的工作持续到当年10月中旬。

“工资每天80元,全勤每月还有200元奖励,晚上加班还有50元加班费。”说到这些,李生萍满心欢喜。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图鉴」边麻沟 话幸福

李生萍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手艺变生意 6天赚了2700元

边麻沟火了,每到夏秋季节,八方游客远道而来,赏美景尝美食。

58岁的郑生奎夫妇发现很多到村里游玩的游客都喜欢吃洋芋,而郑生奎的妻子有做洋芋美食的好手艺。

想到做到,夫妻俩立马办了健康证和营业执照,洋芋津津、焪洋芋……一道道乡村特色美食满足了游客的味蕾,也让夫妻俩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人多到忙不过来。”郑生奎说,国庆假期,他们还雇了一名服务员,6天赚了2700元。

开办农家乐 他在城里买了房

边麻沟花海景区的火热,带火了农家乐。“政府给3万元,还分发桌椅,鼓励我们开办农家乐,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14万元。”59岁的郑元邦是第一批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跟他一起开办的,还有8户农家。

起初,没做过生意的郑元邦心里也直打鼓,但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不断上门开导,这才提振了他的信心。2015年,以儿子的名字为店名,郑元邦的“灶宝农家乐”开起来了。夏天的时候,几十辆车停在家门口,热闹的景象吸引了不少村民,渐渐的,其他农户也开起了农家乐。

“城里人就爱吃洋芋、粉条、土鸡,我们家最不缺的就是这些食材。”郑元邦说,虽然忙碌,但确实赚到钱了,只用4年时间,他们家就在大通县城全款买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