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作者:非非老师讲语文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味视频”在不经意间触动着我们的心弦(xián)。日常生活中一件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却能在浮躁(zào)的世态中让人的心灵找到栖息之所。有人睁开发现生活之美的双眼,将四季的变幻呈现在纵使相隔万里的友人眼前。

B.这是我在一次摄影展上不经意看到的一幅放大的相片。我在这幅相片前站立良久,被这恢谐、幽默、机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平和的心给搅(jiáo)动了,掀起一串串涟漪(yī),任思绪飞驰。

C.他是罕见的能在中、英、法韵文之间互译的翻译家,能将义理辞章尽量滴水不漏地放入另外一种文化语境,既工整压韵、又境界全出。他到了耄耋(zhì)之年仍然能高质(zhì)量、高效率地推出译作。

D.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掮(qián)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wǔ)着胸脯心跳的地方那样,但绝对的虔敬,父亲相信牛与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900余万人;另有研究报告发现,2020年下半年以来积极在国内寻找工作机会的海归人才同比增长103%。

B.“源1.0”中文巨量模型的发布,使得我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可以使用一种通用巨量语言模型的方式,大幅减少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语言模型适配难度。

C.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却也离圆梦如此之远。尽管如此,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D.近日,超前点播再度引发讨论。上海市消保委认为,消费者依法享有选择权,某视频平台“按顺序解锁观看”的规定涉嫌捆绑销售,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漠视。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欣闻拙作已获贵社审核通过,我明日于百忙之中前往贵社商讨一切出版事宜,请予安排相关工作人员接洽。

B.鉴于贵校初建,在硬件和软件设施方面可能均存在一些问题,如若需要,我们几个兄弟学校将群策群力,鼎力相助。

C.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回到母校,给张老师做寿,张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学生。

D.在展览现场,他对这位画坛名家的新作点评道:“这真是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信笔涂鸦,便自有妙处。”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很长时间里,出国留学被赋予了格外的意义。于个人来说,这是去见识更大世界、寻找更多可能的人生抉择,意味着更宽阔的视野、更多元的文化、更适应的能力;于国家而言,这是从落后农业国通往现代化工业国的必由之路,人才走得出去、引得进来,才能实现互通有无。

如果说走出国门、回国奉献,是老一辈海归学子胸怀世界、心向祖国的情怀写照,那么今天的出国留学已经成了一个可选项,多了一些鉴于比较优势的现实考虑。青睐

平心而论,出国留学的确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在一些专业学科和领域,国内依然处在跟跑的地位,潜心求学才能不被落下,多元文化下熏陶出的观察视角、表达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大有可为。只不过,优势虽然不小,但趋势也很明显。“出国等于镀金”的等式正在被打破,“海归优于本土”的观念也正在被扭转。

4.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予B.鉴于C.青睐D.平心而论

5.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三、语言表达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日,中国书店大会发布《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报告披露,2020年全国大约有4061家实体书店新开面世。更值得关注的是,一大批实体书店积极尝试跨界经营,将图书经营与喝咖啡、品茶等场景结合在一起,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为实体书店带来新活力。

近年来,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各类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实体书店悄然走红,“书店+餐饮”“书店+文旅”“书店+戏剧”“书店+活动”……实体书店已不再是单纯售书的场所,正在转变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读者在书店读书、购书的同时,可以喝咖啡、吃快餐,还可以参加书店举办的各种活动。这些书店通过拓展业务范围,努力打造集文化体验、阅读学习、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生活中心,有效提升了人气,释放了发展活力。

(1)给上述消息拟写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这源于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那么,日本人是怎样发明折扇的呢?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说。有的认为,这是受到一种用棕榈叶做的团扇的启发。这种棕榈叶可以横握着扇风,受此启发把一些薄板用线穿起来,使之可以自由折合,从而发明出一种叫桧扇的板扇。有的认为,发明折扇是受“纺”的启发,最早的扇子是一种形状似纺、材料为桧板的桧扇。也有的认为,这一启发来自一种叫“拍”的古乐器,这种乐器是把许多板子开孔后再穿起来做成的。

上述假说哪种是准确的,至今没有人去切实探究过。事实上也是,这些假说跟万有引力法则的发现是受了苹果下落的启发、蒸汽机的发明是因为看到沸腾的水把锅盖顶开等说法一样,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些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在牛顿和瓦特之前肯定已经有许多人看到过,但都没有与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联系起来。因此,牛顿和瓦特所具有的对物理学的关注和洞察力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从苹果和锅盖联想到的发现和发明,取决于他们的物理学意识,而这甚至比发现和发明本身更重要。

同样,无论是棕榈叶还是“笏”抑或“拍”,重要的都不是外形,而是意在缩小扇子的日本人的意识,这才是孕育扇子的母体。可以说,棕榈叶、纺、拍这些东西仅仅是使扇子诞生的父体。而我们关心的不是寻找父体,而是打探孕育扇子并使它成长的母体。扇子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原型表现,也是看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藏在袖筒里的团扇。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

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惠庆的“袖中藏月”到重次这里就成了“手中握月”。当然,这里的日月是画在扇子上的,而重次向我们展示的是把广袤的世界、抽象而遥远的宇宙一下子拉到自己身边,缩小至能攥在手里。用折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这样,团扇的世界就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简单处理。因此,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同时包含三种因素: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

(节选自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7.下列关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源于其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渗透于折扇的发明中。

B.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是人们从棕榈叶、“笏”、“拍”中获取折扇灵感而得来的。

C.文中强调物理学意识之重要,意在类比说明缩小意识之于发明折扇之重要。

D.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可以将广袤遥远的世界缩小拉近为可攥在手里的物件。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关于发明折扇的三种假说至今没有确证,因而没有实质性意义。

B.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比牛顿、瓦特具有的物理学意识更具根本性和内在性。

C.惠庆“袖中藏月”和重次“手中握月”是通过化大为小的主观意识实现的。

D.本文透过“折扇”这一物象观察、探讨来揭示日本人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是独一无二的。

9.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折扇”在实用性、认识论和美学上的内涵。

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前情介绍)《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中,朱先生的精彩事迹,不胜枚举。白嘉轩种着十亩罂粟,为了多赚钱,将罂粟卖到药铺,三年时间成了富裕户,村里人都纷纷效仿。这个时候,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看得透彻——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干。他亲自拉牛、带犁将白家的罂粟地犁掉!……

①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诵。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②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③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④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⑤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⑥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⑦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⑨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⑩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绞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⑪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10.简要分析第②段在小说中的作用。

11.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12.朱先生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的封建社会末世的知识分子形象,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这一形象的。

13.小说标题为“朱先生退兵”,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又只字不提,作者这样着墨有何深意?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策目录序

(宋)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①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注释)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与周文王(或周武王)。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疑其不可考者 考:考证B.所以大治 治:治理

C.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 讳:避而不谈D.而俗犹莫之寤也 寤:醒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道之可信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扣舷而歌之

C.其相率而为之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D.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得不那么做。而曾巩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曾巩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曾巩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遣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2)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汪元量①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繁华流水去。

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②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③,梵王宫宇。

(注)①汪元量,南宋末代皇帝恭宗的琴帅,随从“三宫”(太皇太后、谢太后、恭宗)赴燕,途径常州,感怀而作此词。②沙门:佛教名词,出家的佛教总称,也指佛门。③梯空:腾空。

19.“念旧巢燕卷,飞傍谁家”二句化用自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后人评价此诗“旨趣微效、情绪深沉”,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表现了哪些微婉深沉的情感?

八、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材料二;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材料三:孟子曰:“日月有明。容光①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②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①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②成章。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21.第一则材料中“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艺”的意思是__________。

22.综合以上材料,试分析儒家对君子“志于道”的认识。

九、句子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论语》)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十、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德国)尼采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日本)山本耀司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变幻”的“幻”应为“换”。

B.“恢谐”的“恢”应为“诙”;“搅动”的“搅”应为“jiǎo”。

C.“压韵”的“压”应为“押”;“耄耋”的“耋”应为“dié”。

故选D。

2.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不合逻辑。“突破”后面所跟的数字应为一个确定的数,所以应删去“900余万人”中的“余”。

B.搭配不当。“减少”不能和“难度”搭配,应将“减少”改“降低”。

C.成分残缺。“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的“主份”前加“和”或“与”“跟”“同”等介词。

3.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于百忙之中”,指工作十分繁忙为敬辞,不能用于自身。

B.“鼎力相助”,意思是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为敬辞,不能用于第一人称当中。

D.“随心所欲”,意思是指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多含贬义。“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含贬义,也常用作自谦,不能用来夸赞别人。

故选C。

4.B

5.C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语境讲“出国留学”被给予“格外的意义”,使用正确。

B.鉴于:介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连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此处与“现实”搭配,“鉴于”改“基于”。“基于”,由于,根据。

C.青睐:重视,看得起。语境讲“大型跨国企业”更重视或看重“有海外留学经历、海外工作能力的人”,使用正确。

D.平心而论:意思是平心静气地给予公正评价。根据后面的评价,如“出国留学的确有着不小的吸引力”,此处讲评价的公正等,使用正确。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弯道超车”后的句号改分号。根据“有人认为”“有人觉得”等分析,此处为并列分句,“有人觉得”前面需要用分号。

6.(1)实体书店焕发新活力

(2)跨界经营为实体书店赢得发展新契机。实体书店要紧跟消费需求,在体验场景、业态融合与综合服务上多出好招,实现更好发展;也要探索以书为本的可持续经营,不可本末倒置。

7.B

8.C

9.①实用性:便于攥握,又不影响使用。

②认识论:指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掌握世界的世界观以及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式。

③美学:以小为美。以自己审美的爱好,把扇子处理成半个月亮(折扇)或一轮满月(团扇)的样子。意近即可。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选项的说法不恰当,从原文“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说。有的认为,这是受到一种用棕榈叶做的团扇的启发。……有的认为,发明折扇是受‘纺’的启发……也有的认为,这一启发来自一种叫‘拍’的古乐器”可知,“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是人们从棕榈叶、‘笏’、‘拍’中获取折扇灵感而得来的”的说法只是一种假设。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没有实质性意义”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没有确证”,“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这跟“没有实质性意义”不是一回事,彼此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B.“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比牛顿、瓦特具有的物理学意识更具根本性和内在性”说法错误。原文只是以此类彼,并没有如B项那样对“缩小意识”和“物理学意识”进行直接比较,比较出一个高低来。

D.“探讨来揭示日本人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是独一无二的”理解有误,主要是透过“折扇”这一物象观察,探讨日本文化,揭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10.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兵临城下,百姓遭殃,亟待救援;②引出主角朱先生为退兵而出场,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③侧面烘托出朱先生的威望之大、责任之重。

11.①神态描写,“热泪涌流”,朱先生饱含悲悯之心,泪为天下苍生而流;动作描写“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表现朱先生为了不让关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毅然决然到清廷营帐退兵,勇敢从容的性格特征;②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简洁干练,线条明晰,言简意真;③与上文张总督吟诵古诗送行形成对比: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是被迫的应景之吟诵,而朱先生是发自肺腑,借唐王朝穷兵黩武,人民悲惨的诗歌喻指当时现状,是真情之咏叹。

12.①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身份,如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为一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②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个性,如“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表明他作为读书人闲适宁静的性格和超俗不羁的精神;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如朱先生帮助张总督达成了退兵目的,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显示了朱先生的不畏权贵的人格和威望;④营造紧张的环境气氛侧面烘托人物。

13.①从情节来看,对朱先生退兵情节只字不提,使节选文章情节更紧凑、完整,引人入胜;

②从人物来看,小说重在塑造朱先生为民请命、敢于担当的精神,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形象;③从读者效果来看,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14.B

15.D

16.C

17.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18.(1)可以说是被世俗(的见解)迷惑,而不能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

(2)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所以天下得到安定。“治”,安定。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则”,都是连词,表转折。

A.“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代词,代大鹏。

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C.“者”,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曾巩认为……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错误,曾巩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从句式结构一致的角度来看,“考之无疵”和“用之无弊”结构一致,各自独立,“而”是连词,不能放在句尾,所以放在“考之无疵”的前面;

从语法结构的角度来看,“惟”是动词,宾语是“先王之道”,动宾之后断开;从整体的句式来看,多用四字句,“因时适变”和“为法不同”也都是四字句,且“为法”和“不同”构成主谓结构,所以“变”和“为法”之间断开;“古之圣贤”是偏正结构,做下面句子的主语,与下句中间可以断开。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惑于流俗”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惑”,迷惑;“不笃于自信”,状语后置句,不能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

(2)得分点:“所以”,用来……的;“不必”,不一定;“一”,保持一致;“本”,根本;“……者,……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我走访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则存疑,这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又完整了。

叙曰: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朝开国之初,明确了政教风化,整治了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得到安定。到后来,盛行阴谋欺骗,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天下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很高明了。但最后却说“这本书是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揣摩当时的君主能够做得到的事情,才不得不这样说。”可以说是被世俗(的见解)迷惑,而不能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他们二位却独独宣扬先王的政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遭遇的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二帝、三王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他们的法制固然相异,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望,处理事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哪里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他人罢了。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不懂得王道的可信,只是为他们的说法容易迎合国君的心意而欢喜,他们的居心用意,只不过是侥幸谋划权宜之计罢了。所以(他们)讨论欺诈的好处而对弊端避讳不谈,强调战争的好处而不谈论其中的忧患,那些一个接一个这样做的人,都拥有一点小利却不能承受它的大害,个个有所得却抵不上它的损失。最后像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因此而丧生;而诸侯和秦国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而遭遇灭国之灾,很明显这是天下的一大祸害,但是俗世仍然没有醒悟过来。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有人问:“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废弃禁绝。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回答说:“德才兼备的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都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销毁呢?废弃禁绝它,在这件事情上是没有好处的。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有讲到墨子的理论,都是批判的话语。就这本书而言,上承春秋,下达秦汉之间,二百四五十年之间的行事都记载在上面,万万不可以废弃。”

这本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有的人说三十二篇,《崇文总目》保存的有八篇,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十篇。

19.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20.①对繁华逝去的伤感。上阕的前三句写残垣断壁,故园不在;下阕的“舞歇歌沉”两句展开写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已成为过眼云烟,只见遗钿被泥土所埋。②对故国灭亡的深沉哀思。“念旧巢燕卷,飞傍谁家”“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寄寓了作者思故国、恋故土的情怀。③对元朝佛教势力仗势横行、穷奢极欲的愤慨之情。“都付与,沙门为主”,大好园林,都被僧人所占,“便关防”三句谓不让显贵玩赏,防守紧严,只是一座寺庙而已,令人感慨万分。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念旧巢燕卷,飞傍谁家”这两句的意思:曾寄居于此的燕子,如今又要飞到哪里去呢?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思是: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流露出诗人对繁华逝去的伤感之情。。

2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上片首三句,词人从眼前赵府花园之景写起描绘出一片荒废、凄凉的景象,表达出其自身的迟暮之感。下片再回到对赵府府邸、花园的描写。首句“繁华流水去”,总述赵府昔日繁华不再,过去再美好,转眼都成过往,流露出词人对繁华逝去的伤感之情。

(2)词人心事重重,由花园着眼整宅,心中不知何等滋味。“念旧巢”二句,由点及面由花园进一步写整座邸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慨叹东晋王谢等贵族第宅,历经沧桑,豪宅已成废墟,建起平常百姓的住宅,燕子仍来原处做巢,只是屋舍已易他人,此词引用刘诗之意,意为赵府仍在,但已改作佛寺,原来的燕子也不识其处,不知飞到哪家哪户去了。“斜阳外”二句,转写邸宅外景:落日斜照,笛声远送。笔致含蓄深曲,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灭亡的深沉哀思。

(3)大好园林,却为僧人所占,“便关防”三句,意思是,寺院之中,戒备森严,不准俗人随便进入。只能在外面依稀窥见里面高大的楼阁,发现楼阁全做了佛堂。这不禁令人感慨万分,谓不让显贵玩赏,防守紧严。只是一座庙宇而已,对元朝佛教势力仗势横行、穷奢极欲的愤慨之情。

21. 执守 六艺

22.①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追求德才兼备,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全面均衡地发展自己。②孔子认为,君子应追求安贫乐道,追求正道时,不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③孟子认为在追求道义的过程中,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就像太阳、月亮有光辉,它们不放过每条小缝隙,而流水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便不向前流。④总之,君子追求正道,应当追求德才兼备,安贫乐道,重视基础,循序渐进。

材料一: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执守,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材料二: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材料三:孟子说:“太阳月亮的光辉,一点小缝隙都能透过。水流的特性是,不把土坎灌满,不再向前流;有志于道的君子,没有一定的修为,便不走仕进之路。”

23.发愤忘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注意的字,如“愤”“僮”“茕”“孑”“华”“尊”“酹”“作”“材”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