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喜迎第十一次文代会|任鸣:“人民的”“艺术的”是北京人艺永远的追求

作者:中国艺术报

作为导演,任鸣矻矻创作30余年,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推出了一部部经典作品,选材、风格多样,既有京味儿戏,又有生活流,既有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又有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名作,但都万变不离其宗——观众至上、人民至上。

喜迎第十一次文代会|任鸣:“人民的”“艺术的”是北京人艺永远的追求

任鸣

作为北京人艺院长,一名艺术剧院的管理者,他带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系列叫好叫座的剧目。在重大历史节点,北京人艺更是努力探索创排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献礼剧目。而“人民的”“艺术的”也是北京人艺永远的追求。

中国艺术报:请您谈一下北京人艺这五年来基本的创作情况。

任鸣:五年来,北京人艺坚决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路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观众需要的优秀作品。北京人艺要做到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人民的剧院、是艺术的剧院。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观众至上,努力创作出满足观众精神需要的优秀作品。这几年,我们有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比如《玩家》《社区居委会》等。也排了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比如《家》《古玩》《雷雨》《日出》《天下第一楼》等。同时我们还排了一些既反映当下生活,又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比如《司马迁》《名优之死》等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人艺排了献礼剧《香山之夜》。

中国艺术报:能否请您谈谈《香山之夜》的具体情况。

任鸣:它主要讲述了在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夜发生的故事,毛主席在香山与蒋介石隔空对话,这部戏迄今已经演出了52场,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热烈好评。《香山之夜》是我们过去没涉猎的题材,这次在艺术和思想上都是一次突破。在艺术探索上,展现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人隔空对话,在两个小时内展示角色的心潮起伏,久久令人思考和回味,这说明红色题材是能做到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的。

《香山之夜》是我个人非常难忘的一次创作,我当了30多年的导演,还是第一次排领袖题材的话剧。同时,我碰到两位非常优秀的演员,他们自身又是有创作力的导演,可谓珠联璧合,三个人在一起创作,互相刺激、互相激发,进行艺术探索。

中国艺术报:请问北京人艺还做了哪些多样性的尝试?

任鸣:在思想上有高追求,兼具艺术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尝试和探索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进行了多样性尝试,比如京味儿的作品;表达传统历史文化的作品,比如《李白》《杜甫》;在小剧场进行探索性的艺术创作。这是一个对于戏剧非常好的时代,是一个出大作品、出经典的时代,北京人艺要出戏、出人、出经典,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中国艺术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看戏,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

任鸣:首先是戏剧创作呈现出很高的水准。不光年轻人看戏,很多小学生、中学生也来看戏,年轻观众的艺术素养非常高,我想这和学校开设各种戏剧辅导课有关,甚至小学生也排校园戏剧,艺术的土壤很好。这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来说是非常好的方法,我通过戏剧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中国艺术报:今年的中国戏剧节让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任鸣:我今年在武汉参加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导演艺术高峰论坛,深感这是戏剧的盛事。全国优秀的戏剧导演和艺术家聚集在一起,进行充分交流,机会难得。我当了30多年导演,还是第一次参加此类盛会,是幸福的。论坛代表了当今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决定了当代中国戏剧的高度和未来,我终身难忘。

中国艺术报:请您谈谈北京人艺未来五年的计划。

任鸣:未来五年,北京人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落成,我们一个剧团拥有5个剧场,从1000人的剧场到150人的、350人的、750人的剧场都有,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戏剧创作,这对北京人艺是非常了不起的历史机遇和戏剧格局,为中国戏剧发展、北京戏剧发展将作出贡献。使中国的戏剧充满无限活力和艺术创造力,是我们的历史担当和初心。

北京人艺是始终与人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与人民、与祖国共存的剧院。我们要永远坚持自己的精神和风格,永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作道路,要出戏、出人、走正路。所谓正路,就是坚持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风格,坚持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精神,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作者: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