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迎第十一次文代會|任鳴:“人民的”“藝術的”是北京人藝永遠的追求

作者:中國藝術報

作為導演,任鳴矻矻創作30餘年,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推出了一部部經典作品,選材、風格多樣,既有京味兒戲,又有生活流,既有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戲,又有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名作,但都萬變不離其宗——觀衆至上、人民至上。

喜迎第十一次文代會|任鳴:“人民的”“藝術的”是北京人藝永遠的追求

任鳴

作為北京人藝院長,一名藝術劇院的管理者,他帶領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出系列叫好叫座的劇目。在重大曆史節點,北京人藝更是努力探索創排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獻禮劇目。而“人民的”“藝術的”也是北京人藝永遠的追求。

中國藝術報:請您談一下北京人藝這五年來基本的創作情況。

任鳴:五年來,北京人藝堅決執行黨的文藝方針和路線,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努力創作出符合時代精神、觀衆需要的優秀作品。北京人藝要做到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人民的劇院、是藝術的劇院。我們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觀衆至上,努力創作出滿足觀衆精神需要的優秀作品。這幾年,我們有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比如《玩家》《社群居委會》等。也排了很多優秀的經典作品,比如《家》《古玩》《雷雨》《日出》《天下第一樓》等。同時我們還排了一些既反映當下生活,又能夠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比如《司馬遷》《名優之死》等等。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北京人藝排了獻禮劇《香山之夜》。

中國藝術報:能否請您談談《香山之夜》的具體情況。

任鳴:它主要講述了在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這一夜發生的故事,毛主席在香山與蔣介石隔空對話,這部戲迄今已經演出了52場,受到了專家和觀衆的熱烈好評。《香山之夜》是我們過去沒涉獵的題材,這次在藝術和思想上都是一次突破。在藝術探索上,展現毛澤東和蔣介石兩個人隔空對話,在兩個小時内展示角色的心潮起伏,久久令人思考和回味,這說明紅色題材是能做到藝術性與思想性高度統一的。

《香山之夜》是我個人非常難忘的一次創作,我當了30多年的導演,還是第一次排領袖題材的話劇。同時,我碰到兩位非常優秀的演員,他們自身又是有創作力的導演,可謂珠聯璧合,三個人在一起創作,互相刺激、互相激發,進行藝術探索。

中國藝術報:請問北京人藝還做了哪些多樣性的嘗試?

任鳴:在思想上有高追求,兼具藝術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嘗試和探索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們進行了多樣性嘗試,比如京味兒的作品;表達傳統曆史文化的作品,比如《李白》《杜甫》;在小劇場進行探索性的藝術創作。這是一個對于戲劇非常好的時代,是一個出大作品、出經典的時代,北京人藝要出戲、出人、出經典,無愧于偉大的時代。

中國藝術報: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劇場看戲,您認為這是什麼原因促成的呢?

任鳴:首先是戲劇創作呈現出很高的水準。不光年輕人看戲,很多國小生、中學生也來看戲,年輕觀衆的藝術素養非常高,我想這和學校開設各種戲劇輔導課有關,甚至國小生也排校園戲劇,藝術的土壤很好。這對于提高民族素質來說是非常好的方法,我通過戲劇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中國藝術報:今年的中國戲劇節讓您最難忘的是什麼?

任鳴:我今年在武漢參加了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中國戲劇導演藝術高峰論壇,深感這是戲劇的盛事。全國優秀的戲劇導演和藝術家聚集在一起,進行充分交流,機會難得。我當了30多年導演,還是第一次參加此類盛會,是幸福的。論壇代表了當今中國戲劇的最高水準,決定了當代中國戲劇的高度和未來,我終身難忘。

中國藝術報:請您談談北京人藝未來五年的計劃。

任鳴:未來五年,北京人藝進入新的曆史時期,北京國際戲劇中心落成,我們一個劇團擁有5個劇場,從1000人的劇場到150人的、350人的、750人的劇場都有,我們可以進行各種戲劇創作,這對北京人藝是非常了不起的曆史機遇和戲劇格局,為中國戲劇發展、北京戲劇發展将作出貢獻。使中國的戲劇充滿無限活力和藝術創造力,是我們的曆史擔當和初心。

北京人藝是始終與人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時代、與人民、與祖國共存的劇院。我們要永遠堅持自己的精神和風格,永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作道路,要出戲、出人、走正路。所謂正路,就是堅持北京人藝的現實主義風格,堅持反映時代精神、人民精神,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

作者:中國藝術報記者 張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