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流:冼夫人与年例

作者:寻欢作乐HXH

从年例说起

追溯“年例”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相关记载。根据史料,“年例”最初是由粤西地区兴起传入的,源于明代,到清代时已在北流南部十分流行。和粤西人文相通、语言相同的北流,尤其是南部的六靖、清湾、石窝、白马、大伦、扶新、平政等镇,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年例”由来已久,传说众多一说是“年例”由元宵节衍化而来,一说“年例”和冼太夫人有关。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由冼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

北流:冼夫人与年例

冼夫人

冼夫人(512——602)又称冼太夫人、谯国夫人,名英,古高凉(今广东茂名)人,是南梁、陈、隋三朝时期两广地区的俚族女首领、将军,冼夫人助隋平定岭南势力,率领汉、俚各族民众归附隋朝,封为谯国夫人。历朝对她进行了多次追封,尊称她为“岭南圣母”。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自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隋唐的俚族),一生身历三朝,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冼夫人一生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对朝廷的忠并非愚忠,她识时务,爱国爱民,因而深得后人敬重。冼夫人后嫁入广东茂名高州市一名官宦家族。丈夫名为冯宝,是一名刺史。历史上有冯宝、冼夫人和橘红的故事。冯宝新任高凉郡太守,生得一表人材,又是官宦世家,冼氏部族自然是欢天喜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冼百合于是成了太守夫人。

冼夫人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象征。“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冼夫人历经三朝,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岭南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将海南岛重新并入中华版图,在海南恢复郡县制,为唐宋开始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正式管辖打下基础;她在推动和保护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正常航行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冼夫人以其巨大历史功绩,在岭南地区乃至在全国都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岭南历史文化版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冼夫人先后被陈朝、隋朝敕封为“石龙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死后谥封为“诚敬夫人”。明太祖和清朝同治帝分别追封为“高凉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江泽民主席视察广东高州冼太庙时,盛赞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她的生平载入在《隋书》、《北史》和《资治通鉴》中。

从民间来看,民间信仰冼夫人更是做到了普及化。1400多年来,岭南人民出于对她的敬仰和崇拜,在各处修建冼太庙,以作奉祀,据统计,岭南冼太庙共有128多座。直到现在,岭南地区人们“事无巨细”,总习惯到冼太庙祈求显灵。这充分展示了冼夫人文化精神已成为岭南人民一种深层潜在的“群众粘合剂”。

北流:冼夫人与年例
北流:冼夫人与年例

年例——纪念活动的延伸

北流各镇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一般年例日期就一天,有的村是1至3天。每到“年例”,人们都要邀请四方亲朋到来共庆佳节,大家围在饭桌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观看木偶戏、“人头戏”、杂技、舞狮等,人人脸上溢满笑容。当地过年例的民众从正月初六到二月初二,一条村一条村轮着吃,每天不是在吃年例,就是在去吃年例的路上。

“年例”原本主旨是敬神、供奉祖先、祭祀社稷、驱邪辟秽,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其中“游神”就是供奉以冼夫人为首的祭祀活动。为了铭记冼太夫人的丰功伟绩,各镇建立有庙宇,每年香火不断。“年例”期间,村村鸣锣醒狮,木偶戏、舞狮、看大戏、放烟花、“抢炮头”等民剧乡乐和现代歌舞轮番粉墨登场,亲朋会聚,乡俗缤纷,四野一片喜庆欢闹。近年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年例”也就越做越大,主人家尽情款待亲戚朋友,让他们玩得开心,吃得尽兴。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来了,一样热情招待,宴席极为丰盛。来的客人越多,说明主人家的人气越旺,越是脸上有光。

北流:冼夫人与年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例”的时代气息渐浓,内容翻新、形式多样、千姿百态,除舞龙、做大戏、木偶戏、“抢炮头”等传统“年例”庆祝活动外,还有歌舞文艺晚会、粤剧演出、烟花晚会、魔术杂技、马戏表演、舞狮、彩车巡游和粤西飘色等。同时,篮球赛也是“年例”的重头戏,日渐赋予了“年例”新的内涵。近年,各地电视台的记者都闻风而来,采摄“年例”活动的镜头。

虽然北流南部村村几乎都有“年例”,但一般镇上的“年例”是最热闹的。“年例”刺激了消费的增长,尤其是拉动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年例”期间,圩镇的消费剧增,农贸市场、商店、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年例”商品,琳琅满目。“年例”增了人气、添了商机,当然大受当地商家的欢迎,所以镇上的商家、乡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会踊跃出资赞助“年例”活动,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一两千元。

北流:冼夫人与年例

近年来,北流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利用“年例”万家团圆这一有利时机,每到“年例”,都分派党政领导深入南部镇村,与民同乐,引导年例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成效明显。以往涉及捐款办公益事业的问题,一些地方实行起来较为艰难,但一旦在“年例”里有人牵头,很多难题往往就迎刃而解。有威望的族人只要对回乡探亲的经济能人提及,慷慨解囊者大有人在,修桥、铺路、建篮球场、设助学金等大多数资金三两天功夫便能到位。

北流:冼夫人与年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