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陌路听雨读论语之颜渊篇

作者:陌路听雨2

颜渊篇是孔夫子回答弟子各种问题的一个小专题,主要回答了关于“仁”等以及相关问题。其中对颜渊的“克己复礼”;对仲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则说“仁者,其言也訒”。对于仁的陈述也是“因材施教”。而子张的问明也应该是一个亮点:“浸润之谮,肤受之慝,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总之,这一篇的内容非常之丰富,他会把很多复杂的问题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值得一读。

陌路听雨读论语之颜渊篇

3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做才能算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每天都能做到以礼仪约束自己的言行,天下的人都会称你为仁了。仁德的修为靠自己,难道还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细节 。”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符合礼的言辞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要讲,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去做。”颜渊说:“回虽然不是很聪敏的人,也要遵照您所说的话去做。”

朱子: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目:条件也。非礼者,己之私也。勿者,禁止之辞。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也。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事,如“事事”之事,“请事斯语”,颜子默识其理。又自知其力犹以胜之,故直以为己任而不疑也。愚按: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

陌路听雨读论语之颜渊篇

3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德是什么。孔子说:“人的就是:外出做事的时候,要像去接见高贵的宾客一样的恭敬;役使百姓就像承办重大的祭祀一样慎重严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共事的时候不做令人怨恨的事情,在宗族亲人之间也没有怨言。”仲弓说:“雍虽然不聪敏,也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朱子:敬以持己,怨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内外无怨,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考也。克己复礼,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颜、冉之学,其高下深浅,于此可见。然学者诚能从事于敬恕之间而有得焉,亦将无己之可克矣。

3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说话的时候很谨慎,轻易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司马牛说:“只是说话谨慎,就可以成为仁德的人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呀,说话能总是很谨慎吗?”

朱子:司马牛,孔子弟子,名犁,向魋之弟。讱,音刃,忍也,难也。忍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告知以此。使其于此而谨之,则所以为仁之方,不外是矣。牛意仁道至大,不但如父子之所言,故夫子又告知以此。盖心长存,故事不苟;事不苟,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非强闭之而不出也。杨氏曰:“观此及下章再问之语,牛之易其言可知。”愚谓牛之为人如此,若不告知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为仁之大概语之,则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终无自以入德矣。故其告知如此。盖圣人之言,虽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于学者之身,而皆为入德之要,则又初不异也,读者其致思焉。

3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这样就可以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反省自己而没有内疚,又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呢?”

朱子:向魋作乱,牛常忧惧。故夫子告知以此。牛之再问,犹前章之意,故复告知以此。疚,病也。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于心,故能内省不疚,而自无忧惧,未可遽以为易而忽之也。晁氏曰:“不忧不惧,由乎德全而无疵。故无入而不自得,非实有忧惧而强排遣之也。”

3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心忡忡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人的富贵是上天决定的。君子做事慎重而又没有过错,待人恭敬而有礼貌,那么,四海之内就都是兄弟了。您何必忧虑没有兄弟呢?”

朱子:牛有兄弟而云然者,忧其为乱而将死也。“商闻之矣”,盖闻之夫子。命禀于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天莫之为而为,非我所能必,但当顺受而已。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己者。故又言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间断,接人以恭而有节文,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如兄第矣。盖子夏欲以宽牛之忧,故为是不得已之辞,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陌路听雨读论语之颜渊篇

3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怎样才能够做到心地清明。孔子说:“渐渐渗透的谗言,切身感受到的伤害和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可以称得上是心底清明了。渐渐渗透的谗言,切身感受到的伤害和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以称得上是明智高远了。”

朱子:浸润,如水之浸灌滋润,渐渍而不骤也。谮(zen),毁人之行也。肤受,谓肌肤所受,厉害切身,如《易》所谓‘剥床以肤,切近灾’者也。愬(su),愬己之冤也。毁人者渐渍而不骤,则听者不觉其入而信之深矣。愬冤者急迫而切身,则听者不及致详而发之暴矣。二者难察而能察之,则可见其心之明而不蔽于近矣。此亦必因子张之失而告之,故其辞繁而不杀,以致丁宁之意云。

3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让国家的粮食充足,使国家的军队强大,民众对于当政者充满信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而要去掉一条的话,这三者中应当先舍去那一条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条,在这两者之间先去掉那一条呢?”孔子说:“去掉粮食充足这一条,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如果民众对国家失去了信念,那么,国家就会处在险境中。”

朱子:“足食”句,言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必不得已”句,言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矣。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

陌路听雨读论语之颜渊篇

3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有朴质敦厚的品质就可以了,要文采有什么用呢?”子贡说:“可惜呀!您是这样来定义君子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文采如同朴质,朴质如同文采,二者是等同的,就像虎豹的皮去掉毛和犬羊的皮去掉毛,它们的皮没有分别一样了。”

朱子:棘子成,卫大夫,疾时人文胜,故为此言。子贡言子成之言,乃君子之意。然言出于舌,则驷马不能追之,又惜其失言也。鞟,皮去毛者也。言文质等耳,不可相无。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夫棘子成矫当时之弊,固失之过;而子贡矫子成之弊,又无本末轻重之差,胥失之矣。

3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年成不好,国家用度困难,该怎么办呢?”有若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十抽一)”鲁哀公说:“现在十抽二,我还害怕不够用度,怎么还能十抽一?”有若说:“百姓富足了,您怎么能不富足?百姓贫困了,您又怎么能够富足呢?”

朱子:称有若者,君臣之辞。用,谓国用。公意盖欲加赋以足用也。彻,通也,均也。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鲁自宣公税亩,又逐亩什取其一,则为什取二矣。故有若请但专行彻法,欲公节用而厚民也。二,即所谓什二也。公以有若不谕某旨,故言此以示加赋之意。民富,则君不致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陌路听雨读论语之颜渊篇

3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子张问怎样做才能够提高道德修养,辨别疑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使自己的行为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寿,憎恶一个人的时候就恨不得他立即死去;既希望他活着,又希望他死去,这就是疑惑呀。诗经上说‘即使不是嫌贫爱富那样势力,也可能是见异思迁。’”

朱子: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爱、恶,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以爱恶而欲其生者,则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程子曰:“‘诚不以富’句,此错简,挡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此下文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