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教育救国是他一生的理想

作者:林绵定与老洋房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大学生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演讲者目光坚定,言辞铿锵:演讲结束后,此人在北大展开了一系列改革行动,为北大最终成为“国家最高学府”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演讲者正是蔡元培,也是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著名教育家、政治家。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教育救国是他一生的理想

哲学大师杜威曾说:放眼望去,在今时今日之著名大学中,学术卓越的校长比比皆是。但能以一己之力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蔡先生是第一人。

少年得志

1868年,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户普通人家。

虽然家境并不富裕,父亲还是将蔡元培送入私塾开蒙,希望儿子日后能光耀门庭。

蔡元培4岁开蒙,14岁时已熟读四书五经,在家乡颇有才名。17岁考中了秀才,次年进京通过会试成为贡士,1892年参加殿试,列二甲第34名,成为名副其实的“进士”,金榜题名。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教育救国是他一生的理想

1894年的春天,蔡元培被授为翰林编修。

那一年,他才26岁,已经站到了中国多少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科考之路的最巅峰。

然而,没过多久,蔡元培就想辞去这份令旁人羡慕的工作。

青年办学

《马关条约》签订后,蔡元培已近而立之年,他下定决心要将自己之前所学先放到一边,潜心研究所谓“蛮夷”之学说。

在国外学习期间,国内的局势可谓风起云涌。身为“同盟会”元老的蔡元培在国内就是革命派的中坚分子,不仅写下大量反清和倡导革命的文章,甚至还一度参与过数起暗杀和爆破行动。

回国后的蔡元培,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浸染,已经真正做到了融会中西,眼界、素养、思想和知识储备,早已非当年可比,他以一个全新的形象,登上了中国近代史的舞台。

很快,蔡元培接受了一项他这一生行政级别最高的任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即组阁,任命他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教育救国是他一生的理想

上任伊始,他很快便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学令》、《大学令》,为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半年后,袁世凯篡权上位,身为同盟会元老的蔡元培决绝请辞, 他又一次离开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远赴欧美游学。

中年治学

在法国期间,蔡元培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成立了以他为中方组长的“华法教育会”,这个教育团体主要开展华工教育和组织、推动国内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在诸多受“华法教育会”资助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学子中,有两个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人。

一个叫周恩来,一个叫邓小平。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教育救国是他一生的理想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的邓小平

1916年6月6日,恐悔交集的袁世凯一命呜呼,整个中国的命运,又将发生一次转变。

身在法国巴黎的蔡元培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时任教育部长范源濂以“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恳请蔡元培归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希望这位教育改革先驱“早日归国,以慰瞻望”。

蔡元培将北大从“衙门”改造为位列新文化运动前线的真正“学府”,架设起一个新旧知识分子同场较量的学术场域。1917年上任之初的人事任免,搅动了北大这潭浑水,滤过沉渣,注入活水,为此后新文化运动的轰轰烈烈腾出了足够的空间。

上海旧居

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搬入了华山路303弄居住,这里是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也是国内保存最完好、个人生活痕迹留存最多的一处蔡元培故居。

这是一幢黄色的花园洋房,整幢建筑采用不规则布局,较陡的两坡屋顶外形,搭配深灰色卵石墙面,看起来亲切而高雅。南面有着有一大片草坪,左侧还有一间矮小的花房。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教育救国是他一生的理想

1940年,蔡元培先生在香港逝世,这个现代北大的缔造者,这个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未留任何财产,仅有两句遗言:“学术振国,教育兴国。”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大学中,学术卓越的校长比比皆是,但能以一己之力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也只有蔡元培先生一人而已。

我们缅怀蔡元培先生,正是缅怀他身上所具备的那种精神:

因为这些,才是构成中国未来的希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