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挚友重逢记

作者:晨晨陈光
挚友重逢记

多年来我对文字对文学一直情有独钟,可由于工作与其不搭界,虽然陆续也写过一些零星文字,但几乎都随风而逝了。一直到三年前,我不慎摔伤了腿,有近一年的时间圈在家里,于是捡起多年前的爱好,写下一些文字并编辑成册,名《海韵心雨》。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带给我意外的惊喜,让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挚友,了却一桩多年来的心愿。

过去常听人说起内蒙人的热情豪爽,感情真挚,如今,我深切的体会到了。

挚友重逢记

在我的文集《海韵心雨》出版之前,因电脑编辑不是很熟练,曾把书稿发给好友~现居深圳的呼和浩特市知名作家郑运新教授,他著述颇丰,希望他给出一些意见并撰写序言。当时郑教授正在回呼和浩特探望九十几岁高龄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但他仍然挤出时间给我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并为我的文集写下一篇精彩的序言。

挚友重逢记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我们爱读书”群里郑教授的校友,呼和浩特市的董维先生他拿到我的书时恰逢出差在即,但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读了我的文集并认真写下读后感。他文笔流畅,字里行间流露着率真朴实。他写道:

“《海韵心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纸质干净洁白,捧在手里有种圣洁的感觉。翻过扉页,郑运新先生撰写的序言开篇独特,非常有个性,有张力。巧妙点题,完整地介绍了作者创作要点和心路历程。上周看到读书群里提及的这部作品,就有一种直觉,瞬间敏感地捕捉到了通篇朴实无华的写作风格,今仔细阅读,果然不同凡响。作者的叙事能力超强,如同一位故事高手面对面真诚讲述着似水流年的陈年往事,风轻云淡,娓娓道来,或父亲蒙冤三年劳教,或母亲受此牵连携幼下放地处穷乡僻壤的医院,或姐弟几个由此经历的苦难童年及成长经历,或对社会时局命运的思考和展望,夹叙夹议,朴实无华,深刻而感人,让人读了心绪难宁,牵肠挂肚,特别是《风雪夜归人》《五斤炒面》《妈妈,我不敢想起你》《记忆深处》看似都是家庭琐事,实则写出了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转业军人家庭那一段段悲催的苦难经历和命运。 通篇

叙事真实简朴,行文淡然流畅,具有超凡的感染力。由于出差在即,时间所限,我一口气读了三遍这几个故事,久久不能平复:正值隆冬,北风呼啸,小姐弟三人冒雪去八里外的火车站,越过冰河,迎接父亲。寒夜里见到久别重逢的父亲是怎样一种激动的心情?五斤炒面,最后一程十八里路自己独自一人去劳改营送给快要饿死正在服刑的父亲,是否顺利完成,小小年纪是如何返回家中?面对病危的妈妈跪对冰凉的石碑,为什么感叹妈妈我不敢想起你?还有《写给当年三线挚友》提到的在艰苦的三线建设生活中,毅然让给你返城指标的女文书,后来已是辽大中文系教授,皮肤黝黑大眼睛的姑娘她是否仍然渺无音信?最后真诚请问大姐是否需要我动员大家帮你来寻找你的挚友?”

看到这里,我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为遇到虽素不相识却如此知我懂我,古道热肠,助人为乐的知音慨叹不已。

董维先生除对当年我父亲因错字被打成右派,母亲携几个年幼子女下乡的境遇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外,当他看到书中《写给当年三线挚友》这篇文章时,知道我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曾一起奋斗在三线工程在苦难日子里帮助过我的挚友,他自告奋勇要帮我找到挚友,我为董先生的古道热肠所感动:当今社会,人们大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样热心肠的好人实在是不多了!可对于找到当年的挚友,我却信心不足,据说她当年为了陪爱人治病,从辽宁大学预退去了北京居住,偌大京城,要找一个人,好比大海捞针,谈何容易!

于是回复如下: “谢谢董维先生的真诚,难为你出差前还花费宝贵的时间如此认真品读我的小文,感动着你的留言评语。至于寻找当年三线挚友是我此生最大的愿望,得之,我幸。但自她退休后去了北京,我曾尝试多种方式与她联系,均未果,恐怕今生我们只能在梦里相见了。”

没想到的是董维先生并没有放弃,出差途中他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查询,用真诚的心演绎出一段感人的过程。一天早上我打开微信就看到他的留言: “陈大姐早上好!报告一个好消息! 经过两周以来查询了辽宁大学校友会,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大学离退休处,终于有了张老师的联系方式。我刚刚给她打过电话,此刻,她在,你在,祝福你们!” 按照董维先生提供的电话,我和失联多年的老朋友终于联系上了,我们笑着问候彼此,笑着笑着又都哭起来,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先是用电话说了近一个小时,后来我们又改用微信聊天,我们相约在北京聚一次,最后老友嘱咐我一定要谢谢让我们重逢的董维先生,她说她接电话时还误解以为是不相干的传销之类的电话,哪知 是恩人送来喜讯。

再后来看到董维先生发在群里的找寻过程,才知个中艰难: “我也经历过失散多年小伙伴而不得的苦闷,所以陈大姐真诚呼唤皮肤黝黑大眼睛的闺蜜的美好故事感动着我,鞭策我不能轻易放弃。刚开始,我多方查询,可是电话不是无人接听就是占线,其时恨不能亲自赶到辽大去质问他们的电话为什么永远打不通。恨不能直接去查阅他们锁在文件柜里的名单,甚至想赶回北京时请中国艺术研究院连辑院长帮忙过问,他78~82年曾就读辽大中文系。还好,今天天气晴朗,预示着幸运的节奏,辽大终于有人接听电话了,可能是感受到我的诚恳,电话那边终于告知了我张老师的联系方式。听到这清脆的东北口音,我觉得是那么好听。只是刚开始和张老师联系时由于我不知陈大姐原名和电话以及为陈大姐找到挚友而激动得语无伦次,让张老师误以为我是推销产品或诈骗之类,最后总算得到认可,完成了一桩心愿。祝愿她们早日相逢,共叙华美人生!”

就这样,呼和浩特市的董维先生为我们北京和葫芦岛两位分别四十年的老友牵起再叙友情的红线,

近日 ,在董维先生的周密安排下,我们两位老友终于在北京见面了,董维先生也一起见证了我们美好的团聚时光。

当我们两位老友举杯一起感谢董维先生的古道热肠助人为乐的善义之举,君子之为时

他说:“我是读了几遍大姐的文章,被你们美好的故事感动着,只是不自觉的做了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而我知道,董先生虽然目前在北京工作,人脉颇丰,但这绝不是“小事”,他让我们几十年的心愿得偿,这更不是“举手之劳”,这是董先生花费宝贵的心血和时间颇费周折才得到的信息。

挚友重逢记

这里还应该提到一段小插曲:当时我们的聚会是安排在北京朝阳区万龙洲酒店,在我们就要结束令人难忘的聚会时,我们几个人争着去买单。我和好友都坚持决不能让董维先生再破费了!我又说服了一定要尽地主之谊的好友,我说,我是姐姐,你一定要听我的!然后几乎是跑着到收银台结账,让我这乡巴佬意外的是这家高档酒店就餐起价即三千,而我当时还不会手机支付,钱包里的银子不够三千,正当我承诺回去会给他们转来剩余的钱并讲述了我们老友相聚的过程,没想到经理对我说,我们的相会让他很感动,当即给我减去一千元饭费,不但让我免去在朋友面前的尴尬,餐后还让服务员给我们送去几盘高档的时令水果。~当然这一幕当时我没好意思对饭局上的各位直言。

用郑运新教授的话说:朋友的书董维不但读了,写下许多精彩的评论,而且能从中读出人间沧桑世事,能够发现生命中需要平复的创痛和遗憾,能够不遗余力地践行人文关爱的理念,尽其所能去帮助别人,向他学习!~说得何等好啊!

最近,董维先生开通了公众号~“瀚海书缘” ,“初读陈光《海韵心雨》心中已有不舍牵挂”也在其中。“瀚海书缘”不但文笔优美,思想深邃,涉猎广泛,且融书画,摄影,音乐,读书等知识于其中。一篇“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浓墨重彩勾勒出他的家乡广褒无垠的大草原,鲜花盛开,彩虹高挂,水草丰美,骏马奔腾的图画,体现了他对家乡无尽的热爱。 一篇精彩的游记“旅顺感怀”,写出百年旅顺的前世今生,血与火的惨痛教训,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充满爱国主义情怀。

挚友重逢记

董维先生说:生活中除了诗和远方,还将与您再续“瀚海书缘”

有这样的朋友是我此生的荣幸,好心人,天不负!真诚的感谢董维先生,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