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风光无限 仁和区加速构建“南风北伏”新能源发展格局

作者: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双碳”目标下,仁和区如何按照市委要求,在“推动水、风、光、氢、储能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方面贡献强劲的仁和力量?

近年来,仁和区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因地制宜实施绿色低碳战略,将“绿色”一步一个脚印,化为仁和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和底色。

视频加载中...

大山深处“驱使疾风”

风从山中来,扬帆正当时。在四川省的最南端,平地镇延绵的山脉上,一座座风电机组如长龙列阵,高高耸立,多座风车飞舞之间,绿色能源正源源不断输出。

风光无限 仁和区加速构建“南风北伏”新能源发展格局

刘家成/摄

自2014年第一座风力发电机建成至今,仁和区已建成风力发电场5个,风机156座,总装机容量为298.5兆瓦,风机分布覆盖全区7个乡镇。

今年10月31日,仁和区首批风电规划项目已经全面完成建设,并全容量并网,累计落地投资30亿元,累计并网发电27亿度。

区发改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以目前全区的风电运行情况,每年可同比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5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70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400吨。

风光无限 仁和区加速构建“南风北伏”新能源发展格局

石磊/摄

今年结束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固本”行动,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仁和区将围绕“双碳”目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大力发展绿色矿山、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在刚刚结束的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强力推进低碳转型工程,积极利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蓝图已然绘就,号角已经吹响。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仁和区五丘田风电场、迤沙拉风电场、坝塘风电场拟建设装机容量350兆瓦的风电。

风光无限 仁和区加速构建“南风北伏”新能源发展格局

采空区上“耕种太阳”

在太平乡河边村,一片原本贫瘠的荒山上,一排排光伏面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向着太阳的方位缓缓移动,蓝天白云下,156座发电机组,仿佛156朵绽放的向日葵。

风光无限 仁和区加速构建“南风北伏”新能源发展格局

光伏电站工作人员介绍,传统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所有的光伏发电板采取一定角度固定安装,而这里架设的是新型的跟踪式光伏发电站,内置了太阳轨迹计算和GPS定位的双轴跟踪系统,让光伏电板像“向日葵”一样追着太阳旋转,实时保持最佳角度,将太阳能转化利用最大化,大大提高了发电效率。

攀枝花华顺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员陈荣宗:“比我们传统的光伏电站发电功率高了两到三倍,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也比传统的高一些,比如说我们设备下方的空地可以进行种植和放牧等。”

风光无限 仁和区加速构建“南风北伏”新能源发展格局

曾经高强度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使太平乡耕地、植被遭到破坏,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如今在采空区上建设光伏发电站,在保证正常发电前提下对电站内的土地土壤、植被、水系进行恢复性保护。在具备一定的条件后,利用闲置土地间种经济作物,达到发电、绿化、土壤恢复等共同收益,开辟了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的新途径。

截至目前,仁和区共建设四座光伏发电站,均位于太平乡与布德镇境内。截止目前,全区光伏总装机容量100兆瓦,总投资近8亿元,年发电量近1.5亿度。

风光无限 仁和区加速构建“南风北伏”新能源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仁和区能源消费总量约366万吨标煤,新能源消费仅约19万吨标煤,占总能耗约5%。预计到2025年,仁和区新能源消费总能耗可以达到约11%。

为全面贯彻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仁和区将按照“双碳”新要求、新标准,全面摸排“十四五”用能需求,结合“十三五”期间综合能源消费情况以及“十四五”投产达产重点用能消费情况,深入挖掘节能潜力,科学合理测算“十四五”新增用能需求。按照《攀枝花市新能源“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仁和区新能源发展步伐。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实施风电、光伏发电、抽水储能电站等项目。同时,结合新能源建设周期短、投产时间集中的特点,加快新能源发电项目配套电网建设,确保新能源建成后“送得出、消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