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最后的决斗》:商业与文艺的妥协物

作者:白墙影

美国电影《最后的决斗(The Last Duel)》,刚刚打开时,以为是部中世纪史诗战争大片;看到一半才发觉是一部对标《罗生门》的文艺片;看到最后才晓得,是一部女权主义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最后的决斗》的叙事方式是“多重平行叙述”,就是由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同一事件;运用同样技法的经典电影首推《罗生门》,因此很难不将两部电影做一番比较。

《罗生门》通过不同叙述者的讲述,不断重构真相,从而消解掉了真相,这也正是电影的主题——真相不可知。因此,《罗生门》的叙事技巧不是炫技,而是为主题服务的有效工具。

《最后的决斗》则没有否定掉真相,真相是固定的,不同叙述者的讲述只是从不同角度来丰富真相的细节,而非重构真相。比如卡鲁日(Jean de Carrouges)的讲述中,没有他从英格兰归来后,在伯爵宴会上羞辱雅克(Jacques Le Gris)的情景;而在雅克的讲述中,这一段则被重点叙述,甚至可以被视为他强暴卡鲁日妻子的重要动因;但是电影中并没有对羞辱事件的真实发生产生质疑,而这就是其与《罗生门》的不同。

导演要使用多重平行叙述不是不可以,但是因为整个故事的叙述主线其实高度一致,线性叙述同样可以胜任故事的内容,多重平行叙述并非必要。从观影感受来看,导演有点像小学老师,害怕学生看不懂情节剧背后的弯弯绕,先从这个角度讲一遍,然后再从另一个角度讲一遍。这样上课的效果通常不会好,因为把故事重复几遍,悬念就会荡然无存,而这恰恰是电影的大忌。《最后的决斗》票房失利,其主要批评也恰恰是沉闷。

换言之,玩多重平行叙述的电影是以失去悬念为代价,来丰富细节、升华主题的,只要主题不被观众理解或者喜欢,这类电影通常都会归于沉闷。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多重平行叙述维系悬念的唯一方法,恐怕就是叙述者对于真相的不断重构。

导演作为专业人士,难道不知道多重平行叙述的长处与弊端吗?

我估计他知道。我的印象当中,电影中只有一处细节叙述者存在分歧——在雅克的叙述中,他袭击女主玛格丽特(Margerite de Carrouges)时,玛格丽特是优雅的脱下高跟鞋并放好后上楼;而玛格丽特的叙述中,则是她逃上楼时,慌乱之中挣脱了高跟鞋。这处细节的不同就有了《罗生门》的味道,真相在不同叙述者的描述中变得不可知,所谓强暴有可能是一场处心积虑的通奸。

可是这一幕只有十余秒,估计很多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到。同时,后边的电影镜头告诉我们,不管玛格丽特的高跟鞋怎么掉的,她在被雅克侵犯时是真的痛苦,她遭遇到的是真实的强暴,而非通奸;玛格丽特的看法如此,雅克的看法也是如此。

既然这样,高跟鞋的细节就显得不重要,甚至有些多此一举。按照通常的电影理论,镜头拍了墙上的枪,那么这把枪就一定会响。为什么这里的高跟鞋就没有用处呢?

最有可能的答案其实也是最无聊的答案。

电影的总体定位是有点文艺气息的商业片,文艺只要一丢丢点缀就好,电影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把观众老爷伺候舒服,大把大把挣银子。于是,也就可以理解,导演为什么仿佛害怕观众看不懂一般,要啰里啰嗦地把一个故事讲3遍,他是真的希望观众不带脑子也能明白电影的主题。然而导演也想要告诉懂行的观众,多重平行叙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于是留了高跟鞋这么一个小细节。

但是,即便导演已经跪在地上伺候观众老爷,可惜电影的票房依旧不佳,口碑评价也趋于普通。这就不得不令人尴尬了。

这种尴尬,大概不比法国人看电影时看到美国人说着英语扮演法国人打英国人的尴尬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