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音乡情 之 槐树情

作者:齐鲁壹点
乡音乡情 之 槐树情

我的老家高密仁和爱国村是个整体搬迁村,村里房屋成趟(列)成行,非常齐整。胡同宽窄如一,四通八达。村里有一条南北大道和一条东西大街,把村庄分为整齐的四个方块。

村十字中心是村干部住家,村支书门口有一颗大槐树,是立村时从原老家挪来栽活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立村之树,寓意不忘根(本)。

离大槐树不远的东北角原有一口老井,立村时,老家派出四个老人寻村址,发现这里终日汩汩地往上冒水,于是就用铁锹挖井,不到二三米深,就发现一个拳头粗细的泉眼,不一会井就半满了,一尝,水清澈甘冽,是口甜水泉,所以村子就以甜水井为中心,铺开建设。老井的水养育着村子开初的近百户人。

小时候,挑水是大事,每天一缸水。从井里往上打水是个技术活,两脚站在井沿儿上,哈腰弓步,双手一前一后握住担杖,担杖钩子一头钩住筲鼻,先把筲往前轻送,借着惯性往回一带担杖,筲口朝下直冲进井里,筲身随之倾斜,待筲装满水后,再顺势往上提出井口。挑水是个力气活,十几岁的时候,我的身体瘦弱,别人挑水健步如飞,可七十多斤的水担压在我的肩上大沉沉。半里地的路,到家后往往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娘看我肩头咯出红印子,心疼得直抹眼泪。

冬天挑水更不容易,井沿上滴水成冰,担心冰滑,常把筲掉井里头。

大槐树沾了老井甜水的灵气,更加郁郁葱葱,愈老弥坚。村支书也每自比曹孟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入夏,大槐树如伞绿荫遮盖了半条大街,一穗穗槐花挂满枝头。“五月槐花十里香,花香引蜂采蜜忙。 白花透黄绿叶衬,漫步惬意好乘凉。 一树槐花十里香,宛如白雪树间藏。 丰年不觉灾年贵,百姓阳春救命粮”。

抬望眼,大槐树“伞”底部有一截树叉足有一尺粗,粗大的枝叉上露着一段残留的生锈粗钢筋,更加一脸沧桑。那是大集体时,生产队里上工,悬挂的那口大铁钟留下的。而今,铁钟早没了踪影,村支书更是多年不再敲钟了,只留下了永远长在树中的残余钢筋。

槐树的年龄比我大十多年。六十多年过去了,喧嚣归于沉寂,记忆渐渐变得朦胧与淡忘。每当我站立在槐树下,小时候村支书再家门口召集乡邻们上工,敲击铁钟长鸣,乡邻们带着农具,聚集上工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

而今这里成了老人门休闲的地方,依然传播着村里的故事,传递着淳朴的乡音乡情。

大槐树下是发号施令的地方。大槐树傲然伫立,雄视百代,睥睨天下。这里是村子的最高处,是最开阔平整的地方,也是村里的“司令部”。那些年,乡邻们除了上工种地外,大都是守候在家。

阴雨天互相串门子,家长里短。春节各家各户都到大槐树下举行迎年、送年仪式,一户接一户,放鞭磕头。

村里的人情世事都是透明的。谁家起(盖)房子,需要帮工,村支书就站在大槐树下敲钟,召集社员安排:“各家各户注意了,明天东北方的王家上梁,谁家有空出个人去帮一下忙。”那时候,村里盖房相互之间帮忙,不像现在向外包工。盖房都是村里老少爷们齐上阵,顶多就是管顿饭而已。

村里的婚丧嫁娶,也是在大槐树下分派,全村人自动帮忙。

大槐树下是喜庆表演的舞台。逢年过节,夏收秋忙后,村里唢呐班子就会在大槐树下表演节目,搞个娱乐活动。有时婚丧嫁娶,赶上农活空闲,也会锣鼓喧天热闹活动一番。

唢呐俗称“喇叭”,由哨子、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组成,管身木制,音色圆润,回味悠长。明代王磬在其《朝天子。咏喇叭 》中有这样的描述:“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辩什么真共假?眼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演奏唢呐,一般都配有笙、锣、鼓、镲、木梆等民间传统打击乐器。因此,每逢演奏,村里往往人人参与,载歌载舞,增加了喜庆气氛。

在婚事中,常选用《抬花轿》《洞房赞》,轻快欢乐。在丧事中,则吹奏《将军令》《哭五更》,寄托哀思,委婉幽怨。

如今,唢呐作为民间文艺传统,成为村里文娱活动的保留节目。

大槐树下是安静古朴的故里。小时候,村子安静古朴,如同没有着色的画布,里里外外都透着古香、古色和古韵。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草是绿的,庄稼是葱笼和丰茂的。

清晨,听得见公鸡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中午时分,听得到母鸡下完蛋后,舒畅而清脆的叫声。黄昏时候,听得见路人路过某个人家的门口,惹得狗儿发出阵阵警惕的狂吠。那时候,村里随处能看到成群的鸡、鸭、鹅、狗,还有来来往往的路人。

村里人淳朴厚道,善良热心,耕种就耕种,收获就收获。喜欢实实在在,直来直去,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把秋收堆到场上翻晒,比较着产量,谈论着收获,灿烂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村里贫富差距不大,条件大都差不多。把亲情感情看得非常重,茶余饭后,累身不累脑。

乡村的夜晚是一幅美丽的乡土画卷。

大槐树下是干戈玉帛的村宴。“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抬头不见低头见。

常在在一个村里(锅)里摸勺子,难免勺子碰到了锅。

村里各家各户都在村周围种有自留园。门不上锁,家里的鸡、兔没看住,难免挣脱笼窝跑出来,进了自留园,把人家种的菜啄啃得心疼。受了损害,就会来到槐树下,喊出几句难听的话。骂街是不对,但牲畜下手狠了,人自然要着急。西北方的刘家被对门张家的老母鸡糟蹋了一小畦刚出苗的香菜,又丢了几棵大白菜,屋里人站在槐树下,就喊骂开了,甚至给被骂人起了外号。村支书也往往和稀泥,冤家宜解不宜结嘛,结果“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而告终。

大槐树下是乘凉的好去处,是老少爷们的村宴聚集地。傍晚时分,乡里乡亲时常端着饭碗有说有笑地汇集在这里。有个家里改善伙食的,就会充公,让你尝一口,他尝一口。在谈笑风生中传播着村里的大事小情。吵架的两方自然是劝和的对象,开始碗里的菜肴堆成山,互相道歉的话语吞吞吐吐。等吃罢饭,又是阳光灿烂,握手言欢了。

如今生活富裕了,家家空调、汽车、新住房。老支书早已故去,没有人再到大槐树下乘凉、吃饭了。青年人大都外出打工,大槐树下清静了。偶尔有几个老人在树荫下下棋,聊天,谈起昔日大槐树的风光往事,脸上还会有淡淡的笑容和念想。

村里淳厚的乡音乡情,也像长了翅膀,在大街小巷飘悠回荡,我每站在大槐树下,沉浸在浓浓的乡音乡情之中,如痴如醉,甜甜蜜蜜。

(工作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高密市支行 单立文)

通联地址:山东省高密市夷安大道325号农行东宿舍7号楼五单元

壹点号山东高密单立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乡音乡情 之 槐树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