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动物的自杀式交配,为什么明知会死,有些动物依旧奋不顾身

大家知道螳螂,大都是因为黑猫警长中吃掉新郎的螳螂新娘的形象深入人心,除了螳螂之外,在自然界中,存在食夫现象的还有一些蜘蛛等生物。

当然,除了食夫现象之外,红鲑鱼,出生在河流里,生长在海里,通常一生只洄游一次,交配产卵后即慢慢死去。洄游的红鲑鱼从海洋中带回了大量的养分,完成了大自然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动物的自杀式交配,为什么明知会死,有些动物依旧奋不顾身

还有宽足袋鼩,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它的个头不大,跟小老鼠一般。 宽足袋鼩在夏季交配,夏季结束后所有的雄性宽足袋鼩会全部死亡。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这一日,蜉蝣疯狂交配,然后死去。头足纲的深海乌贼会在繁殖季群体上浮,交配,用尽精力,留下卵囊后死去。

动物的自杀式交配,为什么明知会死,有些动物依旧奋不顾身

动物的自杀式交配,为什么明知会死,有些动物依旧奋不顾身?动物的自杀式交配是一种利他行为,属于利他行为中的牺牲行为。

在进化论中,人们将个体的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和后代 存活能力的综合尺度称作适合度 。 适合度越大,个体存活和 生殖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 但动物所表现的利他行为增加的不是自身的适合度,而是其他个体的适合度 。

因此,从适合度的角度出发,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通常就是指那些以降低自身的适合度为代价,从而提高其他个体适合度的 行为 。 换句话说,就是指那些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

动物的自杀式交配,为什么明知会死,有些动物依旧奋不顾身

其中牺牲行为多发生在老年生物和雄心,目的都是在遇到敌害时靠牺牲一部分来换取具有生殖能力和强壮个体以及种群幼崽的生存,牺牲的个体一般都是老弱者和雄性,而强壮者的基因比老弱者的基因品质要优秀,种群幼崽的存活率越高越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自己的基因也可以得以延续。这种生存策略就是靠自然选择来促进种群基因的优化,从而使种群更适应环境。

动物的自杀式交配,为什么明知会死,有些动物依旧奋不顾身

象群中,老象对幼象的教导也是一种利他行为

但是,雄性都是大无畏的牺牲吗?其实并不是,1977年道金斯提出自私基因理论。认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基因不仅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也是保护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有机体只是基因的载体,被基因控制的机器。

个体的行为,不管是利他的或自私的,都是在基因的控制之下。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无情的自私性,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可以利他,但基因上必须利己;表面利他,实质利己。

动物的自杀式交配,为什么明知会死,有些动物依旧奋不顾身

以红鲑鱼为例子,鲑鱼群为了可以回到原来诞生的水域产卵,而体内的基因为了让鲑鱼完成洄游,体内不断分泌强有力的激素,来对抗逆流,因此,在产完卵之后。红鲑鱼也精疲力竭,体内所有荷尔蒙系统失去平衡,免疫机制一蹶不振,无法抵御任何感染,肠胃、肾脏等器官也相继出现病变溃烂,最终死于感染及内脏崩溃。主导整个产卵史的激素就是被称为“压力荷尔蒙”的“皮质醇”(cortisol),所以鲑鱼完成繁殖后代的目的,就会死亡。

那基因为什么要这样做,基因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延续,虽然鲑鱼牺牲了,但是自己却得到了延续,表面上是利他,实质利己。

因为从基因的角度看,所谓进化就是指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变多了,而另一些基因变少了的过程,即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生物有机体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 的利他乃至自我牺牲的行为,表面上看似乎降低了自己的适合度。实际上增加了广义适合度即个体在后代中(不一定是 自己繁殖的后代)成功传播自身基因或与自身相同基因的能力。

动物的自杀式交配,为什么明知会死,有些动物依旧奋不顾身

我们可以看到,袋鼩也是如此,雌性袋鼩为了提高后代的生存率,它们会选择多个雄性配偶,而为了适应雌性的变化,单个雄性棕袋鼩不得不为了获得更多的后代的而做出努力,进而在进入繁殖期内,雄性袋鼩血液中就会存在极高水平的睾酮素和皮质醇(也称为“压力荷尔蒙“)。

睾酮素能让袋鼩调动体内所有的能量为繁殖行为供能,而皮质醇的增加让它们有更强的忍受疲惫和疼痛的能力。但后果可想而知,在繁殖结束后,由于过度的消耗,接踵而来的副作用使得雄性袋鼩悲惨地死去。

所以,为什么明知道会死,有些动物依旧奋不顾身,这是因为生物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基因的延续,即使是人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