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螳螂,大都是因為黑貓警長中吃掉新郎的螳螂新娘的形象深入人心,除了螳螂之外,在自然界中,存在食夫現象的還有一些蜘蛛等生物。
當然,除了食夫現象之外,紅鲑魚,出生在河流裡,生長在海裡,通常一生隻洄遊一次,交配産卵後即慢慢死去。洄遊的紅鲑魚從海洋中帶回了大量的養分,完成了大自然内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還有寬足袋鼩,這是一種十分有趣的動物,它的個頭不大,跟小老鼠一般。 寬足袋鼩在夏季交配,夏季結束後所有的雄性寬足袋鼩會全部死亡。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這一日,蜉蝣瘋狂交配,然後死去。頭足綱的深海烏賊會在繁殖季群體上浮,交配,用盡精力,留下卵囊後死去。
動物的自殺式交配,為什麼明知會死,有些動物依舊奮不顧身?動物的自殺式交配是一種利他行為,屬于利他行為中的犧牲行為。
在進化論中,人們将個體的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和後代 存活能力的綜合尺度稱作适合度 。 适合度越大,個體存活和 生殖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 但動物所表現的利他行為增加的不是自身的适合度,而是其他個體的适合度 。
是以,從适合度的角度出發,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 通常就是指那些以降低自身的适合度為代價,進而提高其他個體适合度的 行為 。 換句話說,就是指那些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個體生存機會和生殖成功率的行為。
其中犧牲行為多發生在老年生物和雄心,目的都是在遇到敵害時靠犧牲一部分來換取具有生殖能力和強壯個體以及種群幼崽的生存,犧牲的個體一般都是老弱者和雄性,而強壯者的基因比老弱者的基因品質要優秀,種群幼崽的存活率越高越有利于種群的繁衍,自己的基因也可以得以延續。這種生存政策就是靠自然選擇來促進種群基因的優化,進而使種群更适應環境。
象群中,老象對幼象的教導也是一種利他行為
但是,雄性都是大無畏的犧牲嗎?其實并不是,1977年道金斯提出自私基因理論。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機關是基因,基因不僅是自然選擇的基本機關,也是保護自我利益的基本機關。有機體隻是基因的載體,被基因控制的機器。
個體的行為,不管是利他的或自私的,都是在基因的控制之下。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征是無情的自私性,個體在行為表現上可以利他,但基因上必須利己;表面利他,實質利己。
以紅鲑魚為例子,鲑魚群為了可以回到原來誕生的水域産卵,而體内的基因為了讓鲑魚完成洄遊,體内不斷分泌強有力的激素,來對抗逆流,是以,在産完卵之後。紅鲑魚也精疲力竭,體内所有荷爾蒙系統失去平衡,免疫機制一蹶不振,無法抵禦任何感染,腸胃、腎髒等器官也相繼出現病變潰爛,最終死于感染及内髒崩潰。主導整個産卵史的激素就是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cortisol),是以鲑魚完成繁殖後代的目的,就會死亡。
那基因為什麼要這樣做,基因的目的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延續,雖然鲑魚犧牲了,但是自己卻得到了延續,表面上是利他,實質利己。
因為從基因的角度看,所謂進化就是指基因庫中的某些基因變多了,而另一些基因變少了的過程,即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生物有機體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出 的利他乃至自我犧牲的行為,表面上看似乎降低了自己的适合度。實際上增加了廣義适合度即個體在後代中(不一定是 自己繁殖的後代)成功傳播自身基因或與自身相同基因的能力。
我們可以看到,袋鼩也是如此,雌性袋鼩為了提高後代的生存率,它們會選擇多個雄性配偶,而為了适應雌性的變化,單個雄性棕袋鼩不得不為了獲得更多的後代的而做出努力,進而在進入繁殖期内,雄性袋鼩血液中就會存在極高水準的睾酮素和皮質醇(也稱為“壓力荷爾蒙“)。
睾酮素能讓袋鼩調動體内所有的能量為繁殖行為供能,而皮質醇的增加讓它們有更強的忍受疲憊和疼痛的能力。但後果可想而知,在繁殖結束後,由于過度的消耗,接踵而來的副作用使得雄性袋鼩悲慘地死去。
是以,為什麼明知道會死,有些動物依舊奮不顧身,這是因為生物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基因的延續,即使是人類,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