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给女儿的《人间》,理“残缺的魔方”

作者:道途孤寡

《残缺的魔方》

关于“理”不同拟合程度具象化的表现

在了解“理”是一个复杂、庞大、矩阵式如同魔方一样知识模型以后,对于这个知识模型的拟合过程,我认为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每个人通过学习建模总结规律的拟合过程,例如不同专业的学习、不同工作和生活的方法经验,依托网络接收的大量信息,游戏带来的虚拟练习等等,这些学习、工作、生活中建立的知识模型,大脑会自动拟合其中的规律,形成一套基于你这个生命个体独特的知识模型结构,如同一个残缺的小魔方。

给女儿的《人间》,理“残缺的魔方”

例一:一个人A通过专科美术专业学习,工作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谈过几次念爱,平时喜欢摄影、喝酒、创作,爱好的游戏是英雄联盟,信息摄取主要是B站、头条、抖音等平台,那这个人大脑的知识模型的主要构架就是依托于长期艺术专业学习的知识,长期从事设计工作获取的工作相关知识,生活日常及特殊条件经验获得三个方面而形成主要构架,其他的信息获取因无法拟合完整的知识,变成附属构架。

这种情况下,A大脑中的知识模型,对于宏观“理”的知识模型拟合度可能达到5%。

这里特别提出一点,就是每个人的专业学习问题,如果是我们国家人文类的专业学习,其专业领域内学习的知识,是可以拟合到“理”里面去的,而理科类的专业,几乎无法把专业学习的知识,拟合到“理”里面去,这也是很多人困惑,为什么我学习的专业知识放到社会上,就毫无用处的原因;也是很多理科生看起来不懂人情世故,比较呆直的原因;同时也是“理”为什么只能泛化“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而无法泛化人与自然之间”问题的原因,下面我会例举这种情况。

例二:我一个朋友,某大学矿业工程选矿专业博士,下沉历练过两年村支书,其他学科知识也有部分摄入,回学校后做本系的行政管理工作,恋爱经历少、未婚,平时生活较为单一,额外信息获取手段为网络信息平台、学术论文期刊等等。

我这个朋友的知识模型结构,主要就由其矿业工程选矿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其专业达成过程中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为结构之一;从小到大生活的经历产生的知识为结构二;专业领域工作和下沉历练村支书及本专业行政管理工作学习的知识为结构三;其他学科涉猎的知识为结构四;额外信息获取与自身大脑模型拟合的知识为结构五。

这种情况下,我这位朋友的大脑中的知识模型,于宏观“理”的知识模型来说,拟合度可能达到10%。那为什么一个学识渊博的博士,于“理”的拟合度并不比例一中的艺术生高出多少呢?

原因就是博士学习的专业知识领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而“理”的泛化边界,并不包含自然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从而导致其目前对“理”的拟合度并不会比例一的艺术生高的太多。

下面我将会用不同环境成长起来的个体来概括“理”的各种拟合程度,但不再具体解释其知识模型的构成,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的人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能够将“理”拟合到什么程度,下面举例的例一、例二只包含普遍规律,不包括一些特殊个体。

例一: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村支书,于“理”的拟合度为8%。

例二: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领导人级,于“理”的拟合度为70%。

例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于“理”的拟合度为80%。

例四:我们伟大的毛教员, 于“理”的拟合度是近代最高。

这里不具体评价各级别领导人对“理”的拟合度,只给出一个初始值及最高上限便于理解,自古我们中国就有“六扇门中好修行”和“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说法,实质上就是不同级别的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接触面学习的内容,普通人无法接触学习,因此大脑形成的知识模型与“理”的拟合度会产生比较大的区别。

例五:李鸿章,于“理”的拟合度为70%。

例六:蒋介石,早期于“理”的拟合度为30%,后期逐渐成长,峰值估计也就65%左右,这里郑重的强调一下,毛教员任何时期于“理”的拟合度都是降维打击蒋介石的。

下面的例子会以从事商业行为的个体来评估。

例七:从事不同行业商业行为的个体,

于“理”的拟合度为6%。

例八:某行业片区经理,于“理”的拟合度为8%。

例九:马云,于“理”的拟合度为25%。

例十:曹达旺,于“理”的拟合度为35%

例十一:任正非,于“理”的拟合度为40%。

商界人士受限于“经济理论”目前还在“理”的边界,无法有效融入“理”,所以普遍与“理”的拟合度不高,具体的冲突表现例如,资本是血腥逐利且不顾及任何手段的,与“理”本身所解决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会产生根本冲突,我们国家通过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将“理”泛化到经济学理论中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也是将“理”泛化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去,形成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这里就不展开了,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因其本身存在商、政混合交织,且欧美文明中并没有“理”这个知识模型,无法有效的综合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会逐渐暴露出其体制短板。

总结一下,通过专业学习、工作生活学习、额外信息获取等等方法构建知识模型,是我们拟合“理”的过程,这是“理”拟合方式的一种,这种方式的缺点就是永远没有人能将“理”拟合到100%,就算你无限提高生命个体的生存寿命,且将可以学习的范围扩展到无限大(例如让某个生命利用无限的寿命,去体验地球上每一个生命个体独特的生活工作),也是只能无限接近拟合100%,而做不到拟合100%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一节中提到,我们中国几千年历史,百亿级的人口基数,只有两个人完整的拟合了“理”。至于为什么,在以后的章节会解释,这里埋一个伏笔,中华文化中,“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还有没有其他的重要组成部分呢?答案是肯定且显而易见的,包含在一个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中。

给女儿的《人间》,理“残缺的魔方”

下一节会讲到“理”的另外一种不可复制的拟合方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