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在务农,家里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到了他父亲曾麟书这一代,天天被逼着读书。可能家里实在是没有读书的基因,父亲参加了十七次科举考试,才勉强考中了秀才。
在这样的环境下,曾国藩背负着两代人的希望,在他六岁的时候进私塾读书。十四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曾国藩在读书这件事上,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开窍。
甚至还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曾国藩半夜在家里背书,结果藏在房上的小偷都背下来了,他却还没有背下来。可见,小时候的曾国藩真的没有那么天资聪颖。
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屡屡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他的学生李鸿章也说他太“儒缓”。就连他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
可也就是这种“愚笨”,让曾国藩身上有着超乎寻常的勤奋和坚持。
在清朝时期,秀才考试分三关:县试、府试和院试。想要参加考试,曾国藩需要从家里走一百二三十里到县城,再从县城跋涉二百多里到长沙府。如果以单程三百五十里计算,曾国藩为了考一个秀才,他足足走了近五千里路。就算这样,曾国藩还是屡考屡败,连续落榜。
但是,曾国藩却越挫越勇,越笨越努力。
他知道自己太笨了,想要笨鸟先飞,那就只能依靠超乎寻常人的努力。他告诫自己,读书的时候, 这句话读不懂,就不读下一句话;这本书没有读完,就绝不读下一本书;不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就不睡觉。
曾国藩曾说过:父亲教他读书时,从早学到晚,如果记不住,父亲就反复讲,反复读。走在路上,父亲在给他讲;晚上睡觉躺在床上,父亲也在讲,一定要让他学会了才罢休。
就是这种“笨拙”的学习方法,让曾国藩养成了勤奋, 踏实的性格,也为自己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终于在道光十三年,曾国藩考中了秀才。也是因为这么多年的沉淀和积累,曾国藩的人生从此开了挂。这之后的第二年,曾国藩中了举人。五年之后中了进士,皇帝亲授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愚笨”的少年时代,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