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作者:鉴史论

在南美洲东南部的乌拉圭,生活着一个中国人,他叫做萧子升,是1952年来到这里的,在乌拉圭从事教育工作。

1955年,我国一个文艺代表团到乌拉圭访问,团长是湖南人,临行前毛主席嘱咐团长:“乌拉圭有一个叫做萧子升的中国人,他是我的朋友,你去了之后跟他联系一下,我希望他能回国。”

萧子升和毛主席以及团长都是老乡,但是这位团长抵达乌拉圭后,以老乡的身份求见萧子升,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萧子升

一直到1976年,萧子升再也没有跟大陆的任何人联系过。那年的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两个月后,生活在异国他乡的萧子升也去世了。

萧子升跟毛主席同年去世。巧合的是,萧子升的出生日,也仅比毛主席晚8个月。

那么这个曾经受到毛主席邀请的萧子升到底是谁?他跟毛主席有怎样的关系?

萧子升,1894年8月出生在湖南湘云县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父亲萧岳英曾经到海外留学,回国后从事教育,他的弟弟萧三是著名诗人。

萧子升的父亲因为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教书,所以他很早就跟着父亲上了小学,后来他又到湖南第一师范读书。萧子升在上小学的时候,写的作文就被全校传观,到了湖南第一师范的时候,他写的诗文更是时常在校内展览。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毛泽东(2排左3)

当时毛主席的老师兼岳父杨昌济先生特别欣赏萧子升的文采,他把萧子升的作文中精警的句子抄录下来,以备品鉴。杨昌济先生有三大得意门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还有一个就是萧子升,此三人被称为“湘江三友”。

毛泽东在上东山小学堂的时候跟萧子升相识,那时候,萧子升虽然比毛泽东小8个月,但是上学却比毛泽东早三届。

毛泽东跟萧子升的弟弟萧三是同班同学,而且两人的关系非常要好,所以毛泽东在上小学堂的时候就跟萧子升认识了。

毛泽东曾经向萧三借阅过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毛泽东读得特别入迷,他读完书向萧三还书的时候说:“华盛顿用八年的时间才建立了美国,我们也要做长期奋斗的准备。”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萧三

1913年,毛泽东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读书,后来该校合并到一师,而萧子升当时就在一师读书。

萧子升诗文俱佳,毛泽东文采不俗,这两个人可谓惺惺相惜。毛泽东曾经写过一篇特别有分量的文章,题目叫做《心之力》,杨昌济读了之后,大为赞赏,杨先生激动之下给这篇文章在满分之外又多打了5分。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照例在校内被广泛传阅,萧子升当然也看到了毛泽东的文章,两个人都对彼此的才华十分欣赏,他们之间也就增加了一份相知,友谊更加深厚了。

萧、毛二人虽然不在同一个年级,更不在同一个班级,但是两个人志趣相投,所以即使在短暂的课间,两个人也可能会聚在一起,他们小则谈论课程,大则谈人生,谈社会,甚至谈改造世界的话题。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杨昌济

一师的后山名叫妙高峰,从校园出去,几分钟就能攀上这座小山。妙高峰也常常成为两个好朋友纵论古今的好去处。一次,两人在山上谈论时局,毛泽东说:“康有为的变法革新已经过时,孙中山搞革命虽然走对了路子,可惜他手里却没有兵权。”

萧子升也说:“袁世凯是个罪犯,他手下的军官不过是他的傀儡而已。”

两人对现实都非常失望,他们一致认为中国需要一种新生的力量,才能改变当时的黑暗现状。

萧子升和毛泽东都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而萧、毛二人也同样崇仰自己的恩师,杨先生无论治学和修身都堪为年轻一代的师表。

受恩师的影响,在治学上,萧、毛二人都兼容百家,取众家之长;在修养上,他们都能以诚为本,刻苦自励。两人以恩师为楷模,又有恩师的指导,学问、道德均日日精进。

毛泽东对萧子升特别赞赏,对萧子升在学问、道德上的进步给予了很高评价:“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子升可谓能遵师训,且足以发者也。”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1915年,萧子升早于毛泽东从一师毕业,两人虽然不在一处,但是却并未中断联系。从1915年到1918年,两人靠书信来往,交流思想,单是毛泽东写给萧子升的信就有13封。

在信中,两人探讨最多的是学问,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两人的研究都很精深。萧子升曾援引《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回信说:“多言也许会招愆,但这不能成为废言的理由,就像不能因噎废食一样。”

1915年,还在一师读书的毛泽东,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他编辑了一本书,名字叫《汤康梁三 先生之时局痛言》,他知道萧子升写得一手好行书,就写信请萧子升题写书名,萧子升收到信后,马上写好书名送给毛泽东。

萧子升知道毛泽东酷爱读书,常常苦于无钱买书,1916年,萧子升打算把祖上留下的77种古籍无偿赠送给毛泽东。

毛泽东对萧子升的慷慨馈赠非常感动,但是他考虑这是萧子升祖上的遗产,没有200块银元买不来,当时的萧子升也不富裕,而且读完这些书没有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做不到,所以毛泽东还是婉言谢绝了萧子升的美意。

毛泽东读书不仅多,而且还非常庞杂,他既读古籍,更读当时的流行书刊,萧子升总是设法提供他所需要的书籍,比如杨度的《君宪救国论》,还有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杂志。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青年毛泽东

1917年,萧子升把自己多年读书的笔记和心得汇集成书,取名《一切入一》,请毛泽东给这本书作序,毛泽东慨然应允,写下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文,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

令萧、毛二人都终生难忘的是,他们在1917年的夏天,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徒步到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县做了一次历时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两个胸怀天下的年轻人要学先贤行万里路、读无字书。

出发的时候,萧子升诗兴大发,作诗一首以壮行色:“雨伞行囊荷一肩,头无冠戴手无钱。去看山河千万里,如何整顿仗空拳。”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萧子升(影视剧形象)

这次社会调查,他们考察了五县的农村经济,了解了农民的生活,同时也遍览各地的名胜古迹。

但是徒步旅行毕竟充满了艰辛。因为他们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农村,所以一路上跋山涉水,十分艰苦,白天他们冒着酷暑,头顶烈日,徒步赶路,晚上则大地当床,石头作枕,蓝天为帐,明月为灯。

因为身无分文,他们一路上主要靠同学和好心人的接济。此外他们靠自己的才学赚了点小钱,比如他们给沿途的酒楼茶庄、钱庄商号写字写对联,赚点润笔。当然萧子升的字写得好,他自然是主笔,毛泽东则负责跑腿,给人家送字。

这次调查活动,他们深入湖南农村,了解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革命和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一个月的共同生活中,他们并肩而行,抵足而眠,风雨同舟,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

当他们结束这次旅行回到长沙的时候,两人还专门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很多朋友知道了他们的这次传奇经历,称赞他们“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毛泽东和萧子升的剪影

面对当时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局面,萧、毛二人都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组织,搞一次思想革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思想。他们相约发布征友启事,在长沙范围内寻找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他们联络了一些有志青年,在1918年4月成立了新民学会。学会选举萧子升任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共有基本会员20人,后来发展到80多人。

新民学会成立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到北京组织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1918年萧子升和蔡和森首先到了北京,在杨昌济先生的引荐下,他俩拜会了蔡元培和李石曾,在蔡、李两位名流的帮助下,他们积极募集旅法的费用,并且办理了有关手续。

不久,毛泽东也来到北京,他一面和萧子升、蔡和森联络赴法事宜,一面在北大图书馆找了一个助理管理员的工作。萧子升被委任为华法教育会的秘书,专门负责办理各地赴法青年的有关事宜。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1919年萧子升作为第一批赴法学子踏上了去法国的轮船。到法国后,他就负责接待从国内来的留学人员,前后接待了20批,共2000多人。

萧子升和蔡和森到法国后,一边组织新民学会的会员参加学习,同时积极思考讨论法国的各种思潮。而毛泽东则在国内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并主编了《湘江评论》杂志。

在法国,赴法学子形成了各自的思想。蔡和森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萧子升则接受了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国内的毛泽东跟蔡和森一样,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赴法的新民学会的会员在蒙达尔纪召开了“蒙达尼会议”,有20余名会员参加,会上讨论了改造中国的途径问题。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蒙达尼会议参会人员的合照

蔡和森和大部分会员主张组织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从而实现改造中国的目的。萧子升则主张温和的革命,即以教育为手段的革命,其实就是通过改良来改造中国。

会后,蔡和森和萧子升都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蒙达尔尼会议的主要内容,并分别阐述了他们各自的主张。毛泽东当然是赞成蔡和森的主张,而对萧子升的改良主义持反对态度。

1920年,湖南自治运动失败,毛泽东彻底抛弃了改良主义的最后一丝幻想,从而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在给蔡和森的两封信中,批评了萧子升试图通过教育改造中国的方式,还指出:“现在的教育是资本主义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毛泽东对蔡和森的观点大加赞赏,主张实行俄国式的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国。

1921年,萧子升回国,并回到长沙,在长沙萧、毛两位好友久别重逢,但两人见面之后却发生激烈的争辩。显然争辩的根源在于两人的信仰迥异,两人一个主张改良,一个主张革命,他们各执己见,谁也不能说服对方。

在争论的过程中,毛泽东非常激动,甚至大动肝火,他对萧子升说:“那你就继续穿你的长袍马褂吧!”

这次争论,成为萧、毛二人关系的分水岭,自1926年后,萧子升和毛泽东断绝了来往。

萧子升和毛主席因何事决裂?建国后,为何萧子升移居乌拉圭?

众所周知,后来毛泽东参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领导党和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取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他改造中国的梦想。

而萧子升曾经在国民政府内任职,后来李石曾在法国创办中国国际图书馆,他在图书馆担任馆长。1951年图书馆搬到了乌拉圭,萧子升在次年也跟着搬了过去,并一直生活到去世。

萧子升堪称旷世奇才,但他在政治上却走上了一条歧途,导致他未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他跟毛泽东年轻时友谊深厚,但因为政见不同,这对知己最终成为陌路人。

毛泽东曾经给过萧子升机会,希望他能回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此人太过固执,竟然驳回了毛泽东的邀请。不得不让人感叹,在有些时候,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