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努尔哈赤传

作者:管要你管

序章 天下归心

日丽于天,光照大地。

大清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早晨,晴空纯净澄明,光洁得不带一丝杂色,初升的旭日光艳耀目,散射出无远弗届的金芒;宏伟壮丽、金碧辉煌的大清皇宫在阳光的映照下反射出炫目的金光,黄色的琉璃瓦灿烂得宛如以黄金铺成,红色的高墙宛如敷了一层金粉,汉白玉栏杆和台阶披上金衣,像是在回应天上散下的璀璨光华。

努尔哈赤传

这璀璨光华也像是自身的投影——大清帝国的生命力正处在蓬勃旺盛的青壮期,丽似朝阳,灿如春花;百姓安乐、国家富强的太平盛世刚刚展开,也有如旭日般渐次上升,渐升渐强,渐升渐臻辉煌的时代。

大清帝国的领导人——康熙大清帝国的领导人——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更是这璀璨光华的投影,刚满三十岁的他,英姿勃发,智慧成熟,很自然地流露出一股强旺的生命力,一股卓然的英气和一股坚定的自信;因禀赋聪明和好学不倦而得来的智慧,已转化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坚毅、务实的个性使他能脚踏实地的治理国事、规划未来,逐步完成创造盛世的理想;他已做了二十二年的皇帝,亲政已十六年,已带领大清帝国走上康庄大道。冲龄即位时辅臣弄权的政治危机早已消失,自明末至大清开国之初,民间经济萧条、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早已改善;自开国以来就是重大隐忧,而后衍成战祸,曾严重到南方多处国土失陷的“三藩之乱”已在前年平定;而今,国内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人民安乐,举国欣欣向荣,人人充满希望,迎接更美好的远景。他正在迎接一桩意义非凡的历史性大事。

这一天,远在台湾的提督福建水师、总兵官施琅代表他在台南赤嵌楼接受郑克塽的请降,受降仪式将隆重举行,此后,台湾纳入大清的版图。

施琅所上的《台湾就抚疏》早在前几天就送到御前,《赍缴册印疏》则刚刚收到(注一)。他特命中官在大殿上朗声诵念,让大臣们仔细聆听,了解情况:

“……郑克塽差兵官冯锡珪、工官陈梦炜,刘国轩遣胞弟副使刘国昌,冯锡范遣胞弟副使冯锡韩,具降本稿到澎湖军前,一一悉听臣言。臣察其真诚向化……郑氏差官求抚,盖因澎湖失险,故革心归诚……本月二十七日,郑克塽复差冯锡珪、陈梦炜同吴启爵、常在赍具降本一道,及缴延平郡王册一副、印一颗……”

他也在仔细聆听,而心内涌起阵阵的欣慰和重重的感怀,使思潮澎湃回荡,如海涛卷起满天缤纷的浪花般华灿。

台湾问题已经延宕了许多年,早在顺治朝,郑成功率众抗清之际,同时与朝廷谈判,提出接受招降的条件,但,朝廷派人与之协商多次而无结果(注二)。顺治十八年,兵败的郑成功率众入台湾,逐走荷兰人,自据台湾,成为台湾的领导人(注三);郑氏以明延平郡王自居,采用明永历的年号,实际上也确是明朝的残余势力,如不做完善的处理,大清帝国便像失了个角似的带着缺憾。

努尔哈赤传

郑成功入台的第二年即病逝,长子郑经继承,台湾问题也就延续了下去;那年是康熙郑成功入台的第二年即病逝,长子郑经继承,台湾问题也就延续了下去;那年是康熙元年,他年方九岁,即帝位不久,国家也处在新生的婴幼期,不宜用武;其后又遭逢三藩之乱,不能分散力量对台湾用兵,因而虽有施琅、姚启圣等大臣连连奏请早日收服台湾,他都以时机未到而缓议;直到三藩乱平,再无后顾之忧;而台湾因郑经去逝,权臣冯锡范把持一切,杀长立幼,形成变局(注四),以致人心不安,实力减弱,他认为时机已到,才批准施琅等大臣的请求,对台湾用兵。年逾六十的施琅重新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专门负责攻台事宜;到任后,他加紧作战前准备,而后于今年五月在厦门集结舟师,六月初移师铜山,十三日祭江,十四日辰时出发,进军澎湖,十六日与刘国轩率领的郑军在澎湖外海交战,双方互有伤亡;二十二日再战,郑军大败,刘国轩与少数残部由吼门逃回台湾……他在闰六月二十九日收到施琅的《飞报大捷疏》,疏中详细报告了双方交战的情况,而深知他心意的施琅在大胜、登陆澎湖后作了非常正确的措施,尤其是安抚澎湖居民,宣布免除三年的徭役赋税,和优待郑军战俘,给以银米袍帽,为伤者治伤,为死者收敛,愿降者优遇,不愿降者派船送回台湾;两件事,使得人心归服,也促使郑克塽在短短几天内就决定弃战降清。这是最圆满的结局,台湾本土未遭兵灾,台湾居民未受损伤,而明朝的年号和残余势力澈底结束,国中再无与大清并立的年号;国家统一,天下归心。

努尔哈赤传

对于治台的方案,初步的措施他已指示施琅,命他在受降后立即颁布《谕台湾安民生示》首先,严禁官兵扰民,不准一丝一毫侵取民间;同时,减税十之四,并免去一切名目的徭役,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改善民生,使早趋富足安乐;对于郑克塽、刘国轩等降人,因系主动率众归心、纳土投诚,实属可嘉,应予优遇,宜早护送来京,赐以爵位、田宅、金帛,使其在京安心定居。

这一切,都令他感到欣慰、满意,更且带着几许感动,中官诵读完施琅的奏疏后,他亲自晓谕羣臣:

“台湾归服,乃我大清开国“台湾归服,乃我大清开国以来的一大要事,殊堪告慰——我大清开国,系我先祖立下宏愿:为万世开太平;历经我太祖高皇帝于艰难中奋斗不懈,开创基业;我太宗文皇帝克绍箕裘,扩充规模;世祖章皇帝承天继志,入主中原,完成大业,惟有三藩未定、台湾未收,为毕生之憾;朕即位二十二年来,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为完成先祖遗愿而夙夜匪懈——而今,天下归心,大业无憾,亦我列祖列宗英灵庇佑之力,朕当择日亲自出关祭陵,以大业已成,天下归心,告慰我列祖列宗!”文臣之首的大学士明珠立刻率百官颂赞:

“臣等恭贺皇上完成建国大业,国家统一,天下归心——”

紧接着,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声浪非常大,大得像代表全国万万人的声音,也像代表大清帝国的宏伟;他端坐在大殿上,一如往昔地接受颂赞,而不经意间一抬眼,透门透窗而入的金黄色阳光既将殿上映照成一片片光明,烘托得鱼贯而立的文武百官形成一片辉煌,也有几丝直欲进到他的眼帘上来,他的心被触动了一下,轻轻一颤。

突然间,他兴起了一股安邦治国的理性思维之外的感怀,胸中热潮起伏,眸光耀金;他想起了代代相承的传说,自己的远祖布库里雍顺是天女奉天意、吞朱果感孕、为安邦定乱而生;这个使命代延绵多年,一直积累到曾祖父努尔哈赤手里才开始具体实现——他从小耳熟能详、得到过许多启发的曾祖父以十三副甲起兵,乃至建国的史事也如巨浪奔腾般的回到心中,而致热泪盈眶。

努尔哈赤传

举头迎向艳阳,他的心中充满了感动,默默自语:

“自我太祖高皇帝以十三副甲起兵,至今恰是百年……积累四世,完成大业,终不负天意……今后,当更加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创造出青史上的辉煌盛世……”

经过百年的奋斗,而有未来的辉煌;他心情激动,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起前三代的先人在这百年来开创基业的过程……

大清开国是宏伟之业,也是一页奋斗史。

注一:施琅对台湾用兵时,每隔几天就向康熙皇帝题呈奏疏,报告战前战后的一切状况,留下非常丰富的史料,俱收录于《靖海纪事》一书。

注二:清廷自顺治九年十月开始决定招降郑成功,旋即派人进行;最后一次是顺治十七年七月,八年中共计谈判四十六次;参见吴正龙著《郑成功与清政府间的谈判》(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

注三:郑成功于顺治三年起兵,初时实力不大,活动的范围约在厦门附近的鼓浪屿、安平、海澄一带,对清朝的影响不大,甚至多次为清军所败;直到顺治七年,他或逐或杀了叔父郑联、郑彩、郑芝莞等人,掌握了父亲郑芝龙所属注三:郑成功于顺治三年起兵,初时实力不大,活动的范围约在厦门附近的鼓浪屿、安平、海澄一带,对清朝的影响不大,甚至多次为清军所败;直到顺治七年,他或逐或杀了叔父郑联、郑彩、郑芝莞等人,掌握了父亲郑芝龙所属的旧部,才发展为拥有六万兵将的大股势力;顺治八年,南明的鲁、唐二王不和,且为清军所败,鲁王在走投无路之际投靠他,使他声望提高,且有机会吸收水师名将张名振等人的部队,实力大增,这才有力量与清军为敌,也打了不少胜仗;顺治九年后,他成为东南方面抗清军的主力,与在西南活动的以永历帝为中心的抗清军旗鼓相当,而郑成功虽奉永历正朔,却不听命于永历,是实质上的独立体,并自行在东南一带扩充实力。顺治十五年,他联合张煌言所率的抗清军大举北进,入长江,趋南京,但因遇飓风,损失惨重而退;第二年再度北进,兵临南京,但他心存观望,亦同时与清廷谈判,而停步不进,使清军得以从容部署,将他打得大败,退回厦门;他无力北进,为突破“地蹙军孤”的困境,遂渡海赴台湾。注四:《清史稿》、连横《台湾通史》、江日升《台湾外记》等书对郑经逝后,台湾政局陷入混乱的情形都有详细记载,观点非常一致;谓郑经死后,冯锡范弑经之长子、已任监国的郑克(土臧),立次子郑克塽,克塽年幼,且为冯锡范之婿,因而大权尽入冯锡范手中;而诸多有关施琅、李光地、姚启圣等人的传记,则谓,这些原本就主张攻台的大臣,在听到台湾发生政变的时候,认为郑氏政权已濒临灭亡,因而急请康熙皇帝定夺攻台大计。注四:《清史稿》、连横《台湾通史》、江日升《台湾外记》等书对郑经逝后,台湾政局陷入混乱的情形都有详细记载,观点非常一致;谓郑经死后,冯锡范弑经之长子、已任监国的郑克(土臧),立次子郑克塽,克塽年幼,且为冯锡范之婿,因而大权尽入冯锡范手中;而诸多有关施琅、李光地、姚启圣等人的传记,则谓,这些原本就主张攻台的大臣,在听到台湾发生政变的时候,认为郑氏政权已濒临灭亡,因而急请康熙皇帝定夺攻台大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