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风·无衣》从小小的附庸秦嬴唱到大秦帝国

作者:燕雀趣

《诗经》中战争诗数量众多,自成一个大类。不过这些战争诗绝大部分都表达了军旅之苦,情感以怨恨战争、讨厌战争、反对战争为主。

唯有《秦风·无衣》表达对战争的热情饱满的情绪,完美地展示兄弟般的情谊、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

《秦风·无衣》共三章,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作为秦嬴的军歌、战歌,由小小周朝附庸秦嬴唱到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它是秦君誓师的誓词,也是秦军的动员令。全诗充满激昂慷慨,在后世有人认为,唐朝的边塞诗远远没能达到的高度。

《秦风·无衣》从小小的附庸秦嬴唱到大秦帝国

而这首战争诗创造背景源于周宣王时期,诗中的王指的是周宣王,并非指秦国君主。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才开始称王,是秦国第一位称王的秦君,而秦惠文王的父亲秦孝公死后也只是称公。

周宣王在位时,横扫周王朝四周的蛮夷。这首诗就是记录周王朝与秦嬴共同讨伐西戎的一场重大战役。

话说秦嬴第四代家主秦仲奉周王的命令,带领秦嬴与西戎拼死厮杀,不幸战死。后来周宣王决定与西戎决战,于是让秦嬴第五代家主秦庄公率领秦嬴与周王朝的七千人马合师讨伐西戎。诗中的“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指的是周王朝的军队与秦人同仇敌忾。

最终秦庄公大败西戎,迎来西周晚期的高光时刻。

秦嬴和王师大败西戎是《秦风·无衣》的创作主题,而令《秦风·无衣》广为流传是在秦哀公时期。

公元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楚昭王外逃,楚国大夫申包胥千里迢迢来到秦国求救。

秦哀公因为憎恨楚平王胡作非为,认为楚国灭国是罪有应得,因此不愿出兵救助楚国。

当初楚国来秦国为太子建求亲,秦哀公就把女儿伯嬴嫁到楚国,给楚平王的儿子太子建当妻。但是楚平王见伯嬴绝色,强占儿媳妇伯嬴又赶走太子建,而且听信谗言迁怒于忠心耿耿的太子老师伍奢。

楚平王又为斩草除根,派人追杀伍奢的儿子伍子胥,因此伍子胥十分憎恨楚平王,楚国就此埋下重大隐患。

后来伍子胥到吴国,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辅助下,吴国日渐强大,最终吴军攻破楚国的都城。吴军在楚都肆意妄为,演绎出了人间地狱。

国都被攻破,宗庙被毁,楚人又无力反抗,楚国相当于宣布灭国了。在当时一国的宗庙被毁相当灭国,但是灭国后复国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春秋时期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各国往往愿意出兵去协助逃亡的君主或者太子,明面上是讲仁义,而暗地里是可以获得好处,甚至是间接控制住一个国家。而战国时期,其他国家愿意出兵救助即将灭亡的国家,主要是害怕一家独大,威胁到本国的安危,割地各种好处也都是明目张胆地谈了。

申包胥见秦哀公不愿出兵,赖在秦国宫门外日夜痛哭。最终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哀公。

《秦风·无衣》从小小的附庸秦嬴唱到大秦帝国

​秦哀公出宫门赋了《无衣》,吹响了出兵救楚的号令。秦军奔向楚国国都,击败吴军。吴王阖闾见秦军来势汹汹,便收兵回国,楚昭王重新回到楚都,楚国才复国。

总结来说《秦风·无衣》歌颂了秦嬴与​王师​共同伐西戎的事迹,而后在秦哀公手上大放光彩,被世人熟知。故此,也有人认为《秦风·无衣》是秦哀公的创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