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群雄并起,自诸侯会盟讨伐董卓失败之后,再也无人为朝廷出力。各个诸侯人人为自己打算,个个都有做天子夺取天下的心思,但是袁术的一个举动,却让曹操和司马昭这两个实际上已经掌握汉朝和后来的魏国命运的人不敢辄称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袁术出身显贵,祖上是东汉四世三公,名门之家。是司空袁逢之嫡次子,和袁绍是兄弟。但是袁绍过继伯父,成为袁成的养子,一般称袁术为袁绍的堂弟,其实两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袁术割据淮南,实力强大。孙策为了向袁术借兵,就把传国玉玺作为抵押,借了3000兵回江东发展自己的势力。这块传国玉玺是孙坚在十常侍内乱时在井中捞起的。当时的袁绍接到密报说孙坚得了传国玉玺。孙坚于是发誓说,如果我得了传国玉玺,我将死在刀箭之下。这才脱离了诸侯会盟。最终孙坚回江东时受到刘表的狙击,果然死在了刀箭之下。
袁术得到了孙策的传国玉玺,加之自己地广粮多,不由得产生了做皇帝的念头。这想法一提出,有人反对,说以前周朝的祖先后稷有功德,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三世,但是周文王还是做一个名义上的商朝的大臣。你的家世虽然四世三公,但比不上周文王的家世;汉朝虽然衰微,却没有商纣王的残暴。周文王都不敢取代商朝称王,主公你不能称皇帝啊!袁术发火了,说:“袁姓出于陈姓,陈出于大舜,国运属土,大汉属火,土代火,正当其时。又有语说代汉者当涂高,我字公路,说的就是我啊。”当然这都是夺人天下的借口。袁术于是建号仲氏,乘龙凤辇,做了皇帝。
袁术称帝后,先起兵攻打吕布,吕布打败了袁术,袁术退守淮南。曹操也起兵攻打袁术,口号就是讨逆。此时的袁术已经是人人的眼中钉,袁术很快就兵败渡淮。最后病死在刘备(受曹操委派)的征讨之中。
身为汉臣却篡夺帝位,受到天下人的唾骂,叛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这是袁术给各个心怀鬼胎的诸侯树立的活生生的例子。有了这个例子,当有人劝曹操称帝时,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其实曹操心里明白自己是汉臣,如果称帝就是背叛,这不符合臣子之道。袁术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更何况自己已经大权在握,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做不做皇帝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一些形式和虚名罢了。儿子曹丕继承的是他的基业,身上汉臣的责任没那么重,如果曹丕做皇帝,天下的人会顺从很多。后来的情况也的确如曹操预料的一样,曹丕代汉而立,比较顺利地做了魏国皇帝。
历史在司马昭的身上重演了一次。司马昭也是魏臣,当时已经大权在握,司马孚劝他称帝,他也说了和要和曹操一样,“魏武帝不肯受禅于汉犹吾之不肯受禅于魏也。”有了袁术的反例和曹操的正例,司马昭也觉得没有必要称帝叛魏。果然司马昭病死,司马炎也顺利称帝。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袁术迫不及待称帝,背上叛逆的骂名,招致各路人马讨伐。曹操,司马昭有鉴于此,没有接受皇帝的虚名,让继承自己基业的儿子做皇帝,减轻背叛的骂名,实在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