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寻找艾黎在上海的足迹

周多星

寻找艾黎在上海的足迹

早就想到上海走走艾黎当年的足迹。今年10月,因山丹发生疫情,困在上海月余的我终于如愿。

那是一个星期六,我一大早就出了门,去愚园路1315弄4号,这是每个艾黎人都神往的地方。

我的住所在国定路铁村小区。出了小区不远就是五角场。记得有个资料说,站在艾黎当年工作的虹口救火会瞭望塔上,就可以看到五角场。这里是杨浦区最繁华的地方,是当年旧上海着力打造的上海中心,估什也是艾黎常来的地方。在五角场地铁站乘坐十号线很快到达了豫园。一出车门,看到大大的站名,我立马意识到坐错车了,我应该去的地方是愚园,而非豫园。问别人,果然错了。于是果断打车。从豫园坐车,经过人民路上延安高架到了北京西路,大约40分钟才到。

寻找艾黎在上海的足迹
寻找艾黎在上海的足迹

车在愚园路缓慢穿行,我被愚园路浓郁的老上海气息所吸引。不算宽阔的道路两旁,高大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保存完整的老洋房分布在两边。大路上车水马龙,人行道人流涌动,历史的醇厚与新潮在这里完美上演。 上世纪初,这里曾经是法租界、公共租界,一位在上海滩被称作“富甲王侯”的商人,在静安寺附近兴建了一座私家花园宅第,名为“愚斋”,愚园路从此得名。此后随着法国梧桐、西式洋房、咖啡吧的陆续出现,愚园路又成为了当时租界西洋绅士、洋行买办等名流汇聚之地。愚园路从1860年开始修筑,到公共租界1918年拓路完成,经历了58年方才成型。近百年来,有多少志士豪杰来到上海,在这里留下了故事。而愚园路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漩涡之中的洄流:这里既有着红色革命的足迹,也有民主运动的身影。许多大的历史事件,都能在愚园路上找到注脚。我们欣赏着一幢幢耐人寻味的老建筑,感叹这些大大小小的空间里不知承载着多少历史的风雨烟云?我们一扫而过的阁楼窗边,也许正是上世纪初某个达官巨商或志士文豪的书桌、茶几。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有多少重大事件在这里酝酿、演绎。这里保留着198栋老洋房,60处优秀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11处文物保护单位。百乐门、岐山村、涌泉坊、周作人故居闪过眼前,愚园路名人纪念馆、刘长胜故居、王伯群故居钱学森故居擦肩而过。随着1315弄的接近,我的心跳脏骤然加速,我不断猜测着它的现状和我心中的模样究竟有多大落差。

突然,车停在了一个小区大门前。司机说:到了!我被猛然拉回到现实。下车看,小区淡黄色的围墙上挂着艾黎故居的标牌。目光穿过黑色铁艺雕花大门,看到左手小屋是个鲜花店,右手住宅楼一楼的两间房新安了玻璃门和落地窗,墙面是装饰成墨绿色的,左面墙上有白色的艾黎头像和路易艾黎微展厅字样,右边是“愚园人家,红色印记”八个洁白醒目的大字。艾黎故居居然建起了微展厅,这使我感到意外的惊喜!门开着,门口小圆桌旁有个老同志,显然是值班的。他主动问,是否参观。我们迫不及待走进去,立刻与展厅的艾黎塑像来了个聚距离接触。第一感是:小而精。这是上海人特有的风格。今年七月,我随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团曾经看过的一大会址和国旗纪念馆,外表规模都不大。当然这也是上海寸土寸金、地皮金贵的情况所决定的,哪像大西北,村上搞个乡村记忆展厅也下不了几百平方。这个微展厅分里外两间,也就40个平方左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空间居然容纳了丰富的内容,以多媒体、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分为“走进愚园路1315弄”“路易·艾黎在1315弄的革命义举”“路易·艾黎在中国”“路易·艾黎的‘朋友圈’”“路易·艾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五个篇章。回到门口发现,测温计、登记册、留言簿一应俱全,规规整整,展示的文创产品也十分精美。我敬佩上海人做事的认真精细,纵是街道这一级别也不马虎。

浏览完展览,我和那位值班的老同志聊起天来。他说他姓陆,是社区义务值班员。他介绍说,这个展厅是今年六月由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布展完成的,附近的居民们自发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大家轮流值班、共同维护微展厅的日常秩序和场地环境。他说,以前讲述路易·艾黎的故是站在小区4号楼门口的铭牌下讲述,现在有了微展厅参观学习的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艾黎事迹了。他还说,艾黎的事迹他只知道大概,要详细了解,可以扫码。这又给了我一个意外惊喜。原来,为更好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还结合路易·艾黎在中国重要活动节点,整理出相对应中国共产党党史在该年份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在每一年份旁边张贴二维码,供参观者扫码学习。我连忙说谢谢,扫了码。和他说完话,我向小区里张望,一眼就看到了不远处的艾黎故居,对这个地方,我在照片上见过无数次。我快步走了过去。那是一座三层住宅楼,从表面看和其它住宅楼没有什么区别,显然是后来改造过的,不过还

寻找艾黎在上海的足迹

是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始风貌。路易·艾黎旧居,建于1912年,曾见证过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上海的红色岁月。路易·艾黎旧居是上海有名的历史文化建筑,这是一幢英国式双开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建于1912年,东西向而建,露天水泥台阶可直达二层居室,屋内设施齐备,底层会客室、餐厅、厨房等辅助用房,上层是左侧艾黎的卧室,中间为会客室和一间小工房,内置一台车床和一些工具,客房在右侧一间,底楼沿弄堂有汽车库,房前有小花园。这里是艾黎一生度过的最重要的时光,在这里也是他事业启航的地方。

在上海时,艾黎任英租界工部局工业科督察长。他参加了上海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共建立了联系。由于他是任职租界工部局的洋人,住处幽静,中共组织经常借此处开展秘密工作。中共上海党组织曾在住处的顶楼小间里架

设电台,用以与正在进行长征的红军保持通讯联系。他的住处还是中共党员的接头地点和避难所。史沫特莱曾把刚从东京来沪的国际问题专家陈翰笙带到此处,以躲避租界当局的搜捕,后又由艾黎护送上远洋轮船,脱离危险。鲁迅的老朋友日本人

鹿地亘和夫人池田幸子也曾因躲避日本警察的追捕而住进艾黎的寓所。令我惊讶的是,曾经在西安事变中担任联系张学良、促成的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中共中央代表刘鼎在此住了较长时间。提到刘鼎,他可是大鼎鼎。我正好看过一个专题片介绍他,被称为能文能武的军中奇才。20世纪30年代刘影鼎曾在上海特科工作。后奉命到西安直接负责东北军和中共中央的电讯联系工作。是他首先和张学良取得了联系,西安事变后成为中共代表团的“大管家”,刘鼎在西安事变前后,历时一年,经历了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

毛泽东多次说过:“西安事变,刘鼎同志是有功的。”他在隐蔽战线也立下了不朽功勋。曾营救过关向应,掩护过钱壮飞、李克农。他还是我国军工事业的奠基者,担任过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陕甘宁军工局副局长等职务。后来为培养能够掌握和维护飞机、坦克、装甲车和汽车等装备的技术人员,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摩托学校,刘鼎被任命为校长。此外,刘鼎还被朱德、彭德怀任命承担了新的军工生产任务。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了步枪生产的标准化与制式化问题,实现了大批量生产,还研制了能与日军抗衡的掷弹筒与炮弹,实现了子弹从复装到自造的突破,增加了子弹的产量,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还参加了黄崖洞保卫战,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望着这座在普通不过的小楼,谁又会想起有多少重量级人物从

这里走向历史舞台?

从故居出来,我没有坐车,慢慢在愚园路行走,感受当时艾黎在这条大街行走时的心情。向前走了十几米,就看到《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中共机关从武汉迁到上海后,决定继《向导》后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里面还原了当

时的场景。刘长胜故居是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这里是上海局的秘密机关旧址之一,也是刘长胜同志1946年至1949年在沪从事地下革命斗争时的居住地。整个陈列馆共设有三层展览区,也收藏了许多刘长胜同志的珍贵遗物。沿路不断和名人馆和历史故居相遇,虽有的未进去参观,但敬仰之情难以忘记。从艾黎居住的环境可以想象,一战结束后解甲还乡,经营农场受挫的艾黎来到这个革命氛围浓郁,精英汇聚的里弄,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充实。他和这么多有先进思想的革命者和文化人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意气相投,走上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光辉道理也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我知道艾黎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最离不开的,是因为一个伟大的中国女性——宋庆龄。时间还早,我们决定去宋庆龄故居,继续探寻艾黎之路。

恋恋不舍走出这条人文富集的历史街区,在静安寺站坐2号线,然后转11号线,不一会就到了目的地。走出地铁站,就是淮海路,也就是以前的霞飞路,这可是驰名中外的商业大道,可以和巴黎的香榭丽舍、纽约的第五大道、东京的银座相媲美。

沿街步行到淮海中路,沿路有杜重远故居等许多名人故居,上海的历史街区和名人故居保护做得非常好,几乎是原汁原味。

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大门并不起眼,里边却别有天地。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有700平方米,主楼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假三层楼房,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地层为客厅、餐厅、书房,二

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楼前有宽广的草坪,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四周围绕着百年香樟,我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情有独钟,果然不虚。

这幢乳白色建筑原是一个德国人的私人别墅,也有说是一个希腊船主的。从1949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将近15年之久,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和大量文物。

寻找艾黎在上海的足迹
寻找艾黎在上海的足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尊伫立在文物馆前的汉白玉宋庆龄雕像,宋庆龄端坐在藤椅上,神情是那样安详端庄,气度是那样雍容优雅,东方女性的美集于她的一身。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雕塑,没有之一。文物馆藏有宋庆龄文物1万5千余件,包括照片、来往书信、宋庆龄的大学毕业证书、藏书、生活工作用品、国务活动礼品、宋庆龄亲属物品以及历经磨难由宋庆龄精心保存下来的孙中山印章等。给我印象深的是她的毕业证,她十四岁就通过了清政府的考核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在宋庆龄故居,车库门前有个鸽子棚,养着一群鸽子,在棚里咕咕叫唤,有的在棚顶踱步。据说是宋庆龄亲手喂过的鸽子的后代。宋庆龄一生热爱和平,这些和平鸽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也许是对她最好的慰藉。车棚里停放着两辆汽车,一辆为1975年产的红旗轿车,一辆为1952年苏联赠送的吉姆轿车。故居为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里面所有陈设都是原样,看上去十分优雅和谐,特别是她收藏和购买的那些书画作品,显示了女主人高雅脱俗的品味。在这里,从时间上推断,与艾黎没有交集。但我从一个个图片和实物中,全面了解了宋庆龄在上海的那段伟大而曲折的历史,感受到了宋庆龄这个中国伟大女性身上蕴含的独特的魅力,体会到了一个民主革命者的博大而顽强的斗争精神。宋庆龄身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加之她自生的人格魅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艾黎正是有幸与她结识,得到她的全力支持,才促成他为新中国的黎明终身奋斗而做出了不朽功勋。可以说,宋庆龄是艾黎伟大事业的力量之源!从1933年在莫利爱路29号孙中山公馆有史沫特莱的引见,到1934年宋庆龄支持他和几个外国朋友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再到后请他创办《中国呼声》,创办国际工合,每一次创举后面,都有宋庆龄默默无闻的支持。如果没有宋庆龄的支持,艾黎的事业肯定会是另一种走向。我为找到了艾黎在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力量所系而兴奋。我默默站在宋庆龄汉白玉雕像前深深鞠躬,并久久不忍离去。虽然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走出了宋庆龄故居,我并未走远,一直在武康大楼下那条散发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光芒的走廊漫步,体味那久远的时光。当天晚上,我在租屋第一次早早睡着了。不仅仅是这天我起得早、走的路多而累了,我感觉相比较劳累,收获更多。

第二我扫码骑了共享单车,去了虹口救火会和虹口消防中队,体验和感受了艾黎初到上海时的心情。虹口救火会那栋1917年建成三层砖木结构建筑依然挺立着,我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门口骑车拐过弯来,它就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虹口消防队成立后四易其址,最后于1915年落定在上海吴淞路560号。虹口消防队的建筑按照法国早期具有欧洲大陆风格的建筑设计。主建筑是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中央为消防车库,车库地坪用柚木砖铺成,墙面贴瓷砖,两侧为各类活动室;二层中部为办公室,两侧为消防队员宿舍;三层为干部家属宿舍,走道里晾晒着衣物。屋顶中央直立着高五层约20米的瞭望塔。整栋建筑从空中鸟瞰是一只腾飞的和平鸽,这是典型的国外消防队的建筑风格。1991年上海市公安消防处改成上海市消防局。虹口消防队的全称就成了“武警上海市消防总队第五支队虹口消防中队”。虹口消防队不仅培育出一批领导干部,还培育了一批消防专家。作为中国最早的两个近代消防队之一的虹口消防队与时俱进,为保卫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了贡献。这也许是多艾黎的最好的告慰。走进虹口消防队队史陈列室里,可以看到一件件消防文物,一幅幅发黄的照片,它们向人们细细叙述虹口消防队在一个半世纪里从艾黎到后来者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

寻找艾黎在上海的足迹

拍过照,我骑车去了曲阳路的虹口消防中队。找到300号,已经变成了居民小区。292号烟酒商店的老板说,消防中队搬走好几年了。我又导航到了昆明路,找到了虹口消防救援

支队。门房里又消防员在值班。他告诉我,这里已经搬来三四年了,以前在哪他不知道。我问他艾黎的,他立马来了兴趣,滔滔不绝说了许多。后来虽然被告知不得进去,但我依然很高兴,我从与这个消防员的交流中知道,艾黎一直是他们支队的

榜样,学习艾黎精神,是队里的传统。我没有再坚持要进去,毕竟山丹正在发生疫情。我向年轻的消防员告辞,高高兴兴打道回府,原计划要去的十六铺码头也临时决定取消。因为我已经看到,艾黎精神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继续传承着,作为一个艾黎精神专职研究宣传者,应该感到欣慰。

作者:周多星,男,山丹艾黎纪念馆副馆长,中国散文协会会员,甘肃作协会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300多篇,中篇小说《小乡秘书》获《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征文二等奖,散文《胡马胡马,远放

焉支山下》获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散文《远去的驼队》获《飞天》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征文一等奖。主编有山丹民俗文化丛书五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