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官吏长寿,是一个奇怪的历史现象。人人皆知的是秦法严酷,秦朝人没什么自由度,好像过的都不太舒服,应该短寿才是。但经过严格训练的秦吏,竟然长寿,这很有意思,值得寻味。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赵佗,活了110岁左右,而且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岭南瘴气,丈夫早夭”的地方。早年间,岭南还是荒蛮之地,医疗条件非常有限,严重的男少女多,但赵佗却能脱颖而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实属不易。
有人会说赵佗可能有长寿基因,这恐怕未必,因为赵佗的后代都不长寿。赵佗的太子比赵佗去世的早,赵佗去世后,他的太孙继位后,在位时间只有十几年。赵佗在汉高祖年间被册封为南越王,位列诸侯王之一,直到汉武帝年间才去世,在位长达60年。60年还只是汉朝官方承认的年数,实际上在册封之前就已经自己称王,从秦二世的时候就开始了,总的在位时间长达70多年。
《尚书》开篇说尧在位70年,很多人觉得不可信。但秦朝的龙川县令,后来汉朝的南越王赵佗,就证实了在位70年可以实现。
赵佗称王之前,是秦朝南海郡龙川县的县令,根据《汉书》的说法,赵佗是第一批入粤的秦官,到二世元年天下大乱时,已经与粤地土著共处13年。总的算起来,河北人赵佗在粤地一共生活了近90年。
赵佗为什么长寿,他自己也有所论述。他曾说他食不重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清新寡欲之人。唯一的心事就是祖坟在中原,担心被破坏,后来汉文帝解决了这一问题,派人把他的祖坟保护了起来,从此以后更没有心事了,高枕无忧了。
总的来说,赵佗长寿跟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以及严格的自我要求、自我控制有关,而这些习惯、品质是在秦始皇的严格要求下养成的。秦朝的官不好当,尤其是重要位置上的官,能当长久并活到汉朝的都是人精,都是达到了一定境界的。
第二位长寿的秦吏是张苍,张苍是秦朝的御史。汉朝初年,差点被杀,后来被王陵救下。王陵后来位至丞相,张苍后来也位至丞相。张苍为汉朝保留了很多的秦朝特色。
张苍经历了秦朝的严格,到了汉朝,在官场上可谓是游刃有余,非常的有经验。在秦朝能完好的活下来,在汉朝那就更轻松了,而且到了汉朝不需要皇帝再对他严格要求,他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已经养成了习惯,严格的自然而然,达到了“强立而不反”的境界,甚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张苍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敬重恩人,以德报德,至死不忘。王陵曾救过他,并举荐过他,王陵免官后,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太好,张苍经常去看望他,对待王陵就像对待老父亲一样。王陵去世后,已经位极人臣的张苍还抽出时间去看望王陵的夫人,就像对待老母亲一样。在张苍的心目中,王陵夫妇就是他的再生父母。
张苍不但在各方面训练有素,能够很好的趋利避害,而且还是一个很有良心的人。可以说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问心无愧。
张苍任丞相十几年后,感觉到该给新人让位置了,也确实有人惦记他的位置,于是趁机就辞职了。没有像张汤、朱买臣那样贪恋权势,斗的你死我活,而是急流勇退,与时偕行。
张苍退下来后,开始享受生活,悠然自得,在深宅大院中深居简出,与权贵们断了联系。有人也许会批判张苍晚年生活观念不正,问题似乎也确实存在。但墙外边的人知道的往往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实际情况谁也不了解。有些情况往往只是在那个时代,向权贵们展示出老夫斗志已无,不会再复出的状态。
总的来说,张苍作为秦朝御史,汉朝丞相,最终享寿100多岁,实为难得。有其过人之处,为汉朝众官之所不及。
秦朝的博士伏生,寿命也挺长,90多岁在学问上,还深受汉朝的重视。冯唐虽然没在秦朝正式任职,但冯唐在秦朝属于上流社会的人物,经历了秦朝的方方面面,也活了90多。
萧何、曹参、夏侯婴也曾是秦朝官吏,但都是基层官员,经历的事情并不是很多。虽然没有以长寿著称,但也都寿终正寝,不至于像其他功臣那样功成身死。其实刘邦杀功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那些功臣出身草莽,不具备当官的素养,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犯一些错误。而秦吏们到了汉朝,个个都训练有素,不会犯低级错误。
虽然赵佗也只是县级官员,但赵佗所在的县是边疆大县,是情况很复杂的县,名为县令实际也兼有将军之实,在实际级别上远超过萧何曹参等人。龙川县虽然远离首都,但比沛县更受始皇帝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