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陕甘人民感谢一个人,那这个人最有可能是左宗棠。
虽然在史学家的眼里,左宗棠的某些手段有点过于激进,但这也是万不得已下做的决定。那么,左宗棠为什么被称为陕甘人民的大救星呢?
他又做了什么事,被称为手段激进的狂热分子?
如果你往下看,你会发现左宗棠的伟大之处。
一、前半生沉浮坎坷,一朝时来运转
左宗棠其实虽然贵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但是他前半生也历经坎坷,在讲究“出名要趁早”的时代,左宗棠属于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虽然在15岁的时候,在长沙府考中第二名的佳绩。但此后屡试不第,好不容易在1835年,考中了会试,可惜好巧不巧偏偏这次他被裁员。
所以说,按照来路看,左宗棠还不算正儿八经进士出身。相比李鸿章的进士出身,左宗棠的科举之路太过于不顺畅。

但他不是一般人,在夹缝中都要求得生存,屡试不第的那段日子,左宗棠热心于国家大事,不仅对新疆的形势了如指掌,还擅长用兵之道。
1852年,已经四十岁的左宗棠,以为自己的这辈子就这样平平无奇地走过了。
没想到,这一年,他突然大运临身时来运转。
在郭嵩焘等人的举荐下,左宗棠加入了镇压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在那里,他发挥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凭借智慧头脑,屡屡挫败太平军的反攻计划。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左宗棠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1856,左宗棠被清廷授以“兵部郎中用”,同时还被赏戴花翎一顶。
有了花翎的加持,从此以后,一代名臣左宗棠横空出世,迅速成为了清廷的肱骨大臣。
二、平定西北叛乱,左宗棠当居首功
西北有一个民族,本身就是从中西亚迁过来的民族,这个族群由于政教观念与东方国家有差异,所以一直想自立建国。
赶在同治年间,这个民族爆发了大叛乱。一时间,叛乱者越聚越多,他们以白彦虎兄弟为首,走到哪儿,就烧杀抢掠到哪儿。
为了支持白彦虎,当地某族只要是青壮年男丁,几乎全部加入了这场战争。
豺狼走过,遍地生灵涂炭。
在1868年,白彦虎率领军攻到古城西安,企图一举拿下这块风水宝地。
但就在极其危难的时刻,有一个人率领万千子弟兵一路北上,直接打碎了这个灭族计划,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不过那个时候,就算有左宗棠前来镇压,当地的叛军依旧势力猖獗,他们将这场破坏民族感情的大战甚至称为“圣战”!
而那个时候,大清早就风雨飘摇,内忧外患让清廷根本无暇自顾。这时候,一场著名的“边塞海防之争”就揭开了帷幕。
李中堂认为,西北边境人民桀骜,根本无法被驯服,加上那边经济落后民生凋敝,与其加强边塞管理,不如集中精力加强海防,以抵御列强。
李中堂说得无不有道理,但是左宗棠却一口咬定,边塞地区与国防息息相关,更是重中之重的地方,绝对不可以丢弃。这时候慈溪老佛爷发话了,既然两者同时重要,那就让左宗棠负责边塞事宜,让李鸿章整顿海防。
有了朝廷了大力支援,左宗棠对于平定叛乱更加信心百倍。
三、西北叛乱的严重性,颠覆了你的想象
那几年,这个民族的叛乱有多严重?可以这样说,在陕甘两省地方志中,几乎每本县志都记载过那段历史。
陕西大荔县,这个民族直接做了一件令人愤慨的事情,那就是屠村,整整一个上午,就杀了一万多人。
不过并不是该族所有人都那么暴虐无道,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不满自己的同族残杀当地民众,纷纷展开自救,用自己的力量保护汉民。
这些充满着人性之光的人,其实不应该被区别对待,更应该被尊敬。
在陕西临潼,一个该族知识分子在知道了自己同胞屠村屠城后,立马报告给当地县衙,展开了自救活动,这才保住了临潼城。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末世,人民活着实属不易。当左宗棠率领大军进入陕甘一带后,汉民夹道欢迎着这个大救星。
左宗棠一到陕甘地区就整顿兵力在董志塬一带发展生产,一方面带领军队剿杀叛军,一方面
恢复民用生计,安抚流民。后来在行军到平凉,清缴马华龙的叛军时,左宗棠挂印成为了陕甘总督。
这个身份的转变,让左宗棠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
而这场战役也打得特别艰难,因为左宗棠面对的,可是面对民众团结更加紧密的叛乱大军,1871年,在攻打叛军马占鳌的军队时,左宗棠也是屡屡受挫,就在其他军民接二连三投降时,左宗棠还是奋力抵抗。
直到1873年,随着各地残余叛乱势力的剿灭和投降,以及叛乱首领白彦虎的退居新疆,这场基本上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以左宗棠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叛乱的教训非常惨痛,根据史料记载,在这长达10余年的叛乱期间,陕甘两省的民众屠杀了2000多万汉人。其中,陕西50%汉人被杀,甘肃65%汉人被杀。
陕西高陵县的县志记载,在叛乱前,整个县城有6.9万人,仅仅在叛乱两年后,人口仅仅为3.2万人。
据《中国人口史》记载,1861年,叛乱还未开始前甘肃人口为1945.9万人,十多年后,人口仅为495.5万人,人口损失达1455.5万人。
对于这些叛军,左宗棠直接采取了“以其人之道还其身”的套路,他知道这个民族善战,骨子里也很有叛逆性,于是直接将这个民族的爪牙从180万左右,砍到15万左右。从此,实力大为削弱的这个民族,再也没有精力挑战周边其他民族。
当时,左宗棠在甘肃一带,为了发展生产还栽种了很多柳树,为了纪念左宗棠,民众称之为“左公柳”。
光阴荏苒,须臾百年,曾经的小树苗,如今已经成长为百年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