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汉中古代研究著述

作者:汉中在路上

古代研究著述

作为汉王朝的发祥地,汉中的学术源头可上溯至西汉。史载,西汉初汉中郡守田叔即“学黄老术”(《汉书·田叔传》),他在位十余年,对汉中世情士风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汉中出现了“自叔之后,世修文教,有俶傥之士,异人并挺”(《华阳国志》卷二)的可喜现象。受田叔言行的熏陶和汉初“无为而治”环境的影响,汉中在两汉时涌现了“治黄老”(《华阳国志》卷十下)、主张裸葬的成固(今城固)人杨王孙,“学道得仙,入云台山”(《仙人唐君之碑》)的成固人唐公房 和褒中(今勉县东)郑子真、南郑(今汉中市)卫衡等隐逸不仕之。当时所谓的道士、隐士,往往都离不开做学问。如卫衡即“少师事“博学多通”的樊志张,“以高行闻”(《华阳国志》卷十下)。他们应是汉中早期的学问中人。汉和帝时“博通群书”、“应贤良方正对策”(《后汉书·李法传》)的南郑人李法,“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的南郑人李郃,“少好学”、“究览坟籍”的李郃之子顺帝时的李固,都是当时的鸿儒显宦,只是他们的政治建树湮没了其学术成就。

汉中第一个以学术闻名的当属东汉末南郑人祝龟。史载,祝龟15岁即到汝、颍求学,于太学颇有造诣,“通博荡达,能属文。”当时的汉中太守赞叹道:“吾见海内士多矣,无如祝龟者也。”益州牧刘焉曾授之葭萌县长,但祝龟无意于仕途,在公务之暇悉心撰成《汉中耆旧传》,“以著述终”(《华阳国志》卷十下)。《汉中耆旧传》是古代第一部专述汉中历史的著作,今已不传,但学术界认为后来的《益部耆旧传》\《汉中记》可能即借鉴于是书。在祝龟创作《汉中耆旧传》前后,汉中出现了道教著作《老子想尔注》,将“道”宗教化,将老子神话,用神学注解《老子》。《老子想尔注》的作者,历来说法不,过去一般认为系五斗米道第一代天师张陵所撰,但汤一介(早期道教史》大渊忍尔《后汉末五斗米道的组织》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都认为,它是张陵之孙汉宁太守张鲁在汉中所作而托名其祖。在祝龟、张鲁之后,蜀汉时陈术“亦博学多闻”(《三国志李謨传》),著有《释问》七篇和《益部耆旧传》、《益部耆旧志》,官历三郡太守。《汉中耆旧传》、《老子想尔注》、《益部耆旧传》及《志》开启了汉中学术研究的先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汉中文化的兴盛,祝龟、张鲁和陈术,也成为汉中学术的奠基者.

关于汉中古代研究著述

《舆地纪胜》卷一九〇《洋州》书影(有《洋川志》、《汉中记》佚文)

稍陈术而后,魏晋时,无名氏撰有《汉中记》,今已失传,惟北魏《水经注》、北宋《太平寰宇记》和南宋《舆地纪胜》引十多条。此外,南朝宋宗室刘澄之撰《梁州记》,庾仲雍撰《汉水记》五卷,俱已不传,但《初学记》、《文选》李贤注、《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古今事文类聚》、《北堂书钞》、《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等,有片段文字引用。

文化鼎盛、学风蔚然的隋唐两宋,汉中学术成就丰富但大都失传。唐代有《兴元旧话》,宋代有各地图经。北宋自太祖始即倡修图经。祥符年间,李宗谔撰《兴元府图经》,另外还有无名氏的《洋州图经》《大安军旧图经》、《大安军图经》《兴州图经》和淳熙年以后的《梁州图经》等,现在只能从其他典籍中见到只言片语。乾道年间,兴元知府阎苍舒撰《兴元志》二十卷,为南宋著名地方志;淳熙年间,郑郧撰《洋州古今志》(亦名《洋川志》)十六卷;开禧至端平年间,无名氏撰《沔州志》;还有不详年代的《汉川志》,今俱不传,只在《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玉海》、《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舆地碑记目》、《永乐大典》、《明一统志》中可见引用。

有明一代,宁羌(今宁强)人王正纪“专治《春秋》,为后世师表”,填补了这一时期汉中经学的空白。地方志编纂也再度兴起。嘉靖年间,张良知纂修《汉中府志》十卷,杨守正修、胡琏纂《城固县志》六卷,李遇春纂修,李东甲、贾言校补《略阳县志》六卷;万历年间,崔应科修《汉中府志》,卢大谟修、杨堂纂《重修宁羌州志》七卷,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文献史料。

清代乾隆至嘉庆时期,古代典章制度、名物源流及经学等方面的考据研究盛行,受此风浸染,汉中的学术研究呈现人才辈出、空前繁荣之势。就才高学富、经史兼治而论,成就最显者为城固人刘天宠和洋县人岳震川。

刘天宠,字承三,号梅峰,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官户部主事。刘天宠学有渊源,沉浸于《六经》、《左传》和《国语》,旁及秦、汉、唐、宋诸家,发为文章,有序有物,教授同郡十数人,皆出类拔萃者。

岳震川(1755-1814),字中干,号一山,嘉庆六年(1811)进士,官内阁中书。岳震川长于研讨文辞,于“百家六艺多所浏览,取其精华,自成一家”。嘉庆十二年(1808) 辞官归里后,先后在汉南、关中、关南书院讲学,文才出众,“德教派衍关中,流波吴楚。”研读《春秋》,著《增删春秋三传合纂读本》。撰有《杨填堰开渠筑堤碑记》《谢村免杂差碑记》等碑文和《平仓论》、《社仓论》、《食货志论》等论文,汇编为《赐葛堂文集》,收杂著、书、序、记、论、传、行状、祭文、墓表、志铭等134篇。

关于汉中古代研究著述

田種玉《大学通》书影

在经学研究上又一个成就斐然的学者是城固人田種玉。田種玉,字双五,号斗溪,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博士,教授镇西府(治宜禾,今新疆巴里坤),有感于诸生对《四书》深层含义不甚明晰,遂“因明蔽为之,即书解书,以《大学》经传为经,以《语》、《孟》发明为纬,以《中庸》神圣功化为归极,提纲挈领,缕析条分,本末体用,一以贯之”,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纂辑《大学通》八卷,融合各经,深入浅出,简明实用。《大学通》在嘉庆、咸丰年间两次刻印后,流布甚广,“在清中叶前后已蔚为一部重要的儒学经典,受到了一般士子的广泛喜爱。”(冯岁平《清代汉中的一部重要儒学经典》)此外,洋县举人陈洪范《汉鸥制义》二卷、《诗》一卷,沔县(今勉县西)通邵雍“先天学”的张宏振《皇清经世解》二卷,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经学著作。

在史学和地理学上卓有建树的首推曾任汉中知府的湖南溆浦人严如熤,此外还有宦游汉中的山东诸城人王森文和四川成都人李复心等。

严如煜(1759-1826),字炳文,号乐园,嘉庆五年(1800)举孝廉方正,历任洵阳(今旬阳)知县、定远厅(今镇巴)同知、汉中知府、陕安道道台、陕西按察使。道光五年(1826)病逝于汉中。严如熤勤于著述,有《三省边防备览《洋防备览》、《苗防备览》、《屯防书》、《汉江南北三省山内各图》等主要著作,续修《汉南郡志》,主编《山南诗选》。

严如煜在陕南任职期间,有鉴于陕西之汉中、兴安(今安康) 、商州,四川之保宁(今阆中)、绥定(今达州)、夔州(今重庆奉节)、湖北之郧阳(今郧县)、宜昌,“地均犬牙相错”、“一隅有事,边徼悉惊。守土之吏,疆域攸分”,不能“越境而谋”(《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尝建议请仿古梁州自为一道.......割三省边郡,专设大员镇抚......未遽施行”(《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胡思敬跋),于嘉庆十年撰《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两万二千多言,于三省秦岭、大巴山间之山川道路、关隘古迹、资源环境、州县里闾、风俗民情、匪患治安一一扼要述及,并相应提出治理策略。道光时,又将其增辑为十门十四卷的《三 省边防备览》。是书眉目清晰,内容详备,资料丰富,立论有据,对策良实,成为一部兼具地理、历史、军事、政治功用的著作。在汉中知府任内,严如熤还将康熙年间滕天绶二十四卷《汉南郡志》规范体例,增补史料,续修为三十三卷《汉南续修郡治》,使其成为一部卷帙浩繁、条理清晰、资料详实、被林则徐列为四部著名志乘之一的地方志①。

关于汉中古代研究著述
关于汉中古代研究著述

虚白道人《忠武侯祠墓志》书影

李复心,即虚白道人,幼习儒业,中年入道,居沔县武侯祠为住持。虚白在武侯祠,勤于补葺,博为采访,于嘉庆十九年(1814)开始辑纂《忠武侯祠墓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稿成,道光三年(1823) 五易其稿、刻板行世。《忠武侯祠墓志》原分山川、祠宇、考证、题咏四卷,计十万多言,后来迭经补苴拆分,以七卷本(加上卷首朱熹 《通鉴纲目》诸葛亮实迹节录和卷末《匾额对联》,实为九卷)流播,成为张鹏翮《忠武志》之后、张澍《诸葛武侯集》之前一部重要的研究诸葛亮及其祠、墓的综合性著作。

对旧体诗的辑评研究是乾嘉时汉中学界的又一成就。乾隆十年(1748)进士、沔县人严公均,著评选唐诗四卷《寸锦集》,未刊而卒;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严公均之子、与洋县岳震川和王擅魁并称“汉南三杰”的严庆云,历官云南、山西、刑部、甘肃,蜚声文坛,辑有《山西诗选》;开州人、沔县知县马允刚撰《唐诗正声》。地方文献价值巨大,且得以传世的是严如熤辑编的《山南诗选》。严如熤在汉中知府任内即着手搜集整理山南地区诗作,于道光五年(1825)编成《山南诗选》四卷,光绪八年(1882)由城固人、顺天府尹高万鹏主持刊刻问世。是书共辑录唐代至清道光年间山南地区128位诗人的诗作,每位诗人有作者小传,是迄今唯一一部山南地区诗歌选集,对研究这一地区的诗歌史、文学史、文化史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南郑人王德馨的地方文献著作《汉中纪闻》和城固人张绳直的书法理论著作《临池臆说》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学术成果。

乾嘉年间的学术风尚一直延续到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这时期,经学方面学术成果主要有童颜舒《禹贡通释》彭龄《十三经注解》和高建瓴《十三经精义》、《皇朝经世文选》,地理学领域则有贺仲瑊《汉水图说》、彭龄《汉水述》和罗秀书《褒谷古迹辑略》。其中,《十三经注解》《汉水述》和《汉水图说》已散失,只有童颜舒(禹贡通释》和罗秀书辑注《褒谷古迹辑略》得以传世。城固人高建瓴曾官广东连平知州,鸦片战争中献策于钦差大臣林则徐,后因耳聋回城固斗山书院讲学二十余年,除撰《十三经精义》、《皇朝经世文选》外,还工于史、诗、文研究,撰有《全史选钞》、《全唐文选》、《全唐诗选》和《苏陆诗选》。

童颜舒(1813-1862)字霁山,号瀵源,原籍安徽桐城,后迁居陕西洋县。他一生屡试不中,历经坎坷,浸淫于学术,撰有《禹贡通释》、《地理凿髓》《青鸟辩讹》等,只有前者得以传世,另有《瀵源堂诗集》。《禹贡通释》于道光三十年(1850)开始撰写,修改涧色至作者逝世前,前后耗费了十多年精力。是书分十三卷,有《禹贡》总考、山川总考、九州考、赋贡总考、山川附论、理财、问答汇存等,对《尚书禹贡》作了考释笺证,是一部有名的禹贡学巨著。

关于汉中古代研究著述

黎民觉(左一)、陈显远(左二)、张彬如(左四)等欣赏《汉中府志》

清代是地方志编修时代。清初,冯达道据明崔应科编刻未成的残版重新纂修《汉中府志》六卷,于顺治十三年(1656)刻印。康熙年间,王穆纂修《城固县志》十卷,邹溶修、周忠纂《洋县志》八卷,史左 修、陈鹏程纂《西乡县志》十卷,王穆修、夏荣纂《西乡县志》十卷,钱兆沆纂修《沔县志》四卷;雍正年间,范昉纂修《略阳县志》二卷;乾隆年间,王行俭纂修《南郑县志》十六卷;道光年间,杨名飏续纂《汉南续修郡志》第三十三卷,光朝魁纂修《褒城县志》十一卷,张廷槐纂修《续修宁羌州志》四卷,谭瑀修、黎成德纂《重修略阳县志》四卷,贺仲瑊、蒋湘南在陈庆怡《留坝厅志略》基础上纂辑《留坝厅志》十卷(附足徴录四卷)。光朝魁在《褒城县志》正文后,还附有以连城山人雪轩氏的名义撰写的《汉中府志赘语》,对严如熤《汉南续修郡治》做了约100条、计1.5万字的订误补正,颇具学术价值。

来源:文化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