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漢中古代研究著述

作者:漢中在路上

古代研究著述

作為漢王朝的發祥地,漢中的學術源頭可上溯至西漢。史載,西漢初漢中郡守田叔即“學黃老術”(《漢書·田叔傳》),他在位十餘年,對漢中世情士風産生了很大影響,使漢中出現了“自叔之後,世修文教,有俶傥之士,異人并挺”(《華陽國志》卷二)的可喜現象。受田叔言行的熏陶和漢初“無為而治”環境的影響,漢中在兩漢時湧現了“治黃老”(《華陽國志》卷十下)、主張裸葬的成固(今城固)人楊王孫,“學道得仙,入雲台山”(《仙人唐君之碑》)的成固人唐公房 和褒中(今勉縣東)鄭子真、南鄭(今漢中市)衛衡等隐逸不仕之。當時所謂的道士、隐士,往往都離不開做學問。如衛衡即“少師事“博學多通”的樊志張,“以高行聞”(《華陽國志》卷十下)。他們應是漢中早期的學問中人。漢和帝時“博通群書”、“應賢良方正對策”(《後漢書·李法傳》)的南鄭人李法,“通五經,善河洛風星”(《後漢書·方術傳上·李郃》)的南鄭人李郃,“少好學”、“究覽墳籍”的李郃之子順帝時的李固,都是當時的鴻儒顯宦,隻是他們的政治建樹湮沒了其學術成就。

漢中第一個以學術聞名的當屬東漢末南鄭人祝龜。史載,祝龜15歲即到汝、颍求學,于太學頗有造詣,“通博蕩達,能屬文。”當時的漢中太守贊歎道:“吾見海内士多矣,無如祝龜者也。”益州牧劉焉曾授之葭萌縣長,但祝龜無意于仕途,在公務之暇悉心撰成《漢中耆舊傳》,“以著述終”(《華陽國志》卷十下)。《漢中耆舊傳》是古代第一部專述漢中曆史的著作,今已不傳,但學術界認為後來的《益部耆舊傳》\《漢中記》可能即借鑒于是書。在祝龜創作《漢中耆舊傳》前後,漢中出現了道教著作《老子想爾注》,将“道”宗教化,将老子神話,用神學注解《老子》。《老子想爾注》的作者,曆來說法不,過去一般認為系五鬥米道第一代天師張陵所撰,但湯一介(早期道教史》大淵忍爾《後漢末五鬥米道的組織》和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都認為,它是張陵之孫漢甯太守張魯在漢中所作而托名其祖。在祝龜、張魯之後,蜀漢時陳術“亦博學多聞”(《三國志李謨傳》),著有《釋問》七篇和《益部耆舊傳》、《益部耆舊志》,官曆三郡太守。《漢中耆舊傳》、《老子想爾注》、《益部耆舊傳》及《志》開啟了漢中學術研究的先聲,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漢中文化的興盛,祝龜、張魯和陳術,也成為漢中學術的奠基者.

關于漢中古代研究著述

《輿地紀勝》卷一九〇《洋州》書影(有《洋川志》、《漢中記》佚文)

稍陳術而後,魏晉時,無名氏撰有《漢中記》,今已失傳,惟北魏《水經注》、北宋《太平寰宇記》和南宋《輿地紀勝》引十多條。此外,南朝宋宗室劉澄之撰《梁州記》,庾仲雍撰《漢水記》五卷,俱已不傳,但《初學記》、《文選》李賢注、《太平寰宇記》、《太平禦覽》《古今事文類聚》、《北堂書鈔》、《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等,有片段文字引用。

文化鼎盛、學風蔚然的隋唐兩宋,漢中學術成就豐富但大都失傳。唐代有《興元舊話》,宋代有各地圖經。北宋自太祖始即倡修圖經。祥符年間,李宗谔撰《興元府圖經》,另外還有無名氏的《洋州圖經》《大安軍舊圖經》、《大安軍圖經》《興州圖經》和淳熙年以後的《梁州圖經》等,現在隻能從其他典籍中見到隻言片語。乾道年間,興元知府閻蒼舒撰《興元志》二十卷,為南宋著名地方志;淳熙年間,鄭鄖撰《洋州古今志》(亦名《洋川志》)十六卷;開禧至端平年間,無名氏撰《沔州志》;還有不詳年代的《漢川志》,今俱不傳,隻在《輿地紀勝》、《方輿勝覽》、《玉海》、《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輿地碑記目》、《永樂大典》、《明一統志》中可見引用。

有明一代,甯羌(今甯強)人王正紀“專治《春秋》,為後世師表”,填補了這一時期漢中經學的空白。地方志編纂也再度興起。嘉靖年間,張良知纂修《漢中府志》十卷,楊守正修、胡琏纂《城固縣志》六卷,李遇春纂修,李東甲、賈言校補《略陽縣志》六卷;萬曆年間,崔應科修《漢中府志》,盧大谟修、楊堂纂《重修甯羌州志》七卷,為後世留下了可貴的文獻史料。

清代乾隆至嘉慶時期,古代典章制度、名物源流及經學等方面的考據研究盛行,受此風浸染,漢中的學術研究呈現人才輩出、空前繁榮之勢。就才高學富、經史兼治而論,成就最顯者為城固人劉天寵和洋縣人嶽震川。

劉天寵,字承三,号梅峰,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官戶部主事。劉天寵學有淵源,沉浸于《六經》、《左傳》和《國語》,旁及秦、漢、唐、宋諸家,發為文章,有序有物,教授同郡十數人,皆出類拔萃者。

嶽震川(1755-1814),字中幹,号一山,嘉慶六年(1811)進士,官内閣中書。嶽震川長于研讨文辭,于“百家六藝多所浏覽,取其精華,自成一家”。嘉慶十二年(1808) 辭官歸裡後,先後在漢南、關中、關南書院講學,文才出衆,“德教派衍關中,流波吳楚。”研讀《春秋》,著《增删春秋三傳合纂讀本》。撰有《楊填堰開渠築堤碑記》《謝村免雜差碑記》等碑文和《平倉論》、《社倉論》、《食貨志論》等論文,彙編為《賜葛堂文集》,收雜著、書、序、記、論、傳、行狀、祭文、墓表、志銘等134篇。

關于漢中古代研究著述

田種玉《大學通》書影

在經學研究上又一個成就斐然的學者是城固人田種玉。田種玉,字雙五,号鬥溪,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官博士,教授鎮西府(治宜禾,今新疆巴裡坤),有感于諸生對《四書》深層含義不甚明晰,遂“因明蔽為之,即書解書,以《大學》經傳為經,以《語》、《孟》發明為緯,以《中庸》神聖功化為歸極,提綱挈領,縷析條分,本末體用,一以貫之”,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纂輯《大學通》八卷,融合各經,深入淺出,簡明實用。《大學通》在嘉慶、鹹豐年間兩次刻印後,流布甚廣,“在清中葉前後已蔚為一部重要的儒學經典,受到了一般士子的廣泛喜愛。”(馮歲平《清代漢中的一部重要儒學經典》)此外,洋縣舉人陳洪範《漢鷗制義》二卷、《詩》一卷,沔縣(今勉縣西)通邵雍“先天學”的張宏振《皇清經世解》二卷,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經學著作。

在史學和地理學上卓有建樹的首推曾任漢中知府的湖南溆浦人嚴如熤,此外還有宦遊漢中的山東諸城人王森文和四川成都人李複心等。

嚴如煜(1759-1826),字炳文,号樂園,嘉慶五年(1800)舉孝廉方正,曆任洵陽(今旬陽)知縣、定遠廳(今鎮巴)同知、漢中知府、陝安道道台、陝西按察使。道光五年(1826)病逝于漢中。嚴如熤勤于著述,有《三省邊防備覽《洋防備覽》、《苗防備覽》、《屯防書》、《漢江南北三省山内各圖》等主要著作,續修《漢南郡志》,主編《山南詩選》。

嚴如煜在陝南任職期間,有鑒于陝西之漢中、興安(今安康) 、商州,四川之保甯(今阆中)、綏定(今達州)、夔州(今重慶奉節)、湖北之鄖陽(今鄖縣)、宜昌,“地均犬牙相錯”、“一隅有事,邊徼悉驚。守土之吏,疆域攸分”,不能“越境而謀”(《三省山内風土雜識》),“嘗建議請仿古梁州自為一道.......割三省邊郡,專設大員鎮撫......未遽施行”(《三省山内風土雜識》胡思敬跋),于嘉慶十年撰《三省山内風土雜識》兩萬二千多言,于三省秦嶺、大巴山間之山川道路、關隘古迹、資源環境、州縣裡闾、風俗民情、匪患治安一一扼要述及,并相應提出治理政策。道光時,又将其增輯為十門十四卷的《三 省邊防備覽》。是書眉目清晰,内容詳備,資料豐富,立論有據,對策良實,成為一部兼具地理、曆史、軍事、政治功用的著作。在漢中知府任内,嚴如熤還将康熙年間滕天绶二十四卷《漢南郡志》規範體例,增補史料,續修為三十三卷《漢南續修郡治》,使其成為一部卷帙浩繁、條理清晰、資料詳實、被林則徐列為四部著名志乘之一的地方志①。

關于漢中古代研究著述
關于漢中古代研究著述

虛白道人《忠武侯祠墓志》書影

李複心,即虛白道人,幼習儒業,中年入道,居沔縣武侯祠為住持。虛白在武侯祠,勤于補葺,博為采訪,于嘉慶十九年(1814)開始輯纂《忠武侯祠墓志》,嘉慶二十四年(1819)稿成,道光三年(1823) 五易其稿、刻闆行世。《忠武侯祠墓志》原分山川、祠宇、考證、題詠四卷,計十萬多言,後來疊經補苴拆分,以七卷本(加上卷首朱熹 《通鑒綱目》諸葛亮實迹節錄和卷末《匾額對聯》,實為九卷)流播,成為張鵬翮《忠武志》之後、張澍《諸葛武侯集》之前一部重要的研究諸葛亮及其祠、墓的綜合性著作。

對舊體詩的輯評研究是乾嘉時漢中學界的又一成就。乾隆十年(1748)進士、沔縣人嚴公均,著評選唐詩四卷《寸錦集》,未刊而卒;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嚴公均之子、與洋縣嶽震川和王擅魁并稱“漢南三傑”的嚴慶雲,曆官雲南、山西、刑部、甘肅,蜚聲文壇,輯有《山西詩選》;開州人、沔縣知縣馬允剛撰《唐詩正聲》。地方文獻價值巨大,且得以傳世的是嚴如熤輯編的《山南詩選》。嚴如熤在漢中知府任内即着手搜集整理山南地區詩作,于道光五年(1825)編成《山南詩選》四卷,光緒八年(1882)由城固人、順天府尹高萬鵬主持刊刻問世。是書共輯錄唐代至清道光年間山南地區128位詩人的詩作,每位詩人有作者小傳,是迄今唯一一部山南地區詩歌選集,對研究這一地區的詩歌史、文學史、文化史都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南鄭人王德馨的地方文獻著作《漢中紀聞》和城固人張繩直的書法理論著作《臨池臆說》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學術成果。

乾嘉年間的學術風尚一直延續到道光、鹹豐、同治年間。這時期,經學方面學術成果主要有童顔舒《禹貢通釋》彭齡《十三經注解》和高建瓴《十三經精義》、《皇朝經世文選》,地理學領域則有賀仲瑊《漢水圖說》、彭齡《漢水述》和羅秀書《褒谷古迹輯略》。其中,《十三經注解》《漢水述》和《漢水圖說》已散失,隻有童顔舒(禹貢通釋》和羅秀書輯注《褒谷古迹輯略》得以傳世。城固人高建瓴曾官廣東連平知州,鴉片戰争中獻策于欽差大臣林則徐,後因耳聾回城固鬥山書院講學二十餘年,除撰《十三經精義》、《皇朝經世文選》外,還工于史、詩、文研究,撰有《全史選鈔》、《全唐文選》、《全唐詩選》和《蘇陸詩選》。

童顔舒(1813-1862)字霁山,号瀵源,原籍安徽桐城,後遷居陝西洋縣。他一生屢試不中,曆經坎坷,浸淫于學術,撰有《禹貢通釋》、《地理鑿髓》《青鳥辯訛》等,隻有前者得以傳世,另有《瀵源堂詩集》。《禹貢通釋》于道光三十年(1850)開始撰寫,修改澗色至作者逝世前,前後耗費了十多年精力。是書分十三卷,有《禹貢》總考、山川總考、九州考、賦貢總考、山川附論、理财、問答彙存等,對《尚書禹貢》作了考釋箋證,是一部有名的禹貢學巨著。

關于漢中古代研究著述

黎民覺(左一)、陳顯遠(左二)、張彬如(左四)等欣賞《漢中府志》

清代是地方志編修時代。清初,馮達道據明崔應科編刻未成的殘版重新纂修《漢中府志》六卷,于順治十三年(1656)刻印。康熙年間,王穆纂修《城固縣志》十卷,鄒溶修、周忠纂《洋縣志》八卷,史左 修、陳鵬程纂《西鄉縣志》十卷,王穆修、夏榮纂《西鄉縣志》十卷,錢兆沆纂修《沔縣志》四卷;雍正年間,範昉纂修《略陽縣志》二卷;乾隆年間,王行儉纂修《南鄭縣志》十六卷;道光年間,楊名飏續纂《漢南續修郡志》第三十三卷,光朝魁纂修《褒城縣志》十一卷,張廷槐纂修《續修甯羌州志》四卷,譚瑀修、黎成德纂《重修略陽縣志》四卷,賀仲瑊、蔣湘南在陳慶怡《留壩廳志略》基礎上纂輯《留壩廳志》十卷(附足徴錄四卷)。光朝魁在《褒城縣志》正文後,還附有以連城山人雪軒氏的名義撰寫的《漢中府志贅語》,對嚴如熤《漢南續修郡治》做了約100條、計1.5萬字的訂誤補正,頗具學術價值。

來源:文化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