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谜一样的欧洲新女性——读《默克尔传》

作者:追逐月亮

默克尔2021年即将卸任德国总理,从2005年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德国女总理,到2021年连续四次担任了德国总理。但是,几乎每个人第一次看到她都觉得她不像个政客,更像个家庭妇女。最近读了周璇写的《默克尔传》,了解她与其他政客不同的是她是物理学博士,因此有着理工科人的严谨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正是她与其他政客喜欢夸夸其谈,注重外观的区别。她主要的优势是生活简朴低调,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遇到困难能够具有坚持的毅力。

默克尔的家庭背景并不好,父亲是牧师,但是家庭教育却很好。

母亲赫尔林德对孩子们非常温柔,孩子们也很爱她。她深知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也知道其中需要相当的技巧。她要求每个孩子在回家之后都告诉她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从而及时解决孩子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孩子们也非常喜欢用这种方式跟母亲沟通,每天总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倾诉。默克尔后来曾提到,这样的倾诉时间让她非常享受,直至今天,也仍感谢母亲能给她这样的机会。

默克尔在高中时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组织同学在支持越南共产党的演出中出格的表演,挑战了当局的底线,也展示了默克尔的政治天才。

民主德国要求民众对越南共产党表示支持:“要与我们的同胞——越南人民——站在一起!”

彼时,按照要求,每个班都必须参加为声援越南共产党举行的文艺汇演,当时默克尔所在的十二年级二班全体团结一致拒绝参演。最后,十二年级二班妥协了,表演了一个朗诵节目,内容是克里斯蒂安·莫根施特恩的诗歌:“人啊,好好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哈巴狗一样,和墙头草没区别,谈何自尊!”此外,他们班还用英语唱了《国际歌》。这样的“妥协”表演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当时看来,这是对学校、对统一社会党的挑衅。

篓子捅得这么大,后果还如此严重,可默克尔丝毫没有激进愤怒的行为,她恰当地将自己埋藏在人群之中,尽管也有非常危急的时刻,也面临着可能无法顺利上大学的危险,但她仍然不动声色地颔首于人群之中,真叫人刮目相看。

从隐于人后到走出人群非常简单,难的是如何摆脱人群的目光并藏身群体之中。在学会前者之前,默克尔就已先学会后者,这是她日后政客身份的杀手锏之一——既能恰当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又不因太过出色引来注视。这一点,在她后来进入基民盟以及逐渐步入政坛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默克尔是在东德工作的,当时的东德非常落后,她来到西德学习但是并没有留下来,正因为她这样的工作背景使她日后成为德国总理。

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前,东德人民被禁止自由前往西德。最终,难以忍受的东德人“用脚投票”——脱离东德,进入西德,以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

默克尔没有参与脱离东德的自由活动,并非因她对东德的体制有所认同,而是逃离东德需要付出的代价太昂贵,有时甚至会搭上生命。虽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这样铤而走险,对从小就练就一身伪装技能、性格谨小慎微的默克尔来说,还是有点不值当。

默克尔还是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获得了一次前往西德的机会:汉堡姨妈家的表妹要结婚了。这在当时算是为数不多可以通过的理由之一。于是,默克尔在32岁那年,踏足联邦德国。

默克尔最终没有选择以非法滞留的方法留在西德,她带着50马克的商品,以及对西德经济的赞叹,还有对柏林墙的思考回到了民主德国,继续着淡如白水的科学院生活。

默克尔认为离开了东德并不意味着获得新生,虽然得到自由,可也意味着东德工作、事业的牺牲,家人朋友难以再见,以及进入西德后的歧视等。脱离东德的人,在东德追随者眼中是“背叛者”,在部分西德人眼中则是“失败者”。

默克尔最开始从政是1991年任妇女和青年部部长,后来任环境部长,显示出务实的态度。

默克尔在担任妇女和青年部长4年任期内,大力推行了一系列保障妇女的工作,落实了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法律。她不喜空谈而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家作风,果真让她成绩斐然,令当初轻视她的人瞠目结舌,这也为她日后的政治仕途扫清了一定的障碍。

默克尔刚上任环境部长,就是嘘声一片,毕竟她一路都是在被低估中走过来的。此前,默克尔虽在妇女和青年部做得比较出色,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在人们心中,妇女和青年部与环境保护和核安全部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一个是基本无事的清水衙门,另一个则是政治中心部门,面对的问题纷繁复杂,对国家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媒体开始戏谑地称默克尔是越级挑战,“轻量级”选手挑战“重量级”工作,无疑是自寻死路。

她以实干家的做事风格,在短短的4年任期内推行了为数甚多的环保政策,像一个身上缠满缰绳的牛,执拗地顶着压力一步步向前。

默克尔在担任环境部长时推行了其他一些环境保护法规,比较重要的是《循环经济法》和《土地保护法》。《循环经济法》是为了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大量工业“三废”问题而出台的。该法基本原则即是“谁污染谁治理”,企业为了节省治理污染的资金,自然就会选择减排、优化工艺、回收再利用等做法。默克尔就是看准了商人对于金钱的痴迷追求,才完美地解决了工业“三废”问题。

默克尔遇到从政最大危机就是核电泄漏产生的民众反对,甚至四面楚歌,但是她并没有放弃。

作为物理学科的优秀生,她对核废料的处理防护工作比任何人都清楚,她早已查过相关政策,相关规定的防护措施完全可以处理好核废料,更不会有核废料储罐辐射超标的问题。

默克尔认为,当时更不可以辞职,辞职不仅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更意味着自己默认了错误。为了不背这个黑锅,她一步步地追查到底是谁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真相浮出水面,不是自己的政策出了问题,而是核电企业没有按规定标准操作。

默克尔和丈夫绍尔都是离婚后重新组合的,但是他们事业上是相互独立的,默克尔当总理似乎是上班,而下班后与普通家庭一样还是家庭主妇,这点是非常可贵的:

绍尔和默克尔之间的爱情,没有藤蔓和大树,没有谁依附着谁,更像是两棵独自生长的橡树,各自扎根在自己的事业土壤里,却又在空中相互支持和依附。

据德国理论化学家莱因哈特·阿尔瑞希斯说,世界上最顶尖的前30位理论化学家排行榜中,绝对有绍尔的一席之地。

默克尔第一次访问美国,丈夫绍尔也陪同去了美国,不过低调的绍尔坚持不坐德国政府专机,执拗的他固执地坐了民航班机先行一步,同样固执的默克尔非常欣赏丈夫的行为。

每天一回到家,默克尔会立刻转变身份,从不会给绍尔压力,这也正是她极具智慧的表现,而且在与丈夫的聊天中,很多时候都是绍尔诉说自己的故事,她仔细倾听,了解丈夫工作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这保证了夫妻感情交流的畅通。

默克尔曾说,做饭让她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她感觉这时的自己是最自由的,“当我在动手做菜的时候,就可以暂时忘掉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是个总理。这时没有繁杂的工作,也不用忙着跟政府发言人通电话”。“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算得上是默克尔的真实写照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