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入顺庆府(今南充市)中学堂前,由父母做主,按旧婚姻习俗娶了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刘氏为妻。刘氏虽具备忠实、勤劳、贤惠的美德,但与朱德心中的条件差之其远,他心目中的人,要胸怀大志、有理想、有追求。
朱德为了逃脱名义上的夫妻,从顺庆府一直读到成都,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后为了追求理想,南征北战,一直没回过李家湾的家,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得知刘氏还健在,为了感谢刘氏忠于朱家、献身朱家,有意接她到北京养老,老实淳朴的刘氏不愿离开老家,直到1958年病故,享年74岁。

朱德1912年任云南讲武堂军事教官,经人介绍娶了昆明师范学院18岁的女生肖菊芳,她活泼、开朗,没有缠足,追求进步,很讨朱德喜欢,婚后第四年生儿朱琦。1917年春,肖菊芳不幸染,后来病情越来越重,长卧病榻,疾不可为,不幸于1919年逝世。
就在肖菊芳病入膏肓,朱德无力、无暇照料病妻幼子时,朱德的部队部属程平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将自己21岁的堂妹陈玉珍介绍给了朱德。
结婚后,朱德将儿子和肖菊芳交给陈玉珍照顾,自己集中精力工作。陈玉珍是一位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通情达理,肖菊芳病故后,视朱琦如亲子,尽到了母亲的责任。
1913年,朱德任滇军营长。由于战绩突出,后任副团长、团长,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1917年升任少将旅长,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
在兵荒马乱中,朱德听说他的妻子陈玉珍被四川军阀杀害了。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朱德看到了希望,1922年他抛弃它职,到上海、北京寻找中国共产党,见到了陈独秀,同年9月前往德国留学,认识了周恩来等一些共产党员。
11月,在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苏联学习。朱德出国时,由四川开江女士,能说英语、德语的教员贺治华陪同,两人生活在了一起,后从德国转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6年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朱敏。不幸的是后来朱德和贺治华因志趣追求不同,逐步疏远,脱离了夫妻关系。
朱德于1926年夏回国,从事兵运和建立革命武装工作,1927年8月参与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军失利后,参与改造起义军余部和建立新的武装工作。
1928年1月,朱德同陈毅等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发动了湘南起义。朱德指挥部队攻下耒阳县城,在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地方政权工作中,结识了领导农民运动、负责耒阳县苏维埃妇女部宣传工作的伍若兰。
伍若兰,1906年生,湖南耒阳人,父亲是位穷教师。她身材比较高,皮肤棕色带红润,齐耳短发,很精神,从远处看,人们容易把她看成小伙子。
伍若兰就读于衡阳省立女子第三师范。这个学校有共产党的秘密组织,她受到了党的教育,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如声援上海工人大罢工、组织宣传队,支持北伐战争。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她回到耒阳负责妇女联合会的工作,领导打土豪、斗劣绅。大革命失敗后,敌人到处搜捕她,每次她都机敏脱险。
朱德带领红一师到了耒阳后,伍若兰参加了中共来阳县委领导的武装起义,负责妇女工作,随后响应县委的号召,带领一批青年参加工农革命军。
朱德在和伍若兰的接触中,看到她天真、活泼、聪明,有文化,追求进步,肯吃苦,从内心里喜欢她。
伍若兰看到朱德对革命忠心耿耿,对斗争前途充满信心,对老百姓充满关心和爱护:他官大,但待人热情、随和。
伍若兰对朱德的朴实厚道、忠诚可靠产生了好感,觉得他需要一个关心照顾他的人,不久,她就同朱德结了婚。
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砻市会合后,成立了红四军,朱德任军长伍若兰做发动群众工作,她负责宁冈县所楠村土地革命,因为工作成绩实出,受到湘赣边区政府的表扬。
她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枪法也很好。宣传队的标语,一般都是她写的。一次,她带领两个女兵外出写标语,几个敌人来袭,被她打死4个,其余人落荒而逃。
她随朱德参加七溪岭战斗,她用两支枪,同战士们一起冲锋,打出了威风,取得了胜利,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红军转移到寻乌县吉潭、项山、圳下一带活动时,在圳下遭到强烈袭击,朱德带领队伍阻击敌人,毛泽东带领三十一团突围了出去。朱德指挥的阻击队伍伤亡很大,且被打散,最后身边只剩下几个人,好不容易绕道突围了出去。
战斗开始时,伍若兰一直同朱德军长在一起,她能双手打枪,经常带着两只短枪。她和朱德带领的一个排向敌人猛烈开火,掩护部队灾围。因为他们走在最后,敌人集中兵力追击、包围。
伍若兰为了保护军长指挥突围,迅速转到另一处,向敌人猛烈开火,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向自己,不幸的是她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身负重伤。
她趴在地上射击来抓她的敌人,打死两三个敌人,最后敌人从她的背后冲上来按住,夺下了她的枪,她在地上滚着同敌人拼死搏斗,被打得头破血流。
伍若兰被押到赣州,敌人从审讯其他战俘中得知她是朱德的妻子,威迫她供出红军内部情况和行动计划,供出当地共产党的情况,她字不露,反将敌人痛骂了一顿,敌人对她用了多种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
敌人使尽了各种伎俩,看到无法使她屈服,于1929年2月12日,将遍体鳞伤的伍若兰绑押到赣州卫府里的刑房杀害了。她在临刑时忍住剧痛,高呼革命口号,使路上两旁的群众都流眼泪。
伍若兰被害后,敌人发泄兽性,搞恐吓宣传,将伍若兰的头割下,吊在一个用柴棍做的架子上,用大字写上“共匪首领朱德妻子伍若兰”,放在个竹筏上,顺赣江漂流,以达他们“沿江示众”的罪恶目的。
伍若兰的牺牲,对熟悉她的的曹志、朱挺兰、吴仲廉、贺子珍、康克清等许多女同志震动很大,大家都非常难过,当天晚上都吃不下饭,含泪迫悼这位坚贞不屈的战友,决心学习她的优秀品质,维承她未竟的事业。
朱德得知伍若兰英勇就义的消息后,心如刀割,泪如泉涌。后来他喜欢兰花、栽培兰花,以此来寄托对爱妻伍若兰的夜思!
朱德43岁时,遇到一位不满17岁勤奋好学、向往革命、追求时代进步、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在工作上勇挑重担的姑娘,结为大妻,直白头借老,她就是康克清。
康克清,原名桂秀,1911年秋,降生在江西万安县赣江上的一条破渔船上,因正是南方桂花飘香的季节,所以父母给她取名桂秀。
1930年10月,已任红一方面军部特务团三连指挥员的康克清,对家里给她起的“康桂秀”这个名字不太满意,觉得太女孩子,想改名,在吉安请人帮忙起名,那人建议取名“康克勤”。
她一听,觉得名字不错,也好听,只是觉得“勤”字笔画太多,写起来费事,又觉得一个人光是勤快还不够,还应当对自己要求更高一点,就决定将“勤”字改成“清”,表示要沿着条清清楚楚的正确道路前进。从此她就叫康克清了。
康克清由于家境贫苦,刚生下来不久,就将她作为“望郎媳”被一个叫罗奇主的人家收养。
在罗家,康克清六七岁就学干农活,如收拾柴、扯猪草、放牛,还学做一些家务,如做鞋,推磨、做饭,几乎什么家务活都干。特别是在外放牛,成了伙伴们的孩子头,锻炼出了不屈不挠的性格。在村里,凡是能促进时代进步的事她都带头干,村里人将她称作“媳妇王”。
在北伐军胜利的消息的鼓舞下,康克清参加了本地农运,做妇女解放工作。1926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党,不久又参加万安游击队,1928年秋上了井冈山参加了红军。在红军妇女组里,她和贺子珍、曾治、伍若兰、吴仲廉、朱挺兰、张良等姐妹们生活得很快乐
康克清当红军前,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当了红军后,才知道是两个人,而且是红军的最高领导人,康克清后来回忆第一次见到朱德的印象是,他中等个头,体型健壮,穿着灰里透白的军装,脚穿草鞋,风尘仆仆,面总带着微笑,威武中透露出慈祥,平易得像个善良的农民。....克清回忆这一段历史时说:“没想到后来我会同他结成终身伴侣!”
红军打下长江后,红四军前委组织干事曾志找到康克清,没头没脑地突然问:“你对朱军长的印象如何?”
康克清不知曾志问这个有何用意,就直爽地说:“像他这样的军长很少有,不像白军那些当官的。朱军长虽是个大官,却没有官架子,能跟战士打成片,能打仗又有学问。”
曾志听了很高兴,便带着笑直截了当地问:“如果要你嫁给他,你愿意吗?康克清感到手足无措,发愣地说:“别开这玩笑,这怎么可能!”
“不开玩笑,我说的是真的!”曾志立刻一本正经地说,“朱军长很喜欢你,组织上希望你同他结合。自伍若兰牺牲后,他精神上很痛苦,你和他结婚后,可以从生活上帮助他,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他是个好军长、好领导,但当我的丈夫可不行!伍若兰牺牲了,你们来找我,找错了人!我同朱军长差得太远。论年龄,我还不满17周岁,他已经是43岁的中年人了:论水平,我思想幼稚,理论、文化知识都很差,现在才初通文字,而他是留过洋的,有理论,有知识;论地位,他是军长,我不过是个红军战士,差距实在太大。”康克清像放连珠炮似的,说了一大堆不同意的理由。
一天下午,朱德又一次来到妇女组,康克清觉得好像事先有人安排过,其他人怎么都不在,只有她一个人,感到特别不自然,借口有事,站起身就要走。朱德笑着说:“你先不要走,我有事想跟你谈谈。"
康克请知道朱德要跟她说什么,既然走不开了,只好羞赧地低下头,离朱德远远的。朱德亲切地走近康克清身边,叫康克清坐下。康克清勉强坐在凳子上,将半个背脊朝着朱德。
朱德毫不介意,诚恳地说:“我们都是革命同志,不讲那些封建的老在。红军里人人平等,不论当官的、当兵的、军长还是战士,都一样。靠这个,我们才能团结一心,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朱德见康克清只是羞涩地低着头没有吭声,停了片刻,又十分真诚地说:“我们干革命、反封建,有话就直说。我很喜欢你,觉得你好学上进工作大胆泼辣,有许多优点,是有前途的同志。希望你能和我结婚。虽说我们之间有些差距,但这也不会妨碍我们。
结了婚,我会帮助你,你也会给我许多帮助的,我们会成为很好的革命伴侣的。你能答应我吗?"
康克清满脸通红,思考了半天,没有直接回答,她觉得朱德是个大军长,这么诚恳地向自己求婚,感到难以回绝,朱德只希望康克清好好想一想,早一点给个答复。
16岁就当少青团领导的康克清
第二天,曾志又来问康克清想得怎么样?“还没有想好!"康克清回答得很干脆。“这有什么不好的,朱军长那么好,他亲自向你求婚,你答应不就完啦!"曾志说着,就拉起康克清往朱德的住处走。
朱德正在屋里看书,见曾志和康克清来了,连忙起身迎接。康克清进入房子后,扫了一眼:朱德住的房子不大,四周是用油漆油过的木板墙,有一张桌子、两把藤椅、一条长凳,一张用板凳支起的木板床,上面铺着灰色的军毯、一床叠得很整齐的军被,一个布包上盖着一块白毛巾作枕套,床头边放着两个公文包。
还有一条扁担和两根绳子,墙上挂着盏马灯。朴素的陈设,消除了康克清大半的紧张心理。她一边观察一边留心曾志同军长的说话。曾志说:“军长,我把她送到你这里来了,你们接着谈吧!看来,我的任务快要完成了。”
曾志起后,朱德问了康克清一些问题,康克清出于少女的自尊,坐在一边,一言不发。朱德看出了康克清的心思,于是说:“看来你是不好意思回答,能不能这样,只要你不表示反对,就是同意了,可以吗?”康克清依然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朱德笑了笑:“那么嘛,我再说一遍,你能答应同我结婚吗?”这时,室内十分寂静,康克清似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脏急促的跳动声,因为这是决定她终身命运的时刻。朱德的真心诚意感动了康克清,她无法向他表示拒绝!等了几分钟,朱德高兴地说:“那么,你就已经答应我了!"
从此以后,朱德和康克清的接触多了起来,大家都知道了他们的婚恋关系。不久,他俩就结婚了。毛泽东、陈毅、谭震林等,贺子珍、吴仲廉、曾志等,出席了婚礼。婚礼虽简朴,但很热闹!
朱德和康克清的婚恋,具有战争环境中军人婚姻的特点,结婚前没有浪漫的谈情说爱,夫妻的爱情是结婚后,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发展起来的这种婚姻也是甜蜜的,也会幸福地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