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作者:中东流浪站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最近上映的《沙丘》作为今年最受期待的科幻大作,不负众望,终于摆脱了“最难被搬上大银幕的科幻小说”的头衔。

被捧上科幻小说神坛的《沙丘》是弗兰克·赫伯特创作的“第一部规模宏大的行星生态小说” ,作为杰出科幻小说奖的雨果奖和星云奖获得者,《沙丘》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之一。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这本小说出版于1965年,故事却设定在人类存在的大约2万年后。对于未来人类纪元的描绘虽是超现实主义,但大多作者会在现实参考下进行想象架构,而种种细节表明,若《沙丘》有历史原型,那一定是发生在阿拉伯世界。

赫伯特撰写《沙丘》 时正处于1960 年代,彼时英国殖民主义打开了阿拉伯世界的大门,全球化使得世界开始关注伊斯兰文化。赫伯特也透露过他有阿拉伯朋友,但并没有线索表示他“热爱伊斯兰文化”,只因生活在沙漠中的弗里曼人需要一种语言和文化作为故事的支撑,而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且对当时的西方人来说是新鲜的。

用阿拉伯的视角看《沙丘》能挖掘出哪些细节呢?

《沙丘》小说中所创造的弗里曼语,主要源自阿拉伯语,但简化了阿语中强调的辅音、咽音和塞音,并与其他当代语言相融合。因作者推断阿拉伯语“可能在沙漠环境中存活了几个世纪”。但在电影中只使用了讲述故事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阿拉伯语。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故事的发生地Arrakis星球,几乎完全由干燥的沙漠组成,Arrakis星球可能源自阿拉伯语 الرخيص(ar-rakhīṣ),意为“便宜的”或“不值得的”。隐喻在“香料”被发现之前,这颗行星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外国人对异界先知Paul的称呼Lisan al Gaib, “لسان”(Lisan)意为“舌头”,而“الغيب”(al Gaib)意为“隐藏的”或“看不见的”。 “看不见的舌头”引申义为“先知”。

在Paul展示了他的预言能力和战斗技巧后,许多弗里曼人逐渐开始将这位年轻的公爵视为Mahdi “المهدي”,意为“正确引导的人”,相当于基督教末世论中的弥赛亚(救世主)。根据伊斯兰教的信仰,Mahdi将在末世前出现,以消除世界的邪恶和不公。他一直是穆斯林信条的一部分,逊尼派和什叶派都同意Mahdi将统治全世界并建立正义。Mahdi到来后,河流将开始流动,饥荒将得到改善,沙漠会生出植被,整个地区都会长出棕榈树林。这些描述与小说之后的情节发展不谋而合,暗示Paul将带领星球的人发起反抗。

“沙虫”在故事中的名字Shai-Hulud,是阿拉伯语“شيء”(Shai,意为“物品”)和“خلود”(Hulud,意为“永恒”)。字面翻译为 “永生之物”,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对物理实体的描述性术语。“沙虫”对弗里曼人来说,是一个被赋予信念的神圣术语,是创造和统治宇宙的神的物理体现,因此弗里曼人对“沙虫”有着特殊的情感,敬畏、恐惧而又尊重。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沙丘》中弗里曼人的原型就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岛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对中东历史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沙丘》的故事与20世纪初阿拉伯起义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在沙丘事件中,一个旧殖民秩序的异族之子团结了沙漠游牧民族的不同部落,助其赢得自由。

提到阿拉伯起义,那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乍一看,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似乎是被装点了科幻元素的《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复制品。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里有一句话:沙漠里只有两种人可以活命,贝都因人和神。

那《沙丘》中对应的则是:弗里曼人和沙虫。

如果一部作品想增加神秘色彩,最讨巧的做法是加入古埃及元素。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电影《沙丘》的视觉设计 ᑐ ᑌ ᑎ ᕮ 不仅是沙丘英语DUNE的字母变体,若将四个字母拼合在一起会形成圆环〇,圆环在古埃及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永恒,又名“王名圈”,只有法老和神祗的名字才有资格被圈起来。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拆分后四个不同方向的开环ᑐ ᑌ ᑎ ᑕ ,分别对应沙丘中的厄崔迪、科林诺、哈克南、贝尼·杰瑟里特四大家族, 暗示沙丘中的最关键秘密,Paul合四大血脉于一身。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公爵的戒印也源自古埃及的戒指使用方式。古埃及将代表权力的印章signet与戒指ring合二为一,成为印戒signet ring。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 图:一枚来自上埃及的金戒印

戒印上印有厄崔迪家族的图腾——鹰。几千年来,鹰一直是埃及权力的象征,从法老时代权力的象征荷鲁斯神,到现今埃及国旗上的萨拉丁之鹰,都证明着鹰在埃及文化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鹰被古埃及人认为是最接近太阳的动物,成为太阳神拉的化身。在《沙丘》的故事中,鹰也象征太阳,永恒不灭。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影片中三位领航员手握权杖的灵感也来源于法老时代,在古埃及的壁画和文物中权杖是出现在神祗和法老手上频率最高的物品,所持的权杖被看作权力的象征,权杖的长度越长,代表的权力越高。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画面中的三根权杖对应宇宙中权力最高的三个组织:姐妹会、宇航公会、宇联商会,而统一右手执杖,是因古埃及法老文明中右手代表生,左手代表死。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因此在图坦卡蒙墓穴中发掘的陪葬品王座上所绘制的法老图坦卡蒙的两只手都为左手,代表其死者身份。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总体而言,中东的伊斯兰意象和文化元素为《沙丘》的艺术表现手法提供了素材,营造了充满沙漠风情的异世界。

而阿拉伯观众对电影《沙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观感呢?

根据笔者在新闻媒体评论和国外贴吧reddit的讨论总结来看,一部分观众对这种展示阿拉伯文化的影片十分推崇,认为其虽然不涉及阿拉伯世界现代性的元素,但是一定程度可以缓解全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恐惧症”,助推观影群众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另一部分观众则认为,这样的“临幸”对于阿拉伯文化是一种冒犯。最受观众诟病的是,电影的主要演员没有阿拉伯人,反而用了大量黑人演员,华盛顿邮报撰文称,《沙丘》受深厚的伊斯兰影响,电影却将其(阿拉伯人)抹除。穆斯林导演塞雷娜·拉苏尔说:你不选阿拉伯演员,但从他们的文化中获利,这意味着我们(阿拉伯人)还不够好,不能成为电影的一部分。没有阿拉伯人,这部电影的阿拉伯元素就变成了一种被盗的资源。

《沙丘》主创对此堂而皇之地表态:“《沙丘》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太空世界,而不是中东。” 在同一片沙漠,拥有稀缺资源,充斥着古埃及的符号元素,还操着熟悉的阿拉伯语言。如若这样都硬说与中东无关,那可真是掩耳盗铃了。

除了电影的人选,剧情老套的“王子复仇记”和“白人王子拯救世界”内核更令阿拉伯人愤怒。对于伊斯兰教而言,Mahdi专指在末日前拯救世人的“引路人”,最重要的使命是重塑伊斯兰的传统价值观,帮助民众树立正统的伊斯兰教信仰,如消除歧视、腐败、不平等、攀比、暴力等恶行。《沙丘》中随意挪用伊斯兰教先知名号的做法让人不寒而栗,结合小说后面的剧情,所谓的救世主反而引起宇宙间无尽的杀戮,电影在这其中的取舍更值得玩味。有阿拉伯人评论道,为什么总有人希望改造或者影响伊斯兰教的宗教观,却没有人敢冒犯犹太教?

所以,在阿拉伯人眼中,对于沙丘评价的两极分化正如我们看迪士尼版《花木兰》的反应。试想一下,如果好莱坞下一部电影的内容梗概是:在贫瘠的中华大地上,穿着汉服的黑种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一个外国白人从天而降,自称 “秦始皇”,来拯救苦难的炎黄子孙……在阿拉伯人眼中,电影《沙丘》就是这样离谱的存在。

其实,西方电影对于阿拉伯文化的随意借用早已不是新鲜事,最为经典的莫过于以细节著称的美剧《西部世界》里把阿拉伯字母全部打错。正如我们早已习惯美剧中华裔演员那蹩脚的中文口音。

好莱坞大片《沙丘》借用阿拉伯文化元素,阿拉伯人不乐意了

从本质上来说,这类电影所有对异域文化的窥视和借鉴只是为了增加异域风情,而在异域受苦的民众永远是“被拯救者”。在西方的主流价值观里面,倡导应该多采用黑人演员,于是就把本应该由阿拉伯人扮演的角色替换成黑人,这样的人文情怀是廉价的。

我们从来不否认《沙丘》的艺术性,但是我们需要警醒和认识到的是,这样的艺术性背后有多少文化被扭曲和忽视。

最初《沙丘》作者赫伯特的编辑要求他淡化其中的“穆斯林风味”,谁能想到四十多年后的电影版《沙丘》超额完成了这一要求,他们大刀阔斧地删除原著中对伊斯兰和阿拉伯元素的引用,以消除小说中所谓的东方主义美学。

这部电影本可以聘请伊斯兰文化的研究顾问,来进一步完善弗里曼人的习俗,让人物更丰满,场景更丰富,文化更多元,发挥阿拉伯人民的主观性,慷慨地塑造与他们经历相关的角色和故事。但可惜的是,你永远撑不大某些人的格局和心胸,最终阿拉伯元素只不过是为电影别了一个具有异国情调的胸花。

不禁有一丝悲凉,如果电影和文学完全沦为政治输出的工具,文化和历史是否终究有一天会被霸权“雪藏”。

借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原型人物T. E. Lawrence在自传《智慧的七柱》中的一段话结尾——“所有人都做梦,但是却不尽相同。那些晚上做梦的人白天醒来,会发现这些梦是虚无的。但是那些白天做梦的人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们会行动起来,让自己的梦变成现实。”

图片均源自网络

作者:崔可伊

审校:杨婉莹

排版:王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