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历史纵横谈之职官史

作者:勇哥谈历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官职

第三节、礼教治国论西周

今天我们开始谈西周,西周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地位可谓不言而喻,它是我国封建礼教的开始时期也是封建制度完善的初步成型的重要时期,对后代的封建王朝的宗教礼法制度制定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兴盛时期,其政治制度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西周统治者是通过战争和流血而取得政权的,他们亲眼目睹了自命为神灵后裔的商王朝在人民斗争的烈火中轰然倒塌,上帝变得软弱无力,挽救不了统治者的命。这个铁一般的事实不能不对统治者的政治思想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对神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因此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以礼治国,制订了名目繁多的礼仪,企图通过这些礼来维系贵族等级,消除内部纷争,做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使各色民等安于本分。以维持统治者的长治久安。

西周的官职权限也发生了变化。商代神通广大的巫史在西周已无足轻重,掌管历法、记事、策命、保管档案、记史等职权的官吏,也开始从神权中分化出来,抹去了神的色彩,成为正式的国家官职。同时权力的分配主要根据血统远近来进行,担任师保等高级职务的多为王室贵族,他们的权力相当大,经常左右朝政,在君主年幼时,甚至可以代王摄政,如西周初,武王死后,其子年幼,就由武王弟周公代理朝政。执掌朝政的卿士也多由王室成员担任,他们的权力也很大,有的世卿长期控制朝政,把持大权,周王反成傀儡,甚至可以,以至杀死君主,这在西周末东周初最为明显。

西周的政权机构比较完备,官职设置比较健全。在中央机关设置太师、太傅、太保,统称三公,由王室大贵族出任,对周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之责,既是周王的谋臣参议,又直接参与决策国家大权,统领文武百官,位崇权显、责任重大。以下按工作性质分为,即卿士寮和太史寮,二者平行,互不统辖。卿士寮是中央的军政司法部门,直接管天下政务。卿士寮首脑是卿士,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又掌管军事,可以统兵出战。卿士以下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等官职。司徒管理王朝的公田、山林以及征发役徒等事务。司马征发军队给养,管理车马军械等军需物资。司空主管王室的宫殿营建维修事务,也兼管手工业。司寇掌管司法刑狱。大行人主管对藩属诸侯的接待及礼仪事务。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文教等事务的部门,长官为太史。太史掌管历法,记载王公言论和国家大事,经常参与国家重要活动。因对王公可以直书其事,因此对王权有一定制约作用。其下有太宗,掌管王室祭祀;太卜,职掌占卜凶吉;丧史掌贵族的丧葬礼仪;御史保管官府档案;乐师掌音乐和国学。

此外还设有一批为王室服务的官员。如宰是周王室的事务总管,奉王命处理王室内部事务,但有时也染指国政。膳夫主管王室成员的饮食。缀衣主管王室衣服的制作。太仆管理周王车與,经常随王出行,有时兼管文书的上宣下达。御是为王驾车的车夫。趣马掌养王马。师负责王宫廷警卫。门尹看守宫门。还有宦官,即阉人,处理后宫杂务。但这些人和国家正式官员职责区分并不特别明显,有时他们也涉及国家政务。

西周的是裂土分封制。诸侯封地称为“国”,诸侯国内也实行分封,诸侯把土地分给卿大夫,称之为“邑”,卿大夫把土地分封给“士”,称为“禄田”。他们的官职都是。各地诸侯都是西周的宗室贵族和勋臣贵戚,他们掌握着对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母事大权。但同时要对周王尽义务,必须定期向周王纳贡、朝觐,遇有战争要率军随周王出兵。在周王和诸侯的直属领地,也划分政区,设官治理,城内和近郊依次划分为等不同行政单位,各有长官。在远郊则划分为等。

西周的任官制度主要是宗法分封与世卿世禄制。大夫以上的官职都世代相袭,嫡长子继承官位。大夫以下实行选士制度。王朝高官重职都由宗室贵族所把持。

西周爵位是按照血缘关系授予的。周王以下分为诸侯大夫和士三级,同时诸侯卿大夫又分为九等,称为“九命”。由此看来,在西周已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并根据等级差别享受不同的政治权利。

西周官员的俸禄是他们,除了向上一级贵族交纳一定的贡赋外,其余全部归自己享用,也就是“”。

西周开始形成了官员的致仕制度。除了世袭大贵族外,其他在各级政府任职的官员年过七十就要退休养老,以保持官僚队伍的活力。官员退休后可以转到西周的各级学校去传授知识,同时坐食俸禄,安度晚年。这一做法影响了以后的许多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