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史縱橫談之職官史

作者:勇哥談曆史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官職

第三節、禮教治國論西周

今天我們開始談西周,西周在我國曆史上的發展和地位可謂不言而喻,它是我國封建禮教的開始時期也是封建制度完善的初步成型的重要時期,對後代的封建王朝的宗教禮法制度制定和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發展和興盛時期,其政治制度展現了與以往不同的特點。西周統治者是通過戰争和流血而取得政權的,他們親眼目睹了自命為神靈後裔的商王朝在人民鬥争的烈火中轟然倒塌,上帝變得軟弱無力,挽救不了統治者的命。這個鐵一般的事實不能不對統治者的政治思想産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使他們對神的權威性和可靠性産生了懷疑,是以他們總結了經驗教訓,以禮治國,制訂了名目繁多的禮儀,企圖通過這些禮來維系貴族等級,消除内部紛争,做到“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使各色民等安于本分。以維持統治者的長治久安。

西周的官職權限也發生了變化。商代神通廣大的巫史在西周已無足輕重,掌管曆法、記事、策命、保管檔案、記史等職權的官吏,也開始從神權中分化出來,抹去了神的色彩,成為正式的國家官職。同時權力的配置設定主要根據血統遠近來進行,擔任師保等進階職務的多為王室貴族,他們的權力相當大,經常左右朝政,在君主年幼時,甚至可以代王攝政,如西周初,武王死後,其子年幼,就由武王弟周公代理朝政。執掌朝政的卿士也多由王室成員擔任,他們的權力也很大,有的世卿長期控制朝政,把持大權,周王反成傀儡,甚至可以,以至殺死君主,這在西周末東周初最為明顯。

西周的政權機構比較完備,官職設定比較健全。在中央機關設定太師、太傅、太保,統稱三公,由王室大貴族出任,對周王負有指導、輔佐、監護之責,既是周王的謀臣參議,又直接參與決策國家大權,統領文武百官,位崇權顯、責任重大。以下按工作性質分為,即卿士寮和太史寮,二者平行,互不統轄。卿士寮是中央的軍政司法部門,直接管天下政務。卿士寮首腦是卿士,是最高行政長官,同時又掌管軍事,可以統兵出戰。卿士以下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大行人等官職。司徒管理王朝的公田、山林以及征發役徒等事務。司馬征發軍隊給養,管理車馬軍械等軍需物資。司空主管王室的宮殿營建維修事務,也兼管手工業。司寇掌管司法刑獄。大行人主管對藩屬諸侯的接待及禮儀事務。太史寮是掌管曆法、祭祀、占蔔、文教等事務的部門,長官為太史。太史掌管曆法,記載王公言論和國家大事,經常參與國家重要活動。因對王公可以直書其事,是以對王權有一定制約作用。其下有太宗,掌管王室祭祀;太蔔,職掌占蔔兇吉;喪史掌貴族的喪葬禮儀;禦史保管官府檔案;樂師掌音樂和國學。

此外還設有一批為王室服務的官員。如宰是周王室的事務總管,奉王命處理王室内部事務,但有時也染指國政。膳夫主管王室成員的飲食。綴衣主管王室衣服的制作。太仆管理周王車與,經常随王出行,有時兼管文書的上宣下達。禦是為王駕車的車夫。趣馬掌養王馬。師負責王宮廷警衛。門尹看守宮門。還有宦官,即閹人,處理後宮雜務。但這些人和國家正式官員職責區分并不特别明顯,有時他們也涉及國家政務。

西周的是裂土分封制。諸侯封地稱為“國”,諸侯國内也實行分封,諸侯把土地分給卿大夫,稱之為“邑”,卿大夫把土地分封給“士”,稱為“祿田”。他們的官職都是。各地諸侯都是西周的宗室貴族和勳臣貴戚,他們掌握着對國内的政治、經濟和母事大權。但同時要對周王盡義務,必須定期向周王納貢、朝觐,遇有戰争要率軍随周王出兵。在周王和諸侯的直屬領地,也劃分政區,設官治理,城内和近郊依次劃分為等不同行政機關,各有長官。在遠郊則劃分為等。

西周的任官制度主要是宗法分封與世卿世祿制。大夫以上的官職都世代相襲,嫡長子繼承官位。大夫以下實行選士制度。王朝高官重職都由宗室貴族所把持。

西周爵位是按照血緣關系授予的。周王以下分為諸侯大夫和士三級,同時諸侯卿大夫又分為九等,稱為“九命”。由此看來,在西周已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級制度,并根據等級差别享受不同的政治權利。

西周官員的俸祿是他們,除了向上一級貴族交納一定的貢賦外,其餘全部歸自己享用,也就是“”。

西周開始形成了官員的緻仕制度。除了世襲大貴族外,其他在各級政府任職的官員年過七十就要退休養老,以保持官僚隊伍的活力。官員退休後可以轉到西周的各級學校去傳授知識,同時坐食俸祿,安度晚年。這一做法影響了以後的許多朝代。